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向“褐色发展”说再见
当前,我国面临严重的生态危机形势,“褐色发展”即粗放型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环境、生态和健康恶果,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要求和实现人民幸福安康的中国梦背道而驰。再加之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标准正在由“生活殷实”向“生态富裕”转变,由追求温饱向追求生态环保转变,对碧水蓝天、宁静健康的生活环境要求越来越高,维系人类永续生存的基本原则和义务也不允许我们继续坚持褐色发展。为此,我们必须向“褐色发展”说再见,结束竭泽而渔、“挥霍性”利用资源和“卖血过日子”的发展模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
绿色也是全面小康的关键
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先前发展的基础上对“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目标要求,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也就是说,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很关键,没有生态环境质量的总体改善,也就谈不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从某种意义上说,生态环境的问题是“发展起来以后的问题”。在经历了改革开放以来30余年的高速发展之后,中国经济总量已经处于世界第二位,国家综合实力大为提升。但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粗放式发展、破坏式发展,也让一些地方背上了沉重的“环境债”:民众饱受污染之苦、地域经济发展乏力、资金和人员纷纷外流……解决这些“跛脚式发展”,成为在新形势下必须直面的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态环境是关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而生态环境作为人与自然共存状况的形式反映,更具体的表征着一个国家的发展程度和文明程度。说到底,一个污染严重、生态恶化的国家,无论经济体量多么庞大,也谈不上真正步入了高度文明的发展之路。反之,若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建设好美丽中国,那么生态文明建设无疑是极为关键的一环。
从最终目的和效果上看,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为了造福百姓、惠泽民众。过去“盼温饱”,现在“盼环保”,过去“求生存”,现在“求生态”。随着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对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安全的食品、优美的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生态环境的好坏影响着全面小康社会的质量。习近平曾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生态环境与普通百姓息息相关,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新期待,也正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当前,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再只停留在温饱线,而上升到了更高层级的需求,对绿水青山提出了要求。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必须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变化。
再者,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经济社会的发展都是以生态和环境为依托的,从一些地方的发展实践看,保护好了绿水青山,经济发展的支撑和依托就有了保障。随着公众环保意识的逐渐增强,无论是投资者还是求职者,都已经将环境好坏作为重要的选择依据。也正因此,只有栽好了生态环境这棵“梧桐树”,才能源源不断引得资金和人才这些“凤凰”来。
一个和谐平衡的生态环境,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一既定目标来说,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没有绿色的发展模式,那么终究还只能是“未完成”。只有理解了生态环境对中国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价值,才能真正理解当前中国加快经济发展方式、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
理论链接
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的重要内容。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镇江考察时的讲话, 2014年12月13日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安吉天荒坪镇余村考察。在村委会会议室里的座谈会上,村干部向他介绍,余村关停了污染环境的矿山,现在靠发展生态旅游让农民借景发财,实现了“景美户富人和”。习近平听了高兴地说:“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其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9天后,习近平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发表了评论——《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评论指出,如果能够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
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2006年3月,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的一场演讲中对“两座山”之间的辩证关系进行了集中阐述。他说:“第一个阶段是用绿水青山去换金山银山,不考虑或者很少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一味索取资源。第二个阶段是既要金山银山,但是也要保住绿水青山,这时候经济发展和资源匮乏、环境恶化之间的矛盾开始凸显出来,人们意识到环境是我们生存发展的根本,要留得青山在,才能有柴烧。第三个阶段是认识到绿水青山可以源源不断地带来金山银山,绿水青山本身就是金山银山,我们种的常青树就是摇钱树,生态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形成了一种浑然一体、和谐统一的关系,这一阶段是一种更高的境界,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体现了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理念。以上这三个阶段,是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过程,是发展观念不断进步的过程,也是人和自然关系不断调整、趋向和谐的过程。”“两座山”论形象表达了我们党和政府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鲜明态度和坚决决心。
