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二·西山经(1 / 1)

释·山海 赵元 2458 字 2个月前

【译】

然而,黄鹂鸟并不具备治疗恶疮、麻风病和杀寄生虫的药用价值。可见,《山海经》还留下了很多待继续探索解开的谜团。

谿边

铺垫谿边的皮可以防止毒气的侵害,不知这是否乃民间以泼洒狗血的方式来辟邪消灾的由来。在《事物绀珠》中也有记载,谿边可以抵御蛊术,还可防止蛇蛊和金蚕蛊(据记载这两种为最恶毒的蛊术)。

玃如

玃如的“玃”字,指古书上所说的一种大猴子,多指母猿。然而《山海经》里面的玃如,外形则像鹿。

那玃如是鹿的一种吗?当代人指出,玃如其实就是澳大利亚盛产的袋鼠。袋鼠的外形有百分之六十的程度跟鹿相似。

袋鼠有粗壮的尾巴,可以支撑身体的重量而直立起来,一般为黄色或白色。

最重要的是,袋鼠直立行走时,两只前爪则看起来颇似人的手!

然而,玃如是有四只角的,袋鼠却只有两只耳朵。有人大胆推测说,如果加上袋子里的小袋鼠竖起的两只耳朵,看起来不就颇像四只角了。但这种说法无法判断。

当然,皋涂山还有不少鲜明的特色,如出产金银、细丹砂,有很多桂树、奇石和可以毒死老鼠的奇草,这些特殊的环境因素都可以帮助我们进一步了解所记载的玃如究竟是什么样的动物。

蛮蛮

“蛮蛮一语”还成为描写悦耳鸟鸣声的象声词,如唐代韦应物的乐府歌行体长诗《听莺曲》有句“忽似上林翻下苑,绵绵蛮蛮如有情”,还有唐代张籍的《登楼寄胡家兄弟》中的“独上西楼尽日閒,林烟演漾鸟蛮蛮”。不过此乃《诗经》中“绵蛮黄鸟”一语的发展。

蛮蛮还是一种水兽的名字,同样在《西山经》中也有记载:

又西二百里,至刚山之尾。洛水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蛮蛮,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

【译】

再往西二百里,便到了刚山的末尾。洛水从这里发源,向北流注入黄河。水中有很多的蛮蛮兽,体形像老鼠却长着甲鱼的脑袋,发出的声音如同狗叫。

大鹗

鹗,是一种食鱼的猛禽,也就是鱼鹰,但有文章指出《山海经》中钦?被处死后变成的大鹗与此不同。鱼鹰虽然外形也很像雕,但是头部灰白相间,嘴乌黑透亮,与《山海经》中的大鹗明显不同,那钦?所化作的黑文白首、赤喙虎爪的大鹗的真身究竟是什么呢?

研究者认为,这个大鹗的真身其实是红鸢。这种体型精干的猛禽几乎就是缩小版的雕,它每一根羽毛中间都有一条黑色的线,头部的羽毛颜色较浅,也有白色的竖纹,正符合“黑文白首”的描述,红鸢的嘴根部是淡黄色的,但是末端是深红色的,也符合“赤喙”的描述。但是“虎爪”又如何解释呢?研究者推论:大家都知道老虎是猫科动物,猫科动物的爪子和人的指甲不同,它们的爪子其实是指尖骨的演化,尖锐锋利,指甲包含在骨鞘中呈弯钩状,百兽之王老虎的爪子更大,最长可达8厘米,一个鹰科动物身上长着猫科动物的爪子,显然是不合常理的。所以这里的虎爪并不是指大鹗长了老虎的爪子,而是红鸢在飞行时,它的翅膀内侧的白色花纹图案和虎爪的形状极其相似。古人在观察动物时,既无望远镜也无照相机,只能凭视觉的印象捕捉其外形特点。

那么,大鹗的出现,果真会“见则有大兵”吗?研究者认为,红鸢在迁移或捕食的时候,往往上百只齐聚天空盘旋,并交替俯冲捕捉目标,这个场景倒很像人类发动战争的战场。

文鳐鱼

《山海经》中的文鳐鱼,鱼鸟共体,可以治疗癫狂病。说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大丰收,可能反映的是某地祭社的占卜谶纬,关涉习俗信仰或者物候学。

现实中的文鳐鱼属于飞鱼类,包括多种燕鳐鱼,它们分布于我国黄海、东海及南海。《吕氏春秋》中称其为“鳐”,《本草拾遗》中称其为“飞鱼”,浙江沿海叫它“燕子鱼”,福建一带称它为“乌”。据说这种鱼有多种治疗功效,主治难产、胃痛、腹痛、痔疮等多种疾病。

英招

英招,是长着两只翅膀的人马形象,他为天帝看管在人间的园圃,此外还喜欢巡游四海,一路发出欢快的轱辘声。看来,英招的差事很可能是个比弼马温还闲的闲职,所以不妨碍他发挥天马行空的个性,过得潇洒。

