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以改革助推五大理念落地生根_第一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1 / 1)

第七章

以改革助推五大理念落地生根

理念不被践行,诺言也就成了一句空话;行动不加约束,发展也就成了一纸废约。好的理念不是说空话,五大发展理念绘制了未来发展蓝图,现在的关键是把蓝图一步步变为现实,让理念切切实实反映在实践中。纵观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始终强调的是“落实”二字。那么要让五大发展理念落地生根靠什么呢?靠的是明确的发展路径,具体的发展举措。我们党将靠什么样的战略部署走出一条科学有效的发展路线?这些内容在“十三五”规划建议稿里已经写得很充分、很透彻了。也就是说,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不仅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理念,还有了理念的战略举措和政策安排。如何将这些举措和政策安排落实到实处呢?归根到底还是得靠改革,促进我国发展的最大潜力在于改革,正如习近平所指出那样,“在新常态下,要实现新发展、新突破,制胜法宝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指出,改革是发展的强大动力,必须深化改革,破除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为发展提供持续动力。那么,如何在改革中将五大发展理念落实到实处呢?又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推进改革呢?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深化改革也要按照战略部署着力推进。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遵循六大原则,其中一个重要原则是全面深化改革,指出了当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全面深化改革要达到的目标和落脚点,即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总目标,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妥善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问题,以及其他一切不利于科学发展的机制体制障碍。也就是说,只要是不利于我们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都得改,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服务于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之后,党中央又先后召开了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城市工作会议、农村工作会议等专题会议,对如何在改革中将五大发展理念贯彻到实处进行了相应部署。从发展动力、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构建法治环境和从严治党改作风四方面发力,也就是从供给侧入手,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厘清权力边界,妥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营造有利的法治环境;全面从严治党,提升党的领导水平。

第一节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2015年11月10日,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首次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实现整体跃升”。在2015年11月18日的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他再次提及:“要解决世界经济深层次问题,单纯靠货币刺激政策是不够的,必须下决心在推进经济结构性改革方面作更大努力,使供给体系更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习近平在一内一外两个场合谈“供给”,并在前后九天里四次提及“供给侧”,使“供给侧改革”这一概念成为中国经济领域最火热的词汇,成为时政报道的高频热词。2015年度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十三五”开局之年的经济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强调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2016年1月,习近平在重庆视察工作时指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并强调要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

2016年既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五大发展理念贯彻落实的开端,要理解透五大发展理念如何在改革中落地生根,首要的便是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用改革的办法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学中常考虑供求平衡问题,面对供求失衡,既可以从需求方面调控,也可以从供给方面着手调控。从经济学角度看,大家耳熟能详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便属于需求侧;供给侧则聚焦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与注重通过刺激需求侧的“三驾马车”拉动经济增长不同,供给侧改革强调从供给侧发力,主张通过鼓励企业创新和结构升级,通过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等方式,促进经济供给能力的提升,推动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按照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的观点,从需求方面调控是近期内可以做到的,主要通过增加财政收入、货币贷款来刺激需求,或者用减少财政收入和减少信贷来抑制需求。而供给方面的调控,被认为是中期调控,主要原因在于经济结构的调整,包括产业政策的调整、技术政策的调整、资源配置的调整,这些都不是近期就可以见效的。

知识链接

凯恩斯主义

凯恩斯主义(也称“凯恩斯主义经济学”)是建立在凯恩斯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的思想基础上的经济理论。主张国家采用扩张性的经济政策,通过增加需求促进经济增长。即扩大政府开支,实行财政赤字,刺激经济,维持繁荣。凯恩斯经济理论认为,宏观的经济趋向会制约个人的特定行为。18世纪晚期以来的政治经济学或者经济学建立在不断发展生产从而增加经济产出,而凯恩斯认为对商品总需求的减少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由此出发,他认为维持整体经济活动数据平衡的措施可以在宏观上平衡供给和需求。因此,凯恩斯主义的和其他建立在凯恩斯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理论被称为宏观经济学,以与注重研究个人行为的微观经济学相区别。

那么,到底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呢?对此有各种解读,比如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副主任潘建成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简单地说,就是通过改善供给环境增强供给动力、提升供给效率、优化供给结构,进而促进经济更加稳定、协调和可持续增长。

