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藏地人文(1 / 1)

断网生活 贾健 1263 字 1个月前

我把家(大本营)安在了西藏,便一定要说说这世界最高点的民风。

藏地的饮食与我们不同,其中藏地牧区与农区的饮食也有差异,但也存在共同点,那就是基本都吃牛羊肉、奶制品、青稞面和酥油茶。

青稞是藏地的主要作物,藏地吃青稞就类似我们吃小麦和水稻,青稞属于大麦中的一种。藏地几乎不吃蔬菜,他们认为蔬菜是野草。过去,牧区的粮食作物非常有限,肉食与奶制品同样匮乏,青稞也不比现在磨得这般精细,藏族同胞们随水源放牧,并无定居地。吃饭也不像我们一样定好一日三餐,早中晚各一顿饭。他们是饿了便吃糌粑、吃牛肉,口渴就喝水、喝酥油茶,气候温暖、草木茂盛、粮食充足时吃得饱喝得足;气候寒冷,粮食不足时通常节食越冬。

现在藏地牧区较以前已经有了较大改善,逐渐有牧民在乡镇、城市定居,粮食储备也比过去多了许多,肉食和奶制品已经不再稀缺,已经很少有人会在冬季节食。

藏地牧民吃肉与我们不同,他们通常把整节骨肉下到锅里,这些肉通常是当天或隔天现宰的牛羊,骨头和肉不刻意的分离,整个用白水去煮,煮至半熟便捞出来,用刀子将熟肉切下来吃,骨头和肉再次放回锅里去煮。肋条和胸叉肉是用来招待宾朋的,牛头、羊头、小腿肉一般留下来供自家人食用。藏地牧民多用羊尾招待尊贵客人,羊尾末端要留一撮羊毛,象征吉祥。

藏族的年夜饭称为“古突”,藏历腊月二十九这一天太阳落山,家家户户都要准备面团宴,“古”是九的意思,“突”是指突巴,是一种面粥。吃“古突”表示除旧迎新,类似我们年夜饭往饺子里包硬币一样,“古突”团中也要包许多东西进去,依时代和地方的不同略有差异,通常有石子、羊毛、木炭、辣椒、硬币,甚至还有瓷片和牛粪,这些基本是过去包在“古突”团中常见的东西,后来一些东西逐渐被替换掉了,牛粪、瓷片、木炭,几乎看不到了,有的换成了牛羊肉,有的换成了红糖,有的换成了水果糖。吃到“古突”中的东西后要吐出来,让大家看一看、笑一笑,增添节日气氛。

藏地常吃的青稞面,是将青稞炒熟后磨成细面,青稞面粉呈白色,略微泛黄,香味浓郁。青稞面可以做成糕点,也可以做成面条、包子,还可以搭配酥油做成酥油茶,外出远行通常要带青稞面和酥油。青稞面叫糌粑,藏地一日三餐基本都有糌粑。糌粑可以熬粥,先将牛羊骨头捣碎,在锅里放牛羊骨碎渣,加盐、姜和白萝卜丝,水开后加入糌粑,充分搅拌之后就做成了糌粑粥。有很多人说糌粑有治疗糖尿病的功效,事实上在藏地,糖尿病确实非常少见,冬天喝糌粑粥还可以抗寒。

酥油是从牛奶中提取的,牛奶中第一遍打捞出来的是酥油,第二遍打捞出来的是奶酪。酥油茶就是现在一个容器里放上一些酥油,加入清茶,兑入开水,加上盐巴,充分搅拌之后就做成了酥油茶。酥油茶是咸的,口感类似于我们喝的奶茶,甜的酥油茶与我们喝的奶茶更加相似。藏地的饮料除了酥油茶之外还有甜茶,用糖和红糖加牛奶煮开做成的;还有什么都不加的清茶,这里叫黑马茶。

