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共享筑实人民获得感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我们党和政府做好一切工作出发点、落脚点都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多么简单而朴素的语言,却充分体现了我国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发展的归宿和落脚点。在五大发展理念中,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相比,共享这个词汇是带有感情温度的。就其本质而言,共享发展就是要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在共建中共享,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次考察中从不同角度、领域讲述了共享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围绕事关人民群众福祉的民生话题,坚守底线,突出重点,从公共服务、脱贫、教育、医疗、就业、社会保障、人口等方面进行了战略部署,致力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补齐民生短板,这也将对未来中国发展产生巨大影响。
第一节 人民,一切都是为了人民
天地之间,人为大。人类社会一切活动的根本目的,首先是为了自身过得更美好。但人是分阶级、阶层的,不同社会、不同国家、不同政党在发展“为了谁”的问题上是不同的。为了谁、由谁享有的问题,是发展要解决的根本问题,也是衡量一个政党、一个国家性质的试金石。在剥削阶级社会,发展主体与发展客体往往不统一,创造财富的人民群众不能享受发展成果,而不劳而获的剥削阶层反而是发展成果的享有者。不同于以往任何剥削阶级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全新的社会,是为广大人民群众谋利益的社会。习近平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也强调,“人民是推动发展的根本力量,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也是对我国“大同”“不患寡而患不均”独特社会心理的把握,发展不仅依靠人民,更是为了人民,我们党的首要使命就是集中力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这句话出自《论语·季氏》,原句是:“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这是孔子针对他的两个弟子要辅佐主子攻城略地扩大领土人口而发的议论,字面意思大致是说,“我听说,对于诸侯和大夫,不担心贫穷,而担心财富不均;不担心人口少,而担心不安定。由于财富均了,也就没有所谓贫穷;大家和睦,就不会感到人少;安定了,也就没有倾覆的危险了。因为这样,所以如果远方的人还不归服,就用仁、义、礼、乐招徕他们;已经来了,就让他们安心住下去”。所反映的是孔子不主张通过军事手段来解决国际、国内争端,而主张各守本分,维持政治均势。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对“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作出这样的解释:“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在后世的使用中逐步衍变为土地、财富等经济上的分配问题。就今天而言,现代社会的稳定实际上也是要靠一定的平均,如果贫富差距过于悬殊,社会便有可能分崩离析。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可以算是中华民族对于“共享”粗浅的理解,道出了炎黄子孙对“均”“安”的期盼,而回顾中华民族数千年的发展史,纵观当今世界,我们都可以发现“共享”对于国家发展、民族团结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在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上,几乎每一次动乱都存在土地兼并、财富分配严重两极分化的现象,对土地、财富的渴望成为农民起义的一个重要诱因。陈胜吴广起义首次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口号,“均田免粮”等口号在黄巾起义、黄巢起义、李自成起义等农民运动中更是具有极强号召力。乃至在我们党的民主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
也成为发动群众进行民主革命的一个重要口号。再环顾当今世界,只有推进共享发展,才能促进国家安定、民族团结,引领时代发展。据此而言,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自对发展实践的总结、反思和超越。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在共享发展方面既积累了有益经验,也有过深刻教训。从教训看,一些国家在发展中不注重共享,一部分人的“获得感”建立在另一部分人的“失落感”甚至“被剥夺感”基础上,造成不同社会群体对立,甚至社会被撕裂,国家内斗不断,民族纷争不止,内耗效应使这些国家的发展步履异常沉重。从经验看,随着对经济增长没能带来贫困人口减少这一现象的反思,国际上提出了“基础广泛的增长”“分享型增长”“亲穷人的增长”“包容性增长”等理念。这些理念及其实践,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共享发展理念,正是正视我国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这些经验教训的借鉴和超越。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则天下平也”。如果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是炎黄子孙对“共享”的初级理解以及“不均”可能带来的不安的表达,我国数千年的文明发展史已经充分证明了“共享”对于社会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要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民族团结,就得充分正视发展中的“不均”“不公”问题。
从“共同富裕”到“共享发展”
习近平指出:“国家建设是全体人民共同的事业,国家发展过程也是全体人民共享成果的过程。”对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强调:“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既是对中国特有社会心理的反映,同时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更是对当前我国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所开出的“药方”。
