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感觉和情感(1 / 1)

感觉和情感是我们之前所提到性格特征的强化形式。一个人受到意识或潜意识的某种目标压迫,就会产生压力,这种压力突然爆发就形成了情感。就像性格特征一样,情感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我们可以称之为在某一时间段内的心理发展状态。感觉不是我们不能理解的神秘现象,它产生于特定的生活方式和预定的行为模式下。感觉和情感都有助于改变个体的处境,是身陷绝境或别无他法的人为了达到目标而采取的一种强烈而激越的行动。

我们再次见到那些深受自卑感和缺陷感困扰的人,他们被迫鼓起全身力气,拼命挣扎。通过这种吃力的办法,他们坚信自己可以重新成为大家关注的中心,获得胜利。没有敌人,就不会有愤怒。同理,如果没有什么东西妨碍一个人获得胜利,那么他就不会怒发冲冠。在我们的文化中,有的人仍然可能通过以上的夸张做法达到目标。要是我们改变达到目标的方式,那么我们就不会经常发脾气。

缺乏自信心的人似乎不会因为内心的不安全感就放弃他们的目标。相反,他们会改变自己的情感和态度,做更大的努力。通过这种方式,曾经被自卑刺伤的人汇聚全身力量,拼命达到理想——看起来就像粗暴、未开化的野蛮人一样。

感觉和情感跟本性关系紧密,因而,它们不是少数人拥有的特殊品质,而是普通人都有的。如果条件合适,所有人都会表现出类似的情感,我们可以称之为情感的能力。情感是人类生活中最为基本的部分,所有人都具有这种能力。

只要我们对人性有深刻的理解,就可以很好地想象他们具有的一般感受和情感,而不必真的接触他们。感觉或情感深深植根于人性中,而且精神跟肉体是密不可分的,因此,它们自然会对肉体造成影响。感觉和情感的身体表现包括血管和呼吸器官的多种变化,例如脸红、脸色苍白、脉搏加快和呼吸急促等。

分离性感觉

发怒

发怒是争取权力和地位的最典型特征,目的是迅速强力地摧毁前进道路上的所有困难。以往的研究结果已经证明,那些希望利用一切权力争取优越感的人才会发怒,争取他人认同有时会退化为真正的对权力的疯狂。当这种情况发生时,即使是最细微的追求权力的妨碍也会激起他们强烈的反应。他们相信(可能是因为先前经历的影响)自己可以为所欲为,通过这种方法打败对手。它不能代表什么高水平智力,却为大多数人所采用,多数人很容易想起自己靠发怒来获得威望或为所欲为的经历。

有时候,发怒完全是合理的,但这不是我们在本部分即将讨论的内容。我们将要探讨的是为何有些人常常发怒,而且它会变成一种习惯性的激烈情绪反应。有的人故意将发怒作为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因为他们已经没有其他方法解决问题了。他们常常很傲慢、高度敏感,见不得任何人比自己好,或跟自己一样。只有高人一等才能让他们觉得快乐,结果,他们保持高度警惕,生怕有人靠近他们,抑或对他们尊重不够。这些高度敏感的人的最常见的性格特征就是猜忌,他们觉得自己无法信任同伴。

其他跟发怒紧密相关的性格特征就是神经过敏和怀疑。我们可能发现,在极端情况下,那些野心勃勃的人会因为羞怯而避开所有正式工作,再也不能适应社会。他们只知道用一种方法否认所有事物,他们的反对方式常常令别人觉得很难堪。比如,他们可能会摔破镜子或打碎花瓶。即使事后他们道歉说自己也不知道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我们还是觉得难以接受。从他们经常打破珍贵的东西,而不会攻击廉价的物品来看,显然他们是在以一种破坏性的方式发泄愤怒。这些行为背后必定有阴谋。

