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六·海外南经(1 / 1)

释·山海 赵元 868 字 2个月前

比翼鸟

郭璞对比翼鸟注曰:“似凫,青赤色。”比翼鸟的羽毛颜色青、红间杂,两只鸟必须并在一起才能够飞翔。我们前面所讲的《西山经》里的蛮蛮就是比翼鸟。

然而,当代的《山海经》研究者提出一个重要的观点,即《海经》与《大荒经》来自对星象的观察及与历法相关的传说,主要属于天文学的知识视野。如《海外经》第一卷《海外南经》开头就说:“地之所载,六合之间,四海之内,照之以日月,经之以星辰,纪之以四时,要之以太岁。神灵所生,其物异形,或夭或寿,唯圣人能通其道。”讲述了空间与时间两个维度,也可谓地理与天文两个维度,最后说明这些同样是决定事物的外在因素。如果说前面的《山经》阐释的是地理因素,看起来更加光怪陆离不可思议的《海经》与《大荒经》则阐述的实为与天文历法有关的知识。

从这样一种解读角度来看,《海外南经》的开头部分所写到的比翼鸟,不见得是突兀地写一种鸟,而有可能与某种星座或天象有关,但至今尚没有专家进一步指出其具体的所指。还有学者提出,《海外经》与《大荒经》很可能主要为对古代月令图的图解,因而,其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就不是地理空间意义上的,而是对应着春夏秋冬的时间节气,那么出现在《海外南经》当中的比翼鸟以及下一条的二八神,应该都与夏至时令的祈雨舞有关。比翼鸟两鸟比翼,很可能是夏至时表演的一种雨舞。

二八神

有学者认为二八神代表二佾(佾为八人构成的一列),即每八人为一列,共有两列的舞蹈队列。《楚辞·招魂》有“二八齐容,起郑舞些”,《大招》有“二八接舞,投诗赋只”。接舞,即牵手连袂而舞,近似二八神手臂相连的动作。而用二八之舞祈雨的习俗,也可见于《春秋公羊传》等古籍的记载。

此外,东晋郭璞对这一条注“昼隐夜现”。明代杨慎曾记述,有南方土著民族在夜里遇到过这位二八神,称其为夜游神,且并不以此为怪。笔者遂由此想到:今天,我们医学记录上载有梦游症患者在夜间出去活动时,两只手往往呈同时前伸或侧伸等僵直的姿势,那也真有点二八神的意思。

不过,还有考古学者通过对在印度河流域的哈拉帕古城遗址出土的印有古文字和图案的徽章的考察,认为其中与“二八神”对应的徽章说明了“二八神”的记载确有其事,他们是两个八人一组的为某帝王夜间巡逻的南方卫队,在今孟加拉湾附近。

厌火

厌火国是四方国当中南方的代表。不仅身体被炙烤得黧黑,口中还吐火,这些都是对于炎热的描述。厌火国在《大荒经》中对应的是寿麻之国,即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有人说是今天的斯里兰卡(又说为索马里或苏门答腊或云南的孟定坝)。

交胫国

交胫国应该就是后来传说中的交趾国。交趾是立表测影中的一种现象,即中午的时候在正南方向的立表测影的投影是对称的。交胫国应该处于正南的方位。

羿射杀凿齿

羿是中国上古传说中的一个重要英雄。除了《山海经》记录他射杀凿齿,后来的《淮南子》还进一步演绎,他总共杀死了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六个危害人类的怪兽或神人:“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凿齿是传说中居住在南方沼泽地带的怪兽,獠牙露在嘴外,如同凿子,长五六尺。手中持有盾和矛,掠食人类,作恶多端。相传天帝派羿前往讨伐,凿齿被射死。

羿与凿齿战于寿华之野的故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英雄传说之一。因为羿持弓矢,以及《淮南子》记述他“上射十日”,所以人们认为这个羿就是“后羿射日”中的后羿。而凿齿应该是在神话传说中被妖魔化的上古南方部落的象征。

祝融

《海外经》出现了四位代表四方的神,为句芒、祝融、蓐收、禺彊。祝融是其中代表南方的神。

当代有多位研究者总结,《海外经》由《大荒经》衍生而来,比《大荒经》更为成熟。祝融在《大荒经》当中只是一个神人,还不是明确的四方神之一,而到了《海外经》则成了南方神。

在一些神话传说中,祝融还是火神。

上古时期森林草莽密布,蛇莽遍地,为害成灾,所以很多神人或神祇的形象都来自打蛇英雄。也就是两手抓蛇,两耳挂蛇,或两只脚踩着蛇,而乘两条龙的形象就由两脚踩蛇而来。祝融神的造型便反映出这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