我们先从社会主义五百年的发展历程来看,无论是在托马斯·莫尔还是圣西门、罗伯特·欧文、傅立叶那里,废除私有制、平均分配都是他们的思想要旨之一。马克思主义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等思想的精华,开创了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共同富裕。马克思在1857—1858年的《经济学手稿》中指出,在未来的社会主义制度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将如此迅速,……生产将以所有人的富裕为目的”。列宁也指出:“只有社会主义才可能广泛推行和真正支配根据科学原则进行的产品的社会生产和分配,以便使所有劳动者过最美好的,最幸福的生活。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实现这一点。”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就立志带领中国人民走共同富裕之路。1945年毛泽东指出:“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使农民群众共同富裕起来。”1992年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提出共享发展理念,并指出:“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道出了国家“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群众观。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共享上升到国家发展理念的高度,强调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也揭示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蛋糕”不断做大,但是分配不公问题依然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而且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中,无论是实际情况还是制度设计都还存在诸多不完善的地方。这些问题既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严重制约着我国改革发展的进程,只有解决好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促进社会主义发展迈入新台阶。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同时也是面对我国当前发展问题而开出的“药方”,是对“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的回应。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2012月12月15日,习近平在他作为总书记的首次公开讲话中强调:“人民
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习近平总书记这简朴的言语道出了追求人民幸福是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根本目的,要把人民和国家的希望挺在前面。
在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史上,“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等言语生动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的要旨,深刻回答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的执政核心问题。习近平在首次“就职演说”中便用生动的语言指出了所肩负的对党、对国、对人民的责任,指明了未来五年乃至更长时间里,我们党的发展始终是围绕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而进行的。简单而言,就是要把人民的希望挺在前面。现代历史充分证明,无论是什么政党,只有把人民和国家的希望挺在前面,才能获得人民的衷心拥护,才能带领国家前进。
在社会主义国家,要读懂国家发展就必须先读懂无产阶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作为唯一执政党,是重大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不是天定的,而是历史选择、人民选择的结果。1840年以来,中国的大门被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轰开,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但“师夷长技以制夷”“三民主义”最终都走向失败,只有共产党以“实现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纲领,以“打土豪、分田地”“打倒洋财东”的革命行动赢得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通过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最终促使日本帝国主义葬身于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汪洋大海中。同时也正是在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中国共产党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开辟了复兴中国的新征程。“**”之后,党中央在深刻反思先前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鼓励支持小岗村等地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尝试,并适时作出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进而促使中国走向新征程。再看苏联这个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无产阶级政权,苏共在拥有不到20万党员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在拥有200万党员时打败了法西斯,进而成长为可以与美国争霸的世界强国,可是在19世纪70年代之后没有领会、把握人民群众的希望,最终在拥有2000万党员时在沉默中丧失政权。回头去看,中苏两国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历史大环境是何其相似,但是中国共产党把人民的希望挺在前面,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抉择,最终带领中国人民走向复兴之路,而苏共却不顾人民群众的期盼,背离了人民和时代的希望,最终在沉默中死去。
习近平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既指出了当前我国发展中所面临的发展问题,也指出了人民在新阶段的希望,更是为我国下步发展的落脚点指明了方向和政策施行的重点领域。
理论链接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对困难群众,我们要格外关注、格外关爱、格外关心,千方百计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时刻放在心上,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千家万户。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阜平县看望困难群众时的讲话,2012年12月29日至30日
习近平强调:“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深刻阐明了共享发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把实现13亿多中国人的幸福作为目的和归宿的发展。也就是说,人民作为发展的实践主体和价值主体。既要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更好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同时又要把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发展的最高价值取向,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把人民的希望、国家的希望、时代的希望挺在前面,紧跟时代不落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