他们的小打小闹平时还可以,一旦碰上大场面就容易败露。很快他们发现自己已经与世界为敌了。

发怒是十分常见的,以至于我们只需想想“狂怒”这个词,就可以知道性格暴躁的人的精神状态是什么样的了。他们与世界为敌的态度是非常明显的,一个发怒的人几乎完全丧失了社会感,对权力的渴望让他们痛不欲生,甚至像杀人这样的事情在他们看来也算不上什么大事了。我们可以利用已有的关于人性的知识来分析我们观察到的这些人的各种情感和感觉,因为它们显然最能反映一个人的性格。所有暴躁的、易怒的和刻薄的人都是社会和生活的敌人。此外,我们还必须注意到,他们对权力的追求是深深植根在自卑感的基础上的。自信的人无须做出这种挑衅和暴力的反应和动作,这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每次暴怒都清楚地反映出一个人的自卑感和优越感,这是一种损害他人利益来提高自尊的卑劣手段。

酒精是最容易触发愤怒的物品之一,很少量的酒精就足以产生这种效果。我们都知道,酒精可以缓解或解除文明对人的压抑。醉酒的人就像从未被教化一样,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也不会考虑周围人的看法。酒醒后,他们可能会想尽各种办法隐藏敌意和不友善。酒后吐真言。生活不如意的人常常嗜酒,这绝不是偶然的,他们在这种毒药中寻求安慰和遗忘,将失败的情绪发泄到酒精里。

跟成人相比,儿童更容易突然发怒,有时一件小事就足以让他们变脸,这是因为儿童不仅自卑感更强,而且缺乏生活经验,他们也更渴望权力。他们之所以发怒,是因为觉得自己碰到的每个障碍都特别难处理。

深埋内心的愤怒如果不能以咒骂和发脾气的方式完全表达出来,就会给发怒者带来肉体和精神上的创伤。我们应该注意它与自杀的关系。自杀通常给亲戚朋友带来伤害,是一个人对所谓失败的自我报复。

悲伤

当一个人失去或被剥夺了某种东西,却没有得到足够安慰时,他就会感到悲伤。跟其他感觉一样,悲伤也是不愉快或懦弱行为的补偿方式之一,意在更好地保护某样东西。从这个角度来讲,它跟勃然大怒具有同样的作用,却有着不同的刺激来源。此外,两种情感代表了不同的态度和方式。

就像在其他所有情感中一样,过度悲伤也表明一个人渴望权力。发怒是对他人的反抗,以贬低对手来提高自我。相比而言,悲伤意味着心理世界实实在在地难过,是继续抬高自我,满足自我的前提,表现为一种爆发式的反社会行为。悲伤的人爱抱怨,借以表达对同伴的不满。悲伤是人类的普遍情感,但过分悲伤就是反社会。

悲伤的人是否可以实现自我抬高,取决于周围人的态度。如果别人跑过来帮助、同情、支持和鼓励他们,并为他们的福利着想,那么,他们的悲伤就缓解不少。之所以哭过之后感觉好些,是因为他们以这种方式强化自己的无辜身份,想要打破现有规矩。悲伤的人越是要改变环境,想要索取的就越多。悲伤俨然成了一种无可辩驳的理由,是他们施加给朋友、邻居和其他家人的一种义务,显然它代表了一种从软弱到优越的斗争,既是一种保持地位的手段,又是逃避无能和自卑的方式。

反感

反感也可以破坏社会,尽管它的破坏力不如其他感觉强。从生理角度讲,不愉快的情景或气味可以刺激胃壁,从而引起反感。从心理角度讲,反感是“呕出”灵魂里某种东西的倾向和企图。正是这种呕吐动作表明了反感具有破坏作用。反感是一种嫌恶的感觉。人们反感时表现出看不起任何人和事物的怪相,企图以否定的姿势解决问题。

反感很容易被人们误用作逃离不愉快场景的借口。唤起反感不是难事,然而,这种感觉一旦出现,我们就必须逃离造成它的环境,从而恢复正常。再也没有任何感觉比反感更容易被我们唤起的了,通过少量训练,我们就可以随意装出反感的样子。从此,这种无害的感觉变成了反社会的强大武器,抑或逃避社会的可靠理由。