按照权威人士的解读,从我国国情出发,供给侧改革可以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么一个公式来理解,即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更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比如,对于家电下乡这一销售来说,我们先前所用的需求侧管理的思路是推出“家电下乡”“以旧换新”、节能补贴等政策,鼓励人们多消费,而供给侧改革的思路则是降低家电生产企业负担、鼓励企业研发新产品、创新销售模式等,满足甚至创造需求,拉动消费。换言之,如果说需求侧管理好比对症下药、见效快的“西药”的话,那么供给侧改革就好比治本除病根的“中药”,强调的是治标更治本。总而言之,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涵就是“以有效制度供给支持结构优化,激活全要素生产率,对接‘全面小康’、联通‘中国梦’”。

知识链接

供给学派

供给学派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经济学流派。该学派强调经济的供给方面,认为需求会自动适应供给的变化,因而得名。该学派认为,生产的增长决定于劳动力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和有效利用。个人和企业提供生产要素和从事经营活动是为了谋取报酬,对报酬的刺激能够影响人们的经济行为。自由市场会自动调节生产要素的供给和利用,应当消除阻碍市场调节的因素。这个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拉弗把供给经济学解释为:“提供一套基于个人和企业刺激的分析结构。人们随着刺激而改变行为,为积极性刺激所吸引,见消极性刺激就回避。政府在这一结构中的任务在于使用其职能去改变刺激以影响社会行为。”

不过,在正确理解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内涵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到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供给和需求两者互为条件,相互转化,两手都得抓,只是主次要分明。也就是说,当前我们必须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我们的主攻方向,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的跃升。当然,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需要营造稳定的宏观环境,在需求政策上,既不能搞强刺激,也要防止出现周期紧缩。按照这一理解,简政放权、减税、国企改革等都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范畴,五大发展理念的贯彻落实举措本质上也属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总而言之,供给侧改革就是对“刺激政策”说不。促使市场自动调节使实际产出回归潜在产出,拉动经济增长需要提高生产能力即提高潜在产出水平,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就意味着所有产业要升级,把产品品质提升到一个非常高的水平,主动吸引用户购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十三五”时期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将处在一个突出位置上,为我国经济未来的行稳致远、健康活力发挥重要作用。

怎么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把握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涵之后,我们或许也就清楚了当前为什么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原因了。可以这么说,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以及二者相互作用基础上,着力于破解发展难题的一个回应。

首先,从我国面临的发展大环境来看,从“三期叠加”到“新常态”,再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一个不断探索、深化认识的过程。2013年,中央认为我国经济进入“三期叠加”阶段,明确了我们对经济形势应该“怎么看”。2014年,中央提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并对此作了系统性理论论述。2015年,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深化了“怎么看”和“怎么干”的认识,又进一步明确了主攻方向、总体思路和工作重点。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都作了全面阐述,从顶层设计、政策措施直到重点任务,都作出了全链条部署。

同时,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问题倒逼的结果。一方面,我国当前处于“中等收入陷阱”的边缘,迫切要求我们转变先前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培育形成新的增长动力,从而保证我国能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另一方面,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经济发展面临下行压力,当前我国经济所面临的供需矛盾要求我们必须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供给侧改革重塑发展动力。而且,我国处于转型期,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但是我们也积累了一些结构性、体制性、素质性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近期主要表现为“四降一升”,即经济增速下降、工业品价格下降、实体企业盈利下降、财政收入增幅下降、经济风险发生概率上升。这些问题主要不是周期性的,而是结构性的。比如,如果产能过剩这个结构性矛盾得不到解决,工业品价格就会持续下降,企业效益就不可能提升,经济增长也就难以持续。再者,从我国2015年经济形势来看,在需求侧,2015年房地产与基础设施投资增速双双下滑,出口也继续同比下降,需求不足的同时需求外溢明显,海淘、境外代购等现象风生水起,乃至一只马桶盖都要去日本购买。同时,伴随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升级趋势明显,电信、文化娱乐、养老等消费快速增长,绿色、时尚、品质消费空间巨大。而从供给侧来看,我国既存在低层次产业的产能过剩,也存在着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的不足。按照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的观点,供给侧的滞后造成当前供需矛盾突出,供给不仅跟不上需求升级趋势,而且满足创造新消费、打造经济发展新动力的能力也不足,迫

