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蜀
鹿蜀,乍看像一匹马,身上的颜色却很丰富:白脑袋、虎纹、红尾巴,很是漂亮。它还是会唱歌的怪兽,叫声像人的哼唱。
据说,1901年,一群欧洲科学家在非洲刚果的热带雨林里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怪异动物,它的身体像马,头却像鹿,脸颊是白色的,皮毛油光红亮,臀部和腿部有黑白条纹,被命名为霍加狓,跟我国《山海经》记载的鹿蜀非常相似。
东晋的郭璞在给《山海经》配看图说明时说:“佩其皮毛,子孙如云。”也就是说,把它的皮毛佩戴在身上,可使子孙得以多多繁衍。这样看来,它是一种吉兽。但是,“佩之宜子孙”的意思,可能并不是说这种动物的神奇功能,而更大可能是一种民俗。也就是说,很有可能在南山的某个地区,人们以佩戴鹿蜀身上的某个部分来祈求多子多孙。有一种说法,《山经》中包含诸多各地社坛祭祀或巫术仪式的祈祷词,那么,鹿蜀也可能是祈祷时采用的一个灵物。
旋龟
同样在杻阳山,除了鹿蜀,还有旋龟也是闻名的。
旋龟是带有中国本土道教神话色彩的四灵之一,四灵为麟、凤、龟、龙。也有人指出在代表东西南北四方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中,玄武即旋龟。
关于旋龟有一些古老的传说。相传鲧被舜帝委派治理洪水,可是鲧苦于找不到对付滔滔洪水的良策,直到看到旋龟,便突发灵感!旋龟首尾相连,样子好似连绵的大堤,于是鲧受其启发,筑起堤坝防洪。又相传,大禹治水的时候,应龙在前面用尾巴划出痕迹,指引大禹开凿水道,将洪水引入大海;而大禹随后把息壤(古代传说一种能自生长、永不减耗的土壤)投向地面,息壤落地后自行繁殖增多,阻断漫延的水流,而息壤就是由旋龟跟随在大禹身后驮负的。
还有人指出,旋龟即玄武(又叫玄冥),玄武是龟蛇神兽,在传统文化的地理方位上代表北方,而杻阳山的旋龟却出现在《南山经》当中。有资料表明,旋龟的分布范围很广,有海外赤道以南、西北的洛水支流。旋龟属于水龟。据说我国东北的吉林曾发现旋龟,说明在松花江及其上游尚有旋龟存在。每当民间发现一些怪龟,头部似猫头鹰,头圆而嘴如喙钩,可以咬断硬物,就会联想到《山海经》当中的旋龟。
至于旋龟有“佩之不聋,可以为底”的功用,应该反映的是某地民间所沿袭的一种习俗,有神秘信仰的因素,也可能指旋龟的药用价值。
猼訑
有研究者统计,《山海经》中的大多数动物与十二生肖有关(占全部动物的百分之七十以上),或整体或局部有十二生肖动物的样貌特征。而《山海经》当中与十二生肖中的“羊”有关的动物也为数不少。猼訑的总体外形就很像羊。
羊一般给人温驯的印象,但猼訑这种后背长着眼睛的“羊”,人佩戴它的皮毛可以变得心无所惧,勇敢无畏。这一点,应该与这一地区风土习俗中的原始信仰有关,反映某种土著宗教里的尚武精神。它长着九条尾巴、四只耳朵也是生命力旺盛、性格机警的象征。
本来,鸟的样子像鸡并不奇怪,禽与鸟本是同类。鸟的身体轻盈,精力充沛不贪睡,况且长了三个脑袋、六只眼睛,即使这个脑袋的双目闭上睡觉,另外两个脑袋的四目还可以圆睁,难怪这种鸟的肉被人吃了之后,可以使人不犯困、不想睡觉。
《山海经》当中对于奇怪鸟兽的描述,往往是根据身边动物的样子来描述这个未知动物的。古代这种三头三翅鸟到底是何来历,有读者提出,大概当时也出现了核辐射或基因变异的动物,故而有这种怪鸟,这是根据现代的经验来解读古书里的世界了。
九尾狐
九尾狐在通俗故事中被演绎成东亚地区的一个奇兽,全身火红或银白的绒毛,用婴儿的啼哭声诱引人走近,将人吃掉,成为一个美丽妖娆又危险神秘的形象。
明代的理学家曾感叹,九尾狐“能食人”,而人吃了九尾狐则“食者不蛊”,是人与兽相食的大乱之道,恐怕是想得太深了。
在《白虎通义》典籍中,九尾狐蓬勃的长尾象征着子孙繁盛,可谓多子多孙的祥瑞。相传,大禹把白狐九尾视作王者象征,因为涂山有歌谣“绥绥白狐,九尾厖厖,我家嘉夷,来宾为王”,于是大禹迎娶涂山女,生下启,成为夏朝开国皇帝。
而民间传说中的狐女,多为妖艳多情的动人形象,也有神话中在虚无缥缈的昆仑山,虔诚修炼成仙的九尾狐。
赤鱬