恐惧

恐惧是人类生活中最为重要的现象之一。这种感觉之所以复杂,是因为它不仅是一种分离性情感,还跟人与其同伴单方面关系的建立有关,就像悲伤一样。儿童因为恐惧而逃离某种场合,寻求他人保护。恐惧的产生跟优越感无关,相反,它可能意味着失败。当我们感到害怕时,就希望尽可能将自己缩小。但恰恰从这点上,我们明显看出,恐惧的另一面是追求优越地位。感到恐惧的人寻求他人保护,以这种方式让自己变得更强大,除非有一天,他们能够独自征服危险。

恐惧是一种深深植根于有机体的功能。恐惧是原始反射之一,控制所有生物。人类特别容易受到恐惧的干扰,我们在自然界中是弱小的,因而感到不安全。我们天生对生活的艰难认识不足,因此,如果没有得到帮助,儿童绝不可能顺应它,我们应该给予儿童他们所需要的东西。儿童自出生起就开始感受生活的艰难,而生活也开始约束他们。我们总是担心他们不能克服不安全感,进而养成悲观的性格。其中,最为突出的性格特点就是他们非常渴望得到他人帮助,开始为身边的人感到担忧。他们越是不能解决生活的难题,就变得越小心谨慎。这些孩子一旦被迫独立做事,就会想尽一切办法逃避。他们随时准备着逃跑,因此,他们最常见和突出的性格特征就是恐惧。

我们透过恐惧看到了生活交锋的开始,或许这种交锋是间接的,而不是公开挑衅的。有时候,恐惧在这些人身上造成的病理性退化让我们对心理过程有了更为清晰的理解。在这些情况下,我们清楚地见到心怀恐惧的人伸手求救,借以吸引他人,并奴役他人。

对这种现象的深入研究表明,它跟我们此前讨论的焦虑是类似的。我们见到的同样是渴求支持和关爱的人,这种关系就像主人和奴隶一样,别人必须及时出现,向这些焦虑的人施予援手,提供支持。进一步深入的观察揭示,许多人的一生都需要我们的特别关心。他们已经在很大程度上丧失了独立(因为生活经历不足),只懂得用粗暴的方式争取特权。他们无论多么渴望别人陪伴,都不会有太多的社会感。他们知道如何凭借恐惧重新夺回特权。恐惧让他们逃避生活的要求,让所有人成为奴隶,最终,恐惧侵袭所有日常关系,成为个体控制他人最重要的工具。

情感的滥用

在发现感觉和情感可以用来克服自卑感、改善性格和获得他人承认之前,没有人曾经完全知道它们的意思和价值。表达感情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被忽视的儿童一旦知道了他们可以通过暴怒、哭泣或恐惧来达到称霸的目的,就会反反复复地使用这种方法控制他人。他们很快就养成了用这些老套的情感反应对付轻微刺激的习惯。进而,无论什么情况,他们都先发作一番,这通常是一种病态的坏习惯。在儿童时期养成的这种习惯,通常会导致成人的情感滥用,他们装出发怒、悲伤或其他感觉的样子,就像木偶一样。这些毫无价值、在大多数情况下令人感觉不快的行为使情感失去了原意,无论这些人是拒绝某种东西,还是在控制欲受到威胁的情况下,情感伪装已经成为他们的习惯性反应。过度悲伤让人厌恶,因为它过于招摇、明显和造作。有的人留给我们的印象是,他们要用悲伤打败所有人。

情感滥用也可以伴随身体反应。我们都知道,有些人过于生气,刺激了消化系统,导致呕吐。这个动作更明显地暴露了他们的敌意。同理,悲伤的人拒绝吃饭,这样,他们就会日渐消瘦,看起来真的“很凄凉”。

我们不可忽视这些滥用,因为它们会影响其他人。等到有一天他们学会了怎样关心不幸的人,以上提到的暴躁行为才有可能停止。但是,有些人是如此渴望他人善意的帮助,以至于悲伤或恐惧得有点儿过分。因为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觉得自我价值得到了肯定。朋友和邻居真是功不可没!友谊和同情真是伟大!

