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嫉妒心的人最爱用的手段之一就是为他人的行为设定一套规则。他们的特征就是以爱为借口将一个人绑在身边。他们为自己所爱的人建立起一堵保护墙,或指定他们所爱的人可以看、做和想的内容。嫉妒也可以被用来贬低和责骂他人。所有这些做法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剥夺他人的自由思想,把他们放入囚牢中,束缚他们的自由。
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在《涅托奇卡·涅兹万诺娃》的故事中很好地描写了这种行为。这个故事讲的是一名嫉妒心极强的丈夫成功地压迫妻子,在一生中都控制着妻子。透过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知道,嫉妒只是一个人追求权力的一种方式。
妒忌
妒忌是伴随着个体追求权力和控制他人而产生的。当现实跟理想之间产生巨大鸿沟时,一个人就开始具有自卑情结。自卑情结让他们觉得心情压抑,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一般行为和生活态度。他们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他们要实现目标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他们较低的自我评价和一直不满于现状证实了我们的这种猜想。他们忙于对别人的成功指指点点,或者整天想着别人是怎么看他们,或者他人已经取得了哪些成就。他们大多是被忽略的受害者,觉得自己饱受歧视。实际上,这些人可能比大部分人要幸运得多。
被忽视感的表现是多样的,它是一种未能得到满足的自负,是一种希望比邻居过得更好的渴望,或者单纯表现为想要拥有一切。拥有妒忌心的人不会向其他人说出他们想要拥有一切,因为社会感阻碍了他们产生这样的想法,但他们的行为让我们觉得他们像是要拥有一切。
妒忌他人的成功不会让我们成为更快乐的人。人群中普遍存在的社会感对妒忌的发展起到了抑制作用。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有一些妒忌,没有人能够完全摆脱它。风平浪静的生活可能不会招致妒忌,但当一个人觉得痛苦、压抑,或者没有钱、食物、衣服或温暖,抑或未来一片黑暗,无法挣脱不幸时,妒忌就会变得明显。
当今,我们的文化还处于早期发展阶段。虽然我们的道德和宗教已经谴责了妒忌,但心理学尚未发展成熟,还没有提供彻底消除妒忌的方法。我们非常理解为何穷人会妒忌富人。谁又能保证一旦富人千金散尽,不会同样产生妒忌呢?关于妒忌,我们唯一想要强调的是,我们必须从人类灵魂的高度思考这个问题在当前状况下的意义。实际上,只要个人或团体的活动受限,妒忌就会开始产生。当它发展到难以忍受、难以宽恕的终极阶段时,我们就无法根除它及相伴的憎恶。生活在社会中的我们应当明白,绝不应该考验或惹怒具有妒忌心的人。我们也要采取适当的策略,避免引起他们的注意。是的,这些做法无助于改善现状,但对于那些人,我们至少可以要求他们不要刻意炫耀自己的优越感。炫耀一个人的权力不仅毫无意义,而且还会很容易伤害到别人。
妒忌这种性格特征的产生反映了个人和社会的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一个人凌驾于社会之上,利用权力压制他人的同时,必然也会有另外的人跳出来反对他。为了避免产生妒忌,我们制定了各种措施和规则,试着让所有的人都觉得公平。我们得到的一个合理的结论就是,公平是适用于所有人的自然规律,它符合我们人类的天性,一旦这种规律被打破,立刻就会出现反对以及不和。这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规律之一。
我们很容易辨认出一个人是否拥有妒忌心,它甚至表现为一种身体变化。我们完全可以从人类的话语中感受到妒忌。我们说一个人“妒忌得脸都发绿了”指的就是妒忌影响了血液循环。从肉体的角度上讲,妒忌会收缩外周血管。
从教育层面上讲,只有在一种情况下妒忌才具有意义——既然我们不能完全摧毁妒忌,那么我们只能利用它,将它引导至正确的轨迹上,却不会干扰人的心理平衡。这种做法不仅适用于个体,也适用于团体。对于那些具有妒忌心的人,我们可以向他们推荐一些能够提升他们自尊心的职业。对国家而言,我们常常会发现一些国家觉得自己被忽略了,并妒忌那些发展得比自己好的国家,因而,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发展物质条件和人力资源,进而让他们在世界民族之林拥有立足之地。
那些终生妒忌他人的人永远都不会对他所生活的群体有所贡献。满怀妒忌的人只会阻碍其他人的发展,剥夺他人的一切,并让我们感到沮丧。同时,他们还善于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将失败的责任推卸给他人。他们是斗士和有独立特性的人群,不懂得珍惜感情,也不关心自己是否有用。他们几乎不会同情他人,也不理解人性。事实上,即使他们的行为已经给他人造成了痛苦,他们也不会思考如何改变。妒忌甚至让这些人以他人的痛苦为乐。
贪婪
贪婪与妒忌紧密相连,它们常常相伴而生。在这里,我们所指的贪婪并不是对金钱贪得无厌,而是具有更广泛意义的贪婪,主要指一个人不情愿让他人获得快乐。这种人对社会和所有人都抱有贪得无厌的态度。他们在自己周围建立了一道围墙,借以保证他们那些可怜的财富的安全。贪婪不仅跟妒忌密切相关,还跟野心和自负有关。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通常情况下,所有的这些性格特征都是相伴的。一个人无须具有深刻的心理洞察力,就可以顺着一种性格特征摸索到另外一种性格特征。
在当今的文化中,每个人几乎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贪婪,普通人最合适的做法就是掩盖它,或者通过夸张的慷慨隐藏它。这种慷慨是以个体践踏他人的自尊为代价,进而维护个人自尊的一种补救措施。
