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讲 关于人大监督的几个问题_引言:监督—从毛泽东的“窑洞对”说起(1 / 1)

第6讲

关于人大监督的几个问题

十八大以后,尤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以后,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进入了以“四个全面”为战略布局的新时期。这个新时期新布局,对人大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那就是人大及其常委会要依法全面履行自己的职责,把自己各个方面的职权行使好,无愧于国家权力机关的庄严称号与神圣使命。而对于地方人大、特别是区县人大来说,行使好宪法和法律授予的监督权,加强对“一府两院”的监督,就显得尤为重要。中共中央18号文件(《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加强县乡人大工作和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也就区县乡镇人大如何加强监督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今天就来谈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问题。我的讲法是尽可能地把理论观点、法律规定与实际经验结合起来,从这些年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实践中引出一些体会和道理,以便对大家做好人大监督工作有点启发、有点帮助。

下面,我讲一段引言,然后讲六个问题。

引言:监督—从毛泽东的“窑洞对”说起

为了把人大监督问题说清楚,我们先看一段毛泽东在1945年7月的谈话。这段谈话是毛泽东在抗日战争胜利前夕与率团到延安考察的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讲的,由于是在延安的窑洞里谈的,在历史上被称为“窑洞对”。

当时,黄炎培坦率地说:“我生60多年来,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觅取一生,继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史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了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也有因为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渐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则越加复杂起来,控制力不免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个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听了黄先生的话,毛泽东满怀信心地回答:“我们已经找到了新路,我们能跳出这个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这段话,其核心意思是毛泽东设计的民主新路。这条民主新路有两个最基本的方面:一是人民当家作主,即人人起来负责;二是组织人民对政府(国家机关)进行监督,即让人民来监督政府。应该说,我们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就是按照这样的理念设计的,而人民代表大会最基本的功能也就是这样两个方面,即它既是人民当家作主的机关,也是人民监督国家的机关。应该说,毛泽东的这段论述,至今仍然是无法逾越的真理。而且至今,我们也还不能说已经完全走出了这条民主新路,也还不能说我们已经完全跳出了这个历史周期率。我们理解了毛泽东的这段话,对于人大监督的性质意义就会了解得更深刻、更透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