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七·海外西经(1 / 1)

释·山海 赵元 1261 字 2个月前

夏后启

夏后启是大禹的儿子,开辟了世袭制,创立了夏朝。

从文字上看,甲骨文里不仅有“启”字与“夏”字,还存在“后”字。中国各朝代皆称本国君主为帝、王、皇,唯有夏后氏时期称自家君主为后,汤代以前的早商时期也称万邦联盟的共主夏后氏为后。

《海外经》是《大荒经》的衍生版本,《海外经》的很多内容可以在《大荒经》中找到对应,关于夏后启的这一条,在《大荒西经》中就有夏后开的对应。夏后开(启)就是在穆天子之野或大乐之野获得《九辩》与《九歌》的。因为,《海外西经》中记载夏后启居住在三身国之南,三身国在《大荒西经》对应的就是大荒之野。

夏后启的臣子孟涂是巴人所供的神。孟涂住在丹阳。夏朝亡国时,夏耕打败仗逃到巫山。根据多条线索,民国时期的物理学家、巴蜀学者吕子方认为,很可能从鲧开始一直到夏朝灭亡,都有其子孙居住在西南一带,夏族或许就是西南的民族。

奇肱国

奇,是单一的意思,肱是上臂的意思,奇肱即指一条胳膊。

后世多把奇肱国理解为一个虚构的国家。晋代张华在《博物志》曰:“奇肱国,其民善机巧,以杀百禽,能为飞车从风远行。”东晋郭璞的《山海经图赞》中称赞奇肱国:“妙哉工巧,奇肱之人!因风构思,制为车轮。”

大概奇肱国国民善于杀各种鸟,掌握了鸟的机体生理构造,因此获得灵感制造出乘风的飞行器具。

刑天

刑天无疑是《山海经》所有神话传说中最动人的形象之一。陶渊明在《读〈山海经〉十三首》的第十首当中赞美了刑天虽败犹战的精神:“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那么,刑天是谁呢?

有人认为刑天只是头部的纹饰,不是一个人。刑天这两个字意为断首,仅从其名字看,不知其为何许人也。

那么刑天与之争神的帝,又指的是谁呢?袁珂认为,指的是黄帝。而刑天可能是黄帝的对手炎帝的某个臣子。

也有人认为刑天是开题氏的祖先,蚩尤被砍头的传说令民间相信刑天即蚩尤。

而当代的研究者又提出一种重要的观点,即刑天所代表的古代原始宗教崇拜,从属于夏桀部落所奉的太阳神崇拜,所以刑天应该是夏桀手下某部落的首领。刑天与帝争神失败的故事,反映出崇拜天帝的商部落战胜了信仰太阳神的夏王朝。《海外西经》中的刑天在《大荒西经》中对应的是在成汤打败夏桀后逃到巫山的夏耕之尸。而挥舞盾和板斧(舞干戚),是在军事作战中运用巫术仪式、威慑敌人的表现。

后世的民间宗庙祭祀舞蹈中就保留有舞干戚的巫术仪式,而且,挥舞的人变成了夏桀本身。无疑,《山海经》的这段记载原自成汤伐夏桀的历史。

话说回来,人失去了脑袋,又如何在战斗中取胜呢?陶渊明的“猛志固常在”这句诗,无异于颂扬了一种不惧失败的勇猛精神。除去这种虽败犹勇的赞颂不说,这个形象也反映出中华民族深层的精神肌理当中潜藏的能量和智慧。

历史上的社会斗争所留下的高尚的情感,必然可以用于激励人类社会文明进步。

并封

在星象观测中,西方七宿的奎宿就是猪的形象,奎宿也叫封豕,“封豕”一词在后来就变成大猪的意思。

那么,并封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大荒经》衍生出《海外经》,《大荒西经》中的“屏封”就是《海外西经》本条“并封”的来源。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当中指出“并封”“屏蓬”“平逢”等近音异文词本字是“并逢”,并与逢都有合的意思,指动物的牝牡相合。

并封这头像猪的怪兽前后都有头,也可能是两头猪合在一起时的轮廓,用以描述奎宿星座。

轩辕国

如前所述,《海外经》与《大荒经》当中的国度有很多所指的是星象。但是《海外西经》中的这个轩辕国,很可能既指轩辕星,同时也指轩辕星对应方位的轩辕国。轩辕国出现在《大荒西经》和《海外西经》当中,两次所在方向一致,但是轩辕星本身属于南宫,不属于西宫,有人认为,大概轩辕星在某一时分出现在这个方位,被古人观测并记录了下来。

此外,《大荒西经》也有关于轩辕国的一个条目:“有轩辕之国,江山之南栖为吉,不寿者乃八百岁。”“江山之南栖为吉”显然是占星之语。《海外西经》中的“轩辕之国在此穷山之际”中的穷山,可能就是“江山”的通假。而轩辕星与长寿相关,当然为吉星。

关于轩辕星的外形,这里说它“人面蛇身,尾交首上”,与《史记·天官书》对轩辕星的描述“轩辕,黄龙体”也是吻合的。

还有一种说法,如果从长寿的表述来看,轩辕之国也可能指的是西宫里的南极老人星,而《史记》表述:“老人一星,在弧南,一曰南极,为人主占寿命延长之应……见,国长命。”人们若是见到这颗星,国家就能长久,所以也有人说八百岁可能指周朝的国祚有八百年。

乘黄

乘黄兽样子像狐狸,却是一种飞马,这大概也是成语“飞黄腾达”的由来。至于为什么乘坐乘黄兽就可以使寿命达到两千岁,还是一个有待破解的谜。

蓐收

《海外经》里面的四方神为句芒、祝融、蓐收、禺彊,其中蓐收代表西方神。在《西山经》中记载:“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婴短之玉,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神红光之所司也。”意思是说:再往西二百九十里,有座泑山,天神蓐收居住在这里。山上盛产一种可用作颈饰的玉石,山南面到处是瑾、瑜一类的美玉,而山北面到处是石青、雄黄。站在这座山上,向西可以望见太阳落山的情景,那种气象浑圆,是由天神红光所主管的。这里交代了蓐收处在西方,西方是日落之地,天边的晚霞还令古人联想到一位红光神。

蓐收居住在靠近西极的泑山,从其名字上看,蓐收即溽收,溽是溽热、溽暑的意思。夕阳西下,热气渐收,蓐收就是古人想象的那位每天把白天的热气收走的神。

值得注意的是有关蓐收形象的演变。白虎星在西方,后世以白虎的外形来想象西方神。清代吴任臣编注的《山海经广注》当中就描述道:“左耳有青蛇,乘两龙,面目有毛,虎爪,执钺,西方金神也。”这基本上等同于我们今天对传统文化当中四方神(命名为东边的苍龙、南边的朱雀、西边的白虎和北边的玄武)最常见的描绘。早在战国时的《国语》当中,蓐收已经被描述为“白毛,虎爪”,具有了后来的西方神白虎的雏形,而《山海经》中的蓐收还是原始初民宗教神话中常见的打蛇英雄形象,可见《山海经》成书更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