2013年9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回答学生问题时对“两座山”论进一步阐述,“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系民族未来的大计。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长期以来,我们坚持粗放型发展方式,在取得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给我们带来严重的生态危机,严重危及民众的健康,成为我国进一步发展的制约瓶颈,我们到了不得不向习近平所说的第二阶段转型的地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8次国内考察中阐述了保护生态环境,走向绿色发展的重要性。比如,2013年4月在海南调研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2014年12月在江苏镇江考察时指出“保护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是转方式、调结构、上台阶的重要内容。经济要上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台阶”。2015年1月在云南大理湾桥镇古生村考察时指出“经济要发展,但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生态环境保护是一项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要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更加突出位置,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保护上一定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不能因小失大、顾此失彼、寅吃卯粮、急功近利”。2016年年初在重庆考察时强调要深入实施“蓝天、碧水、宁静、绿地、田园”环保行动,保护好三峡库区和长江母亲河。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众多。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一书中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面对当前生态危机,我们要始终记住习近平的“两座山”论,追寻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切实向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碧水青山的发展方式进行转变。
要GDP,更要绿色GDP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缩写,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和劳务的价值,被认为是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GDP本是衡量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状况的指标,但同时也是考察地方领导干部政绩的关键指标,因此导致其作用也不断异化,“唯GDP论”被一些领导干部奉若至宝。结果便是,片面追求GDP导致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等问题。一些地方领导干部为了出政绩、出GDP向环境透支、向社会透支,结果既浪费了资源,破坏了技术和可持续发展,又严重败坏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为此,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美丽中国建设,这是引领未来中国发展的新要求。
理论链接
要坚持全面、历史、辩证看干部,注重一贯表现和全部工作。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主要考核内容,再也不能简单以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2013年6月28日至29日
面对新常态下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态势,我国当前经济仍面临巨大下行压力。但同
时我们也强调环境保护,对绿色和发展都有很高期望。因此,这两者关系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乃至部分人士认为“绿”和“利”二者不可兼得,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首先便需要解决好二者的关系问题。实践证明,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不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两难选择,环境治理完全可以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所以在发展中不能把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对立起来。
过去,太行山区许多地方靠开山挖矿达到发展目标,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因此造成大片荒山秃岭。近年来,临城县坚持生态立县战略,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已培育绿岭、绿蕾等股份制企业50家,并充分发挥绿色企业的带动和示范作用,大力推广“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让“绿岭模式”成为农户增收致富的指挥棒,形成了全县8个乡镇、100多个村、10万余人参与的薄皮核桃产业大军,临城全县种植核桃总面积达到27.8万亩,其中薄皮核桃18.6万亩,已建成我国北方最大的优质薄皮核桃生产基地,形成从基地种植到核桃提取物开发应用完整的产业链,实现对核桃的综合利用,先后荣获“中国优质薄皮核桃产业龙头县”“中国薄皮核桃之乡”等称号,临城薄皮核桃被国家工商管理总局认定为地理标志产品,同时批准注册了“临城薄皮核桃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发展薄皮核桃不仅实现了临城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增加了农民收入,还保持了水土,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太行山区不仅林果产业出现如“绿岭核桃”“富岗苹果”等驰名品牌,还形成了一大批特色养殖种植产业和吸引力很强的旅游景区。再举一个例子,20多年前的内蒙古库布齐沙漠是个死亡之海,毫无生机,更毫无商机。经过修复和开发,目前已形成了融生态、农业、旅游、健康、能源为一体的“生态经济圈”,实现了由“负GDP”到“正GDP”的惊人转变,27年创造沙漠生态财富达4000多亿元。
这些案例都充分说明“绿”和“利”是可以同时兼顾的,绿色发展不仅不会拖累GDP,而且还能创造有质量的GDP。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如循环经济、再生经济、新能源经济等发展的成功案例,这些成功案例都充分证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不矛盾,通过环境保护、治理完全可以培育起新的经济增长点。
知识链接
GDP含金量和绿色GDP
GDP含金量既不是人均GDP排名,也不是居民收入排名,而是反映二者的比值,人均GDP是分母,居民收入是分子。如果某地的人均GDP较高,但居民收入相对较低,其GDP含金量就较低;如果某地的人均GDP较低,但居民收入相对较高,其GDP含金量就较高。具体算法是,先用某地GDP总量除以常住人口数量,得出人均GDP,然后用人均收入除以人均GDP,得出的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即为GDP含金量。简单而言,GDP含金量应该与国民的就业率、民生的改善、民生幸福的增长挂钩。
绿色GDP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考虑了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森林、矿产、水和海洋)与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等)影响之后经济活动的最终成果,即将经济活动中所付出的资源耗减成本和环境降级成本从GDP中予以扣除。简单地讲,就是从现行统计的GDP中,扣除由于环境污染、自然资源退化、教育低下、人口数量失控、管理不善等因素引起的经济损失成本,从而得出真实的国民财富总量。绿色GDP这个指标实质上代表了国民经济增长的净正效应,绿色GDP占GDP的比重越高,表明国民经济增长的正面效应越高,负面效应越低,反之亦然。
不过,实现环境保护和经济增长的兼顾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几十年粗放式发展形成的社会集体惯性和思维定式很容易把二者对立起来,可以说当前大力提倡绿色发展是助力我国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战略机遇,但也会面临诸多挑战,要在实践层面实现绿色和发展兼顾还应认真解决好几个问题。首先,需要解放思想,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的思想桎梏,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对绿色发展的认知,形成全社会对环境保护的共识,使绿色发展理念成为全民族的自觉、自信,引领人们克服只顾眼前的“近视眼行为”,自觉减少和杜绝对生态的伤害。其次,国家层面绿色发展的顶层设计有了,还要精心谋划地方的“施工方案”,增强政策、措施的系统性和可操作性,以创新为动力建立绿色技术体系,促进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的发展,让产业布局、企业转型、从业安排等都能恰当妥帖地落实,从而开拓适合绿色理念的新经济增长点。最后,还要着力改变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推进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