发怒、悲伤、反感和恐惧都是分离性情感,代表了不同程度的同情。然而,它们非但没有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而且实际上还破坏了社会感,使人们彼此疏远。是的,悲伤可以团结人类。但如果没有双方平等的付出,这种团结从何而来?悲伤是一种被扭曲的社会感,提供安慰的人迟早都要付出更大的代价。

联结性感觉

喜悦

喜悦是沟通人际关系的最有效的感觉,跟孤立不相容。人们寻找同伴、相互拥抱等都是为了相聚在一起,共同分享。它是一种联结性感觉,有助于团结互助,可以温暖人心。

诚然,我们再次面对着那些企图克服不满或孤独的人。他们的目标是争取优越感,或沿着常规路线从不快乐到快乐。实际上,喜悦可能是克服困难的最好办法,笑声释放着自由能量、传达欢乐,是最基本的感觉之一,它可以超越个人性情,引起他人共鸣。

但别有用心的人可能会误用欢笑和快乐。例如,有的病人担心别人看出自己的无能和自卑,因而在听到某次地震伤亡惨重时,故意表现得很欢乐。悲哀只会让他觉得自己很无能,因此,他拒绝悲哀,企图表现出相反的感觉,即欢乐。快乐的另外一种滥用形式就是幸灾乐祸。它建立在别人的痛苦和不幸之上。幸灾乐祸是出现在错误时间、错误地点的快乐,是对社会感的否定和破坏,是一种分离性感觉,也是一种用于征服的手段。

同情

同情是最单纯的社会感。见到一个人表现出同情,我们就可以基本确定他们是具有社会良知的成熟个体,因为同情是衡量个人认同他人程度高低的良好标杆。

真正的同情并不多见,真正多见的是滥用同情。有的人伪装成具有极端公众意识和夸张同情心的人,因此,我们会看到他们一窝蜂地涌向灾区,只是为了上报纸。他们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却不做任何事情来帮助受灾群众。还有的人似乎以追问他人的不幸故事为乐。专业的同情家和施舍者绝不言败,因为实际上他们是为了从所谓被帮助者的痛苦或贫困人群中获得优越感。拉罗什富科曾经对人类本性有过精彩的评价:“我们总能从同伴的痛苦中找到快乐。”

有的人错误地认为它跟观看悲剧来获得欢乐是同一回事。据说观众总比演员高一等,但对大多数人而言,这并不正确。我们之所以对悲剧感兴趣,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满足自知和自我发掘的欲望,我们不应忘记它仅仅是一场戏剧,而我们从中学习到的经验将启发我们解决生活难题。

谦逊

谦逊既是联结性感觉,又是分离性感觉。它影响着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本身是人类灵魂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人类社会需要谦虚谨慎来提醒我们合作的必要性。

如果个人品质即将受到质疑,抑或他意识到马上丧失尊严,那么,他就会表现出谦逊。这种感觉引起强烈的身体反应,造成外周血管扩张。皮肤外周血管收缩或皮肤发红常常出现在面部,但有的人也会全身涨红。

谦逊也代表了一种逃避态度,是自我孤立的方式之一,反映了个体轻微的失望。谦逊的人实际上随时准备着逃脱危险的环境。他们眼皮低垂,忸怩作态,随时准备逃跑。这提示,跟其他感觉的情况类似,滥用的谦逊变成了一种分离性感觉。

有的人很容易造成尴尬场面,以至于他们的所有人际关系都被这种分离性性格特征破坏了。如果他们真的这么夸张的话,谦逊可以使人孤立这一说法就不言自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