英招所住的地方在槐江上,槐江山东西南北的景象不同,颇有触目惊心的势头。南面的昆仑山作为天帝的下都一片火光熊熊,里面杀机腾腾,西面则隐藏着后稷的灵魂,北面住着神仙槐鬼离仑,还有鹰鹩群飞,东面住着穷鬼。同时,槐江山里面还住着一位样子像牛、能够引发战争的天神。陶渊明曾在《读〈山海经〉十三首》的第三首当中描述了槐江山一带美丽而又诡异的景致,表达想像周穆王一样前往遨游一番。

迢迢槐江岭,是为玄圃丘。西南望昆墟,光气难与俦。亭亭明玕照,洛洛清瑶流。恨不及周穆,托乘一来游。

这首诗的意思是:遥远的槐江山,是玄圃的最高山丘。西南面可以望见昆仑墟。珠光宝气世上难有可以与之匹敌的。珠树亭亭玉立,明辉照人,瑶水清澈潺潺奔流,我恨不得来到周穆王身边,搭乘他的车也去畅游一番。

那么,这种四面充满玄机的绝妙处境,对于英招这位逍遥的天马般的神祇究竟意味着什么呢?或者说,英招在历史局势当中的角色和作用是怎样的呢?

英招作为领受闲职的官员,不可能改变这个充满矛盾和危机的世界,他只是巡游四方。不过,有一点从英招身上倒不难看出,即使四面楚歌、熊熊火光,也要自由自在。

土蝼

先说槐江山西南昆仑山里的主管陆吾神。与上文中管理天帝的平圃的英招相比,样子像老虎的陆吾神不仅司管作为天帝之下都的昆仑山,还掌管天上九界和天帝苑囿的时令,显然比英招的地位高,是一位重要的历法专家。而昆仑山里的土蝼,不是昆虫,而是一种能吃人且似羊的兽。

在后世羊都是温驯、柔弱的,所谓待宰的羔羊、沉默的羔羊云云,然而早在上古时期长着四只角的土蝼却是能吃人的,凶猛无比。

钦原

跟土蝼同住昆仑山的,还有钦原这种毒鸟,外形像蜂,如同鸳鸯一般大小。它不仅可以蛰死鸟兽,还可以毒死树木,其毒性可谓罕见!可见,昆仑山里的动物,无论土蝼还是钦原,无论外表看起来像今天的羊还是鸟,都是毒辣而能够致命的。

有人把中国上古传说中的昆仑山比作古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克山,里面都住着很多神祇,还有很多珍禽异兽和神奇草木。

西王母

茅盾等研究者认为,此处西王母的形象“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比《穆天子传》《汉武内传》里面西王母的形象都更原始和古老,也说明了《山海经》成书较早,为我国最古老的典籍之一。

上古时人类生产力尚且不发达,在古人的心目中,动物比自己强大,所以他们想象中的神灵都是动物的形象。《山海经》当中的西王母“其状如人”却还不是人,表现出的是从动物向人类过渡的形象。

关于“司天之厉及五残”一句,由于东晋郭璞将其解释为“主知灾厉、五刑残杀之气也”,后世多把西王母看作凶神。郭璞把五残解释为五刑残杀,是运用了汉以后出现的五行观念,把西方视作刑杀之气。

清代的郝懿行纠正了郭璞以来的上述传统看法,指出“厉及五残,皆星名也”。《史记》记述:“五残星,出正东东方之野。”这颗星一出现,就预示人间要发生灾难。

厉星本未见古籍记载,郝懿行根据《月令》推论它就是大陵星当中的积尸星。大陵星决定着厉鬼的活动,而西王母是通过司管大陵星来掌管厉鬼的。但有人认为郝懿行关于厉星的解释有些牵强,认为直接把“厉”解释为厉鬼就可以了。

西王母掌管厉鬼和灾星,颇有些凶戾、不吉祥,但是有研究者指出,西王母掌管厉鬼令其待在大陵星里不出来(据说星气一旦散逸,厉鬼就会出现),并且能够预告灾难,均是正面的。另外,西王母所居的玉山上有预示丰收的怪兽“狡”和预告水灾的怪鸟“胜”,所以《山海经》当中的西王母应该是一位消灾禳祸、造福人间、充满威仪的正面的神。这与后世对西王母这一神话形象的演绎也是一致的。

西王母是《山海经》神祇中颇为重要的一个。陶渊明在《读〈山海经〉十三首》中多次歌咏西王母的动人形象,如在第二首中赞颂了西王母的美丽、长寿,居住在各山离宫别馆的逍遥生活及宴会上非同凡俗的高谈阔论。

玉台凌霞秀,王母怡妙颜。天地共俱生,不知几何年。灵化无穷已,馆宇非一山。高酣发新谣,宁效俗中言!