切需要通过改革,来提高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伴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面临一系列结构性矛盾和问题,这些矛盾与问题有需求侧的,更多是供给侧的,核心是机制体制问题,只有着力推进供给侧改革,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解决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

因此,当前强调推进供给侧改革既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的大势所趋、形势使然,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和问题倒逼的结果,要破解我国当前发展中的动力不足问题,既要从需求侧入手,更要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找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力点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习近平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通俗易懂地布局了供给侧改革这一新举措。面对当前我国经济面临的结构性难题,要使供给侧改革精准发力,就需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关于供给侧改革如何发力应该把握哪些重点,2016年1月,习近平在重庆调研时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因素,供给和需求两侧都有,但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要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需要,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就当下而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战略上要着眼于打好持久战,坚持稳中求进,把握好节奏和力度;战术上要抓住关键点,致力于打好歼灭战,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也就是要做好习近平所提出的“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具体而言,做好“加法”就是要补齐贫困问题、“三农”问题、生态问题、基础设施等发展短板,扩大要素供给,发展新兴产业,增加经济发展新动力新能量,确保经济持续增长。做好“减法”就是政府简政放权、企业消除产能过剩、社会为企业降低成本,给企业松绑,给企业减负,激发微观经济活力。做好“乘法”就是以创新发展理念挖掘经济发展新动力,开拓新空间,创造新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的“乘数因子”,以新产业的“几何式增长”推动经济发展,比如“双创”行动、“互联网+”等战略的实施。做好“除法”就是要消除产能过剩、清除经济发展路上的“拦路虎”,比如通过价格调整、企业整合跳台、拓展外部市场等方式化解产能过剩,整顿“僵尸企业”。

知识链接

僵尸企业

僵尸企业是指那些无望恢复生气,但由于获得放贷者或政府的支持而免于倒闭的负债企业。僵尸企业不同于因问题资产陷入困境的问题企业,能很快起死回生,僵尸企业的特点是“吸血”的长期性、依赖性,而放弃对僵尸企业的救助,社会局面可能更糟,因此具有绑架勒索的特征。

供给侧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同时,还得做好“混合运算”,着力在“优化量存、引导增量、主动减量”上下功夫。打个比方,化解房地产库存对增长是明显的“加法”,可以减缓去产能带来的“减法”效应。而去产能又会调整供求关系,防止出现宏观经济通缩效应。因此,“五大重点任务”必须全面推进。当然,落实到一个地区,又会有所侧重,关键在于把握好“度”。做“加法”相对容易理解,做“减法”困难会大一些,但必须做下去。当务之急是斩钉截铁处置“僵尸企业”,坚定不移减少过剩产能,让“僵尸”入土为安,腾出宝贵的实物资源、信贷资源和市场空间。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是事物新陈代谢的客观规律,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竞争性原则的要求,要敢于和善于进行这种“创造性创新”。

不过,我们强调把握“五大重点任务”、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同时,也得认识到从供给侧发力可能存在的难点和不足。比如北京大学厉以宁教授在《论从供给方面发力》一文中便指出,“在供给产能不够的情况下,盲目扩展产能是有问题的。虽然产能扩张会使停产企业由于重新得到贷款又恢复运行,但却使资金继续流向那些停产、减产的企业,结果不但会造成宏观上的通货膨胀,而且会导致国内经济结构更加不合理,结构调整也将因此而更加困难。”并指出供给增加可能会带来的“三个不足”,即资本不足、专业人员跟技工不足、土地和淡水供给不足以及营销力量的不足。因而迫切需要加强调控,统一规划、统筹兼顾。而且强调从供给侧发力并不是说要盲目扩大供给,在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改革的过程中要妥善处理好供给侧和需求侧两方面的关系。

习近平2016年1月18日在《聚焦发力贯彻五中全会精神确保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讲话中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重点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要通过一系列政策举措,特别是推动科技创新、发展实体经济、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的政策措施,来解决我国经济供给侧存在的问题。我们讲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强调供给又关注需求,既突出发展社会生产力又注重完善生产关系,既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既着眼当前又立足长远。要从生产端入手,重点是促进产能过剩有效化解,促进产业优化重组,降低企业成本,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当前,要在改革中贯彻落实好五大发展理念,发挥五大发展理念对中国发展的引领作用,首要的便是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从供给侧发力,切实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