西藏有个地方叫日喀则,这里是青稞之乡,大面积种植着青稞。日喀则的藏族同胞非常勤劳,他们善于酿造青稞酒,青稞酒的味道和口感与米酒类似,制作方法也与米酒类似。先将青稞打碎、煮熟,然后捞出放凉,撒上酒曲,包起来、添水,放置二到三天便能闻到酒味。青稞酒喝起来也是甜甜的,和米酒不同的是,青稞酒后劲比较大,刚喝时没什么感觉,之后才会上头。在日喀则生活的居民非常擅长做青稞酒,青稞酒是藏地重要的文化。喝青稞酒的习惯在藏地是共通的,不论是劳动、过年过节,还是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藏地都喝青稞酒,他们经常边喝酒边唱歌边干活,经常从早上喝到下午。青稞酒一般度数不太高,可也有一种叫“阿热”的青稞烈酒,度数非常高,足有65度,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

藏地还时常吃风干牛肉,几乎每年秋天都会制作风干牛肉,牧民将鲜牛肉切成条状,撒上盐巴、姜粉、花椒粉、辣椒粉,穿成一串儿,挂在通风处,风干后取下储存。风干牛肉不容易坏,又尽可能保留了牛肉的原风味,吃起来有韧性、不塞牙,也不掉渣,是非常好的走山任务储备食物。

藏地的餐具主要是一个木碗和一把小刀,通常随身携带,吃饭时有讲究,说嘴里不可塞满,不可以发出声音。藏地招待客人一般是肉食、酥油茶和糌粑。当主人拿木碗敬客人喝酥油茶时,客人必须连喝三碗表示尊重,但不能完全喝光。如果喝了三碗之后不想再喝了,要把未喝尽的茶底泼到地上,不然主人会觉得客人没喝尽兴,会一直劝客人喝。如果不想再喝了,也可以放在那里,到最后离开时端起碗一饮而尽,方可离开。喝青稞酒也有同样的讲究,主人同样会向客人敬酒,客人需用无名指蘸一点酒水弹三次以示祝福,之后必须喝尽,然后还要再来三碗,如果喝不下了,主人会唱劝酒歌劝酒,主人唱完,客人必须喝完,每次做客都必须要客人喝得尽兴,必须一醉方休,主人才高兴。

藏地几乎不吃鱼,也不吃马、驴等畜类和鸡、鸭、鹅等禽类,藏地野生动物资源大多保护完好,野生动物很少受到伤害,是野生动物的天堂。

藏地节日很多,几乎每个月都有节日庆典,藏地居民非常热爱生活,喜欢过节,有多如牛毛的各种庆典活动,在节日当天一定会改善伙食,以表达吉祥、安康的希望。

藏地有个地方叫墨脱,是我们国家最晚通公路的县城。墨脱是喜马拉雅亚热带湿润气候,在雅鲁藏布江下游,青藏高原的东南部,温润多雨,四季如春。墨脱生活着门巴族人,同时盛产着一种质地柔软的岩石——皂石,这种岩石便是墨脱石锅的原材料,墨脱石锅就是由门巴族人将整块皂石一点一点凿成的。皂石质地松软,有多软呢?用指甲在皂石上划一下可以划出一道印记,但相传皂石制成的石锅,离开了墨脱就会变得坚硬。工匠制作墨脱石锅,是用小工具从外到内一点儿一点儿凿出来的,对下凿的准度、力度和精度要求很高,稍有不慎,满盘皆输,凿出来的石锅要求壁薄,摸起来也要光滑,然后要拿到雅鲁藏布江中泡30天,最后由马帮驼带到县城卖出。这种手艺由门巴族人代代相传,一口石锅足可以用百年,刚制作完成的石锅是灰色的,用来用去由灰色逐渐变成油亮的黑色,用它烹饪的食物非常美味,国内甚至国外许多餐馆都向墨脱订购石锅,一口石锅市价两千元上下。墨脱石锅制作难度大,所以产量不高,过去有许多门巴族人将制作墨脱石锅当作一个家族的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