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进一步讨论对优越感如何区分好坏前,先来讨论一种看起来似乎与理论相悖的行为——懒惰。从表面上看,懒惰好像和“所有儿童都会追求优越感”的观点相矛盾。其实,我们对懒惰儿童的责备无非是因为觉得他们没有表现出追求优越的渴望和雄心。可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种普遍的观点是错误的。懒惰的儿童其实正在享受懒惰带来的好处。他们不需要背负太多外界的希望,不用努力,总是一副无所谓吊儿郎当的样子,也不会因为没有成绩而被人责备。而且,他们的懒惰反而使自己成为人们关注的对象,起码他们的父母要时时关注他们。试想,有多少孩子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而不惜代价去努力。这样一来,我们就会明白,这些孩子为什么会通过懒惰来引人注目了。
当然,这不是心理学对懒惰的全面解释。很多时候,儿童懒惰是为了缓解自己当前的处境。他们可以把目前的无所建树归咎于懒惰,这样人们也很少会指责他们的能力不够,家人甚至会说:“如果不是他懒,他做什么都会很棒。”相比而言,孩子还是更喜欢懒惰的评价,这对于没有自信的孩子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安慰。因为,这个“如果”句式——如果不是他懒,他做什么都会很棒——抚平了他们的挫败感。当这些儿童做出一点努力,取得一些成就的时候,会与他们之前的毫无成绩形成鲜明的对比,他们就会被大力表扬。而那些一直努力的儿童,虽然会取得更大的成绩,但未必受到如此大力的表扬。甚至即使犯了同样的错误,人们对懒惰的儿童的批评也总比对其他的儿童要温和很多。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看出,懒惰背后通常隐藏着不为人知的把戏。懒惰的儿童就好像走钢丝玩杂耍的人一样,即使他们掉下去,底下也总是有着保护网,基本不会受到伤害。简而言之,懒惰是那些缺乏自信的孩子的一道屏障,也成了阻碍他们面对困难的借口。
纵观现行的教育方法,我们很容易就能发现这些方法对懒惰的孩子无计可施。人们越责备一个懒惰的孩子,就越符合他的期待。因为不停地责骂会转移人们对他的能力问题的关注,这正是他所期待的。对他来说,惩罚也是如此。老师们总认为用惩罚手段就可以使儿童走向正轨,可总是失败。实际上,最严厉的惩罚也不能让一个存心懒惰的儿童变得勤快。
如果儿童真发生了转变,那也只是因为所处环境发生了转变而已。例如,一个儿童出乎预料地取得某一方面的成功,那可能是因为现在教他的老师对他态度很好,理解他,认认真真地跟他交流,没有剥夺他所剩无几的勇气,而是给予他鼓励。还有些儿童在原来的学校学业停滞不前,可换了个新的学校,环境有所改变,他也变得异常勤奋。
有些儿童并不是采用懒惰,而是选择装病来逃避学业。有些儿童在考试时显得异常紧张,因为他们认为会因此得到老师相应的照顾。同样的心理在爱哭的儿童身上也可以发现:哭喊和神经紧张都是他们获取特权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