在某些情况下,贪婪似乎也是一种珍贵的品质。例如,我们可以在时间或劳动力方面表现得贪婪,即想尽方法节约时间或劳动力,从而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今天,一种明显的趋势就是,人们开始注重“时间管理”,要求我们必须节约时间和劳动力。理论上,这种做法看起来非常好,但通过实践,我们发现,它包含了某种程度上的优越感和权力主义。这种理论通常被人们误用。“时间管理”的目的就是把真正的工作压力转移给他人。就像其他所有行为一样,这种做法的唯一评判标准就是看它是否对社会有利。当今科技时代的特点之一就是人类被视作机器,就像机器一样按照物理规律运作,遵循生活的法则存在。物理规律对于机器来说是成立的,但对于人类来说,最终只会产生疏离和孤独,并破坏人际关系。因此,我们最好能够调整生活方式,学会给予,而不是节省。如果我们所有人都能够做到这一点,不忘他人利益,就不会错得太离谱。
关于这一点,我们还必须谈谈商业。商人几乎不会关心对手的福利,也不会对至关重要的社会感十分感兴趣。一些商业活动和企业甚至将损人利己视作基本的信条。一般来说,即使这种行为是非常恶劣的,也不会受到任何惩罚。贪婪和缺乏社会感的商业行为无时无刻不在毒害着我们整个社会。
在商业压力下,即使是满怀好意的人也必须尽力学会如何保护自己。此外,我们经常忽视的一点是,个人保护通常也会对他人造成影响。我们之所以挑出这个问题来讲,主要是因为那些满怀好意的人常常诉说他们在商业竞争的压力之下,很难保持很好的社会感。我们必须找到一些方法,让人与人之间追求共同利益的合作变得更加轻松,而不是更加艰难。实际上,人类的精神在保护自己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心理学家必须通力合作,着手研究其中的变化,进而理解商业关系和相关的心理机制。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个体和社会。
憎恨
憎恨是好斗的人的性格特征之一。一个人的憎恨(通常始于幼年)既可能非常强烈(例如,脾气暴躁),也可能相对温和(例如,惯于指责和说出恶毒的话)。从一个人的憎恨中我们可以很好地看出他们具有何种性格,因为它很好地暴露了一个人的情况,憎恨是性格中不可磨灭的标记。
憎恨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它可能是我们为了反抗某个人、国家、阶层、种族或异性而实施的多种工作。人们通常不会公开表达自己的憎恨,就像自负一样,憎恨也善于伪装,懂得如何隐藏自己。比如,有时它表现为一种常见的批判性态度。憎恨也会表现为断绝一切人际关系。有时,一个人的憎恨突然出现,就像一道闪电一样。我们曾经看到一名病人在被免除军役后,说他非常喜爱阅读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关于大屠杀的报道。
犯罪也是类似于憎恨的一种行为。轻度的憎恨可能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不一定都让他人感到屈辱和恐怖。悲观厌世属于轻度憎恨,是一种非常强烈的对人类的厌恶,也是一种虚伪的行为。有很多哲学都充满了敌意和厌世,实际上就是残酷、野蛮、粗暴和露骨。名人时常在自传中坦承自己的憎恨,我们不必沉思这种做法背后的真理,但不应忘记憎恨和残忍有时也出现于艺术家身上——如果他希望自己更接近人性,他们的艺术更具有深远意义的话。
憎恨的衍生物无处不在。我们在此不再一一讨论。有些职业确实要求人们具有一定程度的悲观厌世,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会憎恨是某些职业的先决条件。举个例子来说,一个憎恨人类的人一旦选择了参军,那么我们必须对他的敌意进行引导,至少让他看起来符合我们的社会要求。他也必须服从组织安排,学会与队友合作。
敌意最好的伪装形式就是所谓的“过失犯罪”。对人或物的过失犯罪的特征就是,一个人由于疏忽大意而丢失了社会感。人们已经从法律层面上对过失犯罪进行了无数次讨论,却从来没有得到一个清晰而又令人满意的结果。很显然,“过失犯罪”跟真正的犯罪并非同一概念。比如将一盆花放在阳台边缘,很小的震动也可能让它掉落,这跟直接拿起花盆朝某人扔过去确实是两种不同的做法。但有些人的过失犯罪很明显就是犯罪,让我们得以对人性做出反思。
在法律上,无意的过失犯罪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毫无疑问,一个人无意的过失跟故意犯罪具有同等危害。通过观察儿童游戏,我们总能够见到一些孩子对他人的利益毫不关心。我们几乎可以确信,他们对待同伴并不友善。我们的这种猜想应该得到进一步证据的支持,但如果有一个孩子无论参加什么游戏都会给大家带来麻烦,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他∕她根本就没有将玩伴的利益放在眼里。
我们可以在家庭、学校和日常生活中发现过失的身影。它存在于我们的大多数机构中。爱犯过失的人总会一而再,再而三地登上新闻头条。当然他们不能逃避惩罚,不顾及别人的人通常都要承担不愉快的后果。有时这种后果在多年以后才姗姗来迟,正所谓“天网恢恢,疏而不漏”。由于时间跨度实在太长,以至于人们都找不出事情发生的因果关系,因而总是抱怨自己的厄运是毫无根源的!他们的不幸可能是因为别人再也不能忍受他们的轻率,决定放弃并寻找新的伙伴。
无论过失犯罪怎样为自己辩解,深入的观察让我们发现,它表达了一个人对同伴的极大厌恶。例如,那些超速行驶,撞到行人的汽车司机会找借口说他们正赶着参加一次重要的约会。通过这件事我们意识到,有的人认为自己鸡毛蒜皮的事情比他人的生命更重要,因而低估了自己给他人带来的风险。关心自身利益和社会福利的差别是评判我们对人类敌意大小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