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让我们重新讨论一下此前经常提到的一个问题,即家庭、学校和生活的教育究竟对个人心理发展造成了什么影响?
毫无疑问,目前的家庭教育过于注重鼓励儿童争取权力和虚荣,每个人的童年都有这样的经历。家庭确实有着独特的教育优势,没有任何机构比家庭更适于照顾儿童了,因为它是儿童长大的地方。家庭也是保证人类生存的最好地点,特别是当他们有病时。如果父母富有洞察力,能够在一开始就发现孩子的坏习惯,进而通过恰当的指导纠正这些错误,我们就可以非常高兴地说:“没有任何地方比家庭更适于培养具有良好适应能力的人。”
但不幸的是,父母通常既不是好的心理学家,也不是好老师,家庭里存在的各种病态唯我主义似乎已经成为儿童抚养的主流思想,这种唯我主义认为,自家的孩子比其他孩子更值得爱护,更珍贵。这种家庭教育犯了最严重的心理学错误,给孩子灌输了他们必须比别人更优越的错误观点。
实质上,那些由父亲领导的,而且基于父亲优越感的家庭就是反映这种现象的典型,这种家庭只会给孩子带来伤害。父亲的权威无助于培养孩子的团体精神和社会依赖感。很快,父权经历就会诱使孩子产生明显或潜在的反社会感。策谋造反绝不是公开进行的,独裁培养的最大危险就是它给儿童造成权力至上的感觉,让他们看到拥有权力的好处。于是,儿童就开始变得贪婪,渴望控制一切,变得虚荣和野心勃勃,以至于现在,所有的孩子都想当第一名,都渴望被别人顶礼膜拜。他们迟早都要别人像屈服于已知的最有权力的人一样听从自己的意愿。错误期待的必然结果就是孩子挑衅父母和全世界。
在现有的普遍家庭模式的影响下,孩子实际上很难不把获得优越感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那些喜爱扮“大人”的小孩就可以看出这一点。成年后,由于受童年潜意识回忆的影响,他们待人处事就像在家里一样随便,一旦受到一点点阻挠,他们就会逃避世界,悲观厌世。
家庭还是培养孩子社会感的好地方。然而,我们如果没有忘记家里存在的权力渴望和明显的权威气氛也会对孩子造成重要影响,就会发现,在这些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只具备一定的社会感。母子关系决定了孩子第一次是如何争取关爱的,或许这是他们所拥有的最为珍贵的经历,因为通过这次经历,他们发现世界上居然还存在另外一个完全值得信赖的人。他们开始知道“你”和“我”的区别。尼采曾经说过:“每个人的所爱都有母亲的影子。”瑞士教育改革家裴斯泰洛齐也曾经表明母亲作为孩子的理想,是如何决定以后他们跟世界的关系的。母子关系确实决定着此后的所有活动。
因此,母亲应该培养孩子的社会感,孩子的古怪性格源自他们跟母亲的关系,他们的成长方向是由母子关系决定的,母子关系不佳的孩子有一定的社会交往缺陷。以下两种错误是我们经常犯的:
第一种错误跟母亲未能很好地承担自己的责任,以至于孩子未能养成社会感有关。这种错误是非常严重的,造成许多不良后果——孩子在家里就像陌生人游**在陌生的土地上一样。帮助这些孩子的唯一办法就是让母亲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为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这种角色是缺失的。也就是说,这是我们唯一可以找回真实自我的方法。
第二种错误或许更常见。没错,母亲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但是,她的行为过于夸张和强势,会导致孩子不能从母亲身上学习到任何社会感。这种母亲只允许孩子全心全意爱她,也就是说,这些孩子只能对母亲产生兴趣,对其他任何事情毫无兴趣。毫无疑问,这些孩子缺少社会感发展的基础。
除了母子关系,儿童的成长还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快乐的童年有助于孩子及早发现自身价值。要是我们知道大多数孩子都需要面对许多困难,而他们在一岁之前很难独自适应生活或发现生活的乐趣,我们就不难理解第一印象对孩子造成的影响。它们是路标,告诉孩子路在何方。我们不应忘记,许多孩子生来就体弱多病,饱受痛苦和悲伤。我们也不该忘记,大多数孩子还不足以拥有一个快乐的童年。这样,我们就容易知道为何只有少数孩子可以满怀善意地看待生活和社会,以及世界为何缺少具有真正社会感的人。
此外,我们还必须考虑错误对儿童成长的重要影响。严厉和权威式的抚养会减少儿童的生活乐趣,就像为孩子铺好前进道路,把他们放进温室里,使其“适应”环境一样,这样,长大后他们就不懂得如何适应家庭以外的生活环境。
因此,正如我们所见到的那样,家庭、社会和文化教育不能很好地培养我们所期待的具有公众意识的“世界公民”,而很可能培养他们的自负、野心和自我膨胀欲。
有什么机构可以纠正儿童早期的发展错误,并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环境呢?答案是学校。但进一步观察表明,今天的学校并不能很好地完成这一任务。几乎没有教师认为他们总是可以正确识别儿童的情感问题并利用当前的教学手段纠正它。教师们完全没有打算解决这样的问题,他们的本职工作就是课堂教学,而不是过分干扰学生们自己也有的生活。实际上,每个班都有许多问题学生,因此妨碍了教学工作。
还有没有其他地方可以纠正错误家庭抚养带来的问题呢?有的人可能会说生活本身就是这样的地方。然而,生活也有着自身缺陷。它不能彻底改变一个人,虽然有时它确实表现出这种倾向。因为自负和野心是不能被改变的。无论人们做错了多少事情,他们要么把责任推卸到别人身上,要么认为这是不可挽回的。我们很少看到他们迎难而上,克服困难。他们经常继续误入歧途,而不思考自己究竟错在哪里。我们在上一章里讨论的情感滥用就揭示了这一点。
生活本身不会造成任何重要变化,我们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理解它,因为生活面对的是生物学意义上完整的人。人类有着自己的尖锐观点,都渴望权力。生活反而是最糟糕的老师,它缺乏思考能力,不会提醒我们,也不会教导我们,只是拒绝我们,让我们自生自灭。
我们只能得到一个结论:我们唯一赖以改变人类的机构就是学校。好的学校应该承担起这一功能。然而,到目前为止,那些管理学校的人只是将它看作满足自己虚荣和野心计划的工具。我们已经听到不少人发出改革旧式教学方案的口号。旧式教学方案的好处是什么?有害的权威式教学为何会突然变得有价值?为何权威主义在家庭这个理论上来说较好的环境只会引起反抗,而在学校又被学生遵守?
施加于我们身上却不为我们所承认的权威是假权威。真正的权威和纪律源自人类内心。许多学生觉得,老师只不过是普通工人罢了,这些孩子是不可能屈服于强硬的教学管理的,除非这种管理曾经给他们的心理发展造成不幸。
即使教师明白自己的本职责任——这是合情合理的,也不能强迫学生接受他们的逻辑。唯一有效的方法就是尽量避免产生任何对抗,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而不是教育的对象,就像他们是成熟个体,具有跟老师同等的地位一样。只有这样,学生才不会轻易地误以为他们被压迫和忽略了,也就不会跟老师针锋相对了。否则,挑衅的态度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错误的文化野心,而这种野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我们的思考、行为和性格特征。权威不必生于强权,而只能源自社会感。
学校的经历影响着所有儿童的心理发展,因此,它必须符合健康心理发展的要求。一所学校只有在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心理发展需求后才能被称作好学校。我们认为,也只有这样的学校才具备提供社会生活教育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