西王母居住的玉山,有一种长着牛角、体形似狗的兽——狡。西王母司管控制厉鬼的星辰并能提前预警灾难,所以她身边的狡是个能带来五谷丰登的吉祥动物。

所以灾害来了不可怕,关键在于能够及时防患于未然。

白帝少昊

有一种说法,白帝少昊是代表西方的神——蓐收的父亲。后来西方神演变为白虎,若追溯回去,蓐收长有虎爪,而白色的形象能在其父白帝少昊的身上找到影迹。

而长留山与天文中太阳落山时的反景现象有关。在《西山经》中这座山处于西方,但离最西极的四座山还有一定距离。这是因为,在太阳落山之后天空还有一段时间仍保持明亮,于是古人认为这里住着司管反景的神员神磈氏,是他把已经看不见的太阳的光反射回天空。白帝少昊是这座西方山上的山神,那么为什么这里的兽、鸟和玉石上面都有花纹呢?也许,是在夕阳西下之时,天空尚充满光辉,阳光好像为地面镀上一层花纹,令山野的影调显得更加浓郁、宁静、祥和。

帝江

研究者总结,《山海经》当中有五座靠近世界西边极地的山脉。从西往东依次为翼望山、泑山、天山、騩山、长留山,分别居住着红光神、蓐收、帝江、耆童和员神磈氏五位神祇。而帝江居住在西极的第三座山脉天山,那么,他与太阳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从天山流出的英水,注入山下的汤谷,太阳在水里,热度颇高,故而称汤(也可能是旸谷的讹文),此处汤谷应该是太阳落下的地方。

而这位帝江神,正是云海中的太阳,水中的落日。他的形象为“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无面目”,是火球浑圆的形象。六足四翼,应该是人们对太阳能飞舞的形象的想象,将它比作一只鸟。至于“识歌舞”,有人解释为古人以歌舞祭祀太阳神。在西方古希腊神话中,太阳神阿波罗是一位喜欢音乐的神,而《山海经》中的帝江神也颇通歌舞,所以人们以歌舞娱神。

“服之已瘅”是说其药用价值。

駮的样子像马,却能够吃虎豹,可以用来作战。据说駮是太古时期霸王龙的后代。龙化作马的故事,明代小说《西游记》当中倒有小白龙化作了唐僧的白马,故称白龙马。又有人说《山海经》当中的窫窳(音讶羽)、合窳都是駮。

駮的样子像马,却能够吃虎豹,可以用来作战。 据说駮是太古时期霸王龙的后代。龙化作马的故事,明代小说《西游记》当中倒有小白龙化作了唐僧的白马,故称白龙马。 又有人说《山海经》当中的窫窳(音讶羽)、合窳都是駮。

穷奇

在《海内北经》中也记载了穷奇,和此处《西山经》中的穷奇不同,记载为:

穷奇状如虎,有翼,食人从首始,所食被发。在蜪犬北。一曰从足。

【译】

穷奇像虎,却有翅膀,吃人从头部开始,所吃的人都是披散头发者。它身处蜪犬的北部。还有一种说法说吃人应从脚部开始。

两处的记载有些不同,一个像牛,一个像虎,但却都是能吃人的。

穷奇,历来被总结为《山海经》的四大凶兽(穷奇、梼杌、混沌、饕餮)之一,吃人怪兽之一,可谓恶名远扬。不过穷奇最邪恶的名声却来自《史记·五帝本纪》的记载:“少昊氏有不才子,毁信忠恶,崇饰恶言,天下谓之穷奇。”舜帝将他流放,让他抵御魑魅,跟他一起被驱逐的还有黄帝的不才子混沌,颛顼(音专须)的不才子梼杌(音淘务),以及饕餮的三族。传说穷奇惩善扬恶,经常飞到打斗的现场,将有理一方的鼻子咬掉,给犯下罪行的一方送上野兽,鼓励坏人做更多的坏事,简直与西方传说中的魔鬼撒旦无异。鲁迅就在《故事新编·采薇》中描述一个拦路劫匪自称“华山大王小穷奇”。可见,穷奇已经成了人们口中恶人的代名词。

穷奇在传说中也有正面形象,那就是在一些民间驱鬼仪式中他成为吞食恶鬼的十二神或十二兽之一。而穷奇最早的形象是出现在《山海经》的上述两个条目当中。

蠃鱼

跟前面讲过的赤鱬、虎蛟一样,蠃鱼的叫声也像鸳鸯。同前面的长右和蛮蛮鸟一样,蠃鱼的出现也是水灾的征兆。

孰湖

孰湖“好举人”,应该是很好的坐骑,也有人解释说它喜欢把人高高地举起来。

有人认为它是马身而鸟翼,应该跟英招相似,但英招是为天帝看管下界园圃的神祇,孰湖只是一种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