自卑感有许多表达形式,眼神就是其中的一种。眼睛不只用来接收传递光线,还可以用来进行社会交流。从一个人打量他人的方式,就可以看出他对与人交往的倾向和程度。因此,所有的心理学家和作家都非常重视一个人的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所有人都可以根据别人打量自己的方式来判断他对自己的看法。尽管这一方法可能偶尔会出现判断或理解错误,但是我们还是能通过观察儿童的眼神来判断他是否友善。
众所周知,那些不敢正视他人的儿童都心存疑惑。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品德不佳,或是有不良习惯。他们躲闪的眼神只是在表达他们不想与别人产生联系,哪怕是短暂的时间,这显示了他的不合群。通常情况下,儿童靠近大人的距离也是类似眼神回避的一种信号。如果你招呼儿童过去,一般情况下他会先保持一段距离,看看情况,再决定什么时候有必要靠近你。他对亲密关系有怀疑的态度,也许是因为他有不愉快的经历,然后他以偏概全,把自己的片面认识运用到所有情况。有趣的是,我们会发现一些儿童喜欢赖在老师或母亲身边,儿童愿意亲近的人在他们心中要比他们宣称爱的人要重要得多。
有些儿童走路仰头挺胸,说话落落大方,坚定不移,无一不显示出自信和勇敢。而有些儿童在和别人说话时畏畏缩缩,明显表现出一种不能应付处境的胆怯和自卑。
在探讨自卑情结时,经常会有人认为自卑情结是天生的。事实上,每个儿童无论他多么勇敢,我们都有办法让他丧失勇气,变得胆小怯懦。这也反驳了“自卑是与生俱来的”的观点。如果父母胆小怯懦,他们的儿童也可能胆小怯懦。但是,这并不是因为遗传,而是受到了父母性格的影响。家庭气氛和父母性格对儿童的成长和发展极其重要。那些家庭环境沉闷的儿童,通常在学校里也沉默寡言。这些情况自然会使人们首先联想到性格的遗传,但这经不起推敲。一个人不善于和别人打交道,并不是由大脑或者器官的生理变化造成的。
我们可以通过一个最简单的案例来理解这种情况,至少在理论上理解。一个小男孩生来就有器官缺陷,曾长时间生病,饱受病痛和羸弱的折磨。于是,这个儿童开始陷入自己的世界之中,认为外界的世界是冷漠和充满敌意的。此外,一个羸弱的儿童必须依赖别人全身心地照顾才能得以生存,正是因为别人的照顾和庇佑,他产生了强烈的自卑感。
儿童在体型和力量上与成人都有差距,这本身就让他们有一定的自卑感。再加上,他们经常会听到成人说“小孩只能被看顾,不能被倾听”,这种观点加剧了儿童的自卑感,促使他们认为自己处于劣势。他们很难接受比成人的身材更矮小,力量也更微弱的事实。他们越是强烈地感到自己弱小,就越是努力弥补不足。这样一来,他们追求别人的认可就多了一份动力。但是,他们并没有努力与周围的人和谐相处,而是自己定下了这样的处事原则:“只为自己着想”。不擅长与人交往的儿童就属于这一类。
有些体弱、残疾和长相丑陋的儿童会有一种强烈的自卑感,这种自卑感通常以两种极端的形式表现出来。他们与人说话时,要么畏畏缩缩,要么咄咄逼人。这两种表现从表面上看截然相反,实际上却同根同源,都是为了追求他人的认可。他们几乎没有社会情感,一是因为他们对生活灰心丧气,不相信自己有能力为社会做出贡献;二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社会情感用来服务于个人目的,他们希望成为领导者或英雄人物,赢得世人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