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八·海外北经(1 / 1)

释·山海 赵元 1138 字 2个月前

烛阴

不难看出,烛阴不是一位普通的神,而是一位非同小可的神。

钟山之神在《大荒北经》中被称为烛龙,也就是这里的烛阴。那烛龙究竟是谁呢?对于他的身份,有人认为他是太阳,有人认为他是盘古,有人认为他是祝融,还有人认为他是北极光,或龙星。但古人已经说明烛龙能照耀太阳所照不到的地方,从古至今,并没有学者真的解开烛龙的真身之谜。

相柳

大禹杀相柳的传说,是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表现出上古时代的英雄人物与自然灾害斗争的魄力。传说中相柳的形象非常凶恶,巨大的青色蛇身上长着九个脑袋,九个脑袋在九座山上觅食,所触及的地方都成为苦水的沼泽,人与动物都无法饮用,发洪水的时候更会泛滥成灾。所以大禹在治理好洪水之后就杀掉了它。

聂耳国

文虎,即雕虎,老虎身上的花纹如同雕画似的。

聂,通“摄”,握持的意思。

它的西边有无肠国,北边有黑齿国。

县,通“悬”,无所依倚。这里是说聂耳国在一座被海水环绕的孤岛上。

夸父

夸父在《山海经》中有两种面目,一种是野兽名,一种是人名。对此,有的研究者认为二者之间有关联,逐日的夸父应该是以野兽夸父为图腾的某原始部落的首领。

夸父逐日的神话从古至今流传甚广,其实里面还有很多曲折的情节。《山海经》当中有两处记述夸父追赶太阳,除了本条目,《大荒北经》还有一条记述。

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译】

大荒当中,有座山名叫成都载天山。有个人耳朵上挂着两条黄蛇,手里拿着两条黄蛇,名字叫夸父。后土生了信,信生了夸父。夸父不自量力,想要追赶太阳,他追到太阳降落的禺谷的时候想要喝水,就想去黄河喝水,怕水不够喝,他便想要去往大泽饮水,尚没走到,就死在了中途。后来,应龙杀掉蚩尤,又杀掉了夸父,(上不了天,)于是去往南方居住,所以南方多降雨。

那么,这两条写夸父追赶太阳的目的,一个是与太阳竞跑,一个是追赶太阳,比较近同,夸父的死因也都是干渴难耐在求水的途中死去。但是,为什么又说“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呢?《大荒东经》也提到夸父被应龙所杀:“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研究者吴晓东将相关情节梳理到一起,指出《大荒北经》中描述黄帝大战蚩尤和之后讲到的关于女魃的一段其实是有关联的。于是,将几个片段前后调整,汇集成一个情节曲折的故事,关于夸父死因的情节就解释通了:蚩尤去攻打黄帝,黄帝请来水神应龙抵御蚩尤。应龙积蓄了汪洋大水,蚩尤也用水攻的办法来还击,他请来风伯和雨师,呼来大风,降下大雨。黄帝于是改变战术,请大旱女神女魃下到地上,遏止住蚩尤的大雨。应龙趁机擒住蚩尤,将其杀死。但女魃回不到天上了,她本是太阳的一个化身,所到之处会引起干旱。所以天帝就把她困在赤水北面的一个地方,不让她行动。可是她时常跑出来,还想像其他太阳一样从东往西走。而夸父是一位善跑的巫师,自告奋勇去追捕女魃。女魃能带来旱情,但用眼睛看不见她,只能追逐太阳的影子以追赶她。夸父在禺谷追到了女魃。可此时他离太阳太近了,口渴难忍,把黄河的水喝干后,又去寻找大泽里的水,结果死在了中途。民间在求雨时,仪式常有向应龙的神像求雨,或驱赶旱魃之神。这样就有了应龙杀掉蚩尤,又杀掉了夸父的说法。

古希腊中有阿波罗追求月桂女神达芙妮的传说,是演绎太阳神对爱情的追求,当他追赶上并拥抱达芙妮时,达芙妮却变成了一棵月桂树;夸父和女魃,展开的是为田地风调雨顺而进行追捕的故事,两者是不同的。

也有研究者认为,在夸父逐日的故事中,夸父往北跑是因为他的原型乃是最原始的天文观测工具立表测影。也就是在地上立一根杆子,通过观察杆子的投影,来测定一天里的时间,以及一年当中这个时节日照的角度等。古时称中午为禺。太阳的影子与太阳的方向正好相反,那么可以看到,早上太阳出来的时候在东方,而立表测影的影子在西边。之后这个影子会以一个弧线从西往北再往东移动,正午太阳到达最高点时,影子正好朝向正北方,而在这个位置的时刻是最短暂的。这也许就是夸父追捕女魃“逮之于禺谷”所隐藏的含义。

立表测影用来计数一天里的时刻,并且可以通过太阳照射的角度测出一年当中的节气。《山海经》当中,如果说羲和代表日(一旬十日),常羲代表月(一年十二个月),噎鸣代表岁(岁星十二为一周天),夸父逐日则应该跟一天当中的时辰有关。《大荒北经》说“后土生信,信生夸父”,《海内经》则云:“共工生后土,后土生噎鸣”。那么,噎鸣很可能是夸父的叔父。他们皆属于历法家族,基本上,噎鸣与太阳的公转相关,夸父与太阳的自转相关。

明代的理学家既不喜神话学也不懂天文学,以为夸父逐日就跟精卫填海一样,都是不自量力的表现。东晋的大诗人陶渊明却在《读〈山海经〉十三首》的第九首当中赞美了夸父的雄奇壮举。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

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余迹寄邓林,功竟在身后。

其意思是说夸父立下宏伟志愿,竟要跟太阳竞走。他跟太阳同时到达太阳落下的地方,好像没有分出胜负。他的神力既然非同一般地绝妙,把黄河一饮而尽又何以足够!丢下手杖寄托心意变成邓林,功劳留给了身后的人。

禺彊

禺彊,也叫玄冥,神话传说中的水神,在《海外经》中已经成为四方神之一,代表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