赤鱬与上述的九尾狐同样出自青丘山。在青丘山的英水当中,这种鱼长着如同人的面孔,发出如鸳鸯鸟的鸣叫声,它的肉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可以排毒,防止皮肉上长出疥疮,堪称鱼界奇物。根据古人的记述,它的别名还有儒艮、缔鱼,属于人鱼类。
据说,赤鱬这种鱼跟今天的方头鱼类似,头高,呈长方形,分布在我国沿海地带。赤鱬是不是红色的呢?我们只知道,方头鱼带有一些红色的色彩。又有消息说,有人在日本海区域获取了可以等同于古代赤鱬的海鱼标本,即深海鲑鱼。
狸力
狸力的外形像小猪,却长着和雄鸡或野雉一样的腿后脚趾,叫声像狗。关于“见则其县多土功”,多推测为这种兽凡是它所到之处,均刨土成丘,使得地面有起伏,使人联想到兴修土木工程的场景,这些土丘便是“土功”所指吧。当然,这句话的含义也有可能是在上述狸力活动规律的暗示性影响下,形成的民间习俗中的占卜宜忌条令。
鴸
有一种说法,鴸本是猫头鹰的古称。据说今海南省儋州人,仍把猫头鹰称作“鹘鴸”,认为“鹘鴸”是不吉祥的鸟,半夜啼叫则凶多吉少。
古人盛传《山海经》所载的这种人面鸟身、鸟爪为人手的怪鸟,它的原名是“丹鸟鴸”,源自尧帝的儿子丹朱。丹朱为人恶劣,加上当时并不采用世袭制,所以他未能继承帝位,怨恨的丹朱就化为此怪鸟,企图通过迫害士人达到扰乱政纲的目的。
清代注重考据训诂的学者针对前人的演绎,特意指出,说鴸长着“人手”,意思是鸟足像人的手,而不是长着人手,从而去除了鴸鸟身上神秘色彩的遮蔽。诚然,《山海经》的时代既无摄影录像的记录工具,也无望远镜等观察工具和近距离观察的条件,所以便采用人们熟知的人或动物的身体部位来描述罕见的怪兽怪鸟。
至于这种鸟的出现,跟一个县郡出现很多有才智之士被流放的现象之间,究竟具有怎样的关联,这一点着实令人费解。除了丹朱变成鴸鸟的神话传说,还可以推测,鹞鹰(鸱)是食肉的猛禽,或许象征着迫害志士文人的权贵的暴力形象,也就是可以说,养着鹞鹰的权贵一出现,就会有一些志士文人要遭殃。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在《读〈山海经〉十三首》的第十二首诗当中吟咏了鴸鸟,讽刺楚怀王时代多次出现给志士带来厄运的鴸,而能够驱邪解惑的青丘山的灌灌鸟却没人看见,从而将《山海经》所蕴含的原始的社会洞见发展为深刻的社会批判。
鸱鴸见城邑,其国有放士。念彼怀王世,当时数来止。青丘有奇鸟,自言独见尔;本为迷者生,不以喻君子。
还有一种说法是说鴸鸟的样子像猫头鹰,是放士的灵魂化身,所到之处就会有人再遭流放。这当然是迷信的说法。不过,换一个角度,鴸鸟也可能跟西方文化语境下的猫头鹰一样,具有反思和批判的精神色彩。猫头鹰在西方文化语境中是智慧和智者的化身,在中国的传统习俗语境下却为不祥之物的代表。大概是历史的进步必然伴随着社会斗争,必然在紧张激烈的形势下进行,这在一般老百姓的眼里就看似最不吉祥的了。
无论如何,鴸这种在古代传说中涉及社会变革的鸟,反映出《山海经》不仅关涉自然面貌,还关乎古代社会的机理,具有浓郁的人文地理色彩。
长右
禺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一种猿猴,长右类似于禺,却有着四只耳朵。长右的名字应该取自长右山。
那么,为什么长右的出现会伴随着洪水的发生?传说长右以水为食,四只耳朵能谛听千里之远,上达天庭,下入冥府。相传长右山就是远古女娲补天时漏下的一块石头,山顶上面的天空还留下一个洞,所以常常有天庭水泄露下来。所以长右山即使没有草木涵养水分,仍水流不断。
其实,动植物的出现与一个地方的气候等自然现象之间的关联,为物候学范畴。可以推测长右这种猿猴所生活的地方,必然水资源充沛,甚至可能还会出现大水。
猾褢
《山海经》之后,古人不乏关于猾褢的记载。东晋郭璞的《〈山海经〉图赞》:“猾褢之兽,见则兴役,应政而出,匪乱不适,天下有逆,幽形匿迹。”明代胡文焕的《〈山海经〉图》中说:“尧光山有兽,状如猕猴,人面,彘鬣。”
有传说猾褢为貉的一种。貉为食肉动物,似狐狸,体小而粗肥,性迟钝。
可是,猴子或狐狸一样的猾褢,为什么会被《山海经》记载为“其状如人”呢?我们只能说上古的人类,尤其是山村野夫,外貌看起来很像动物吧。
至于为什么猾褢的出现会伴随着徭役,有研究者推测说猾褢本来居住在山洞里,冬天更是蛰居,所以当地区组织大规模徭役时,就会有很多人群聚集出现在野外,则惊扰到这种穴居客;或者,民工实行徭役时经常砍伐木头,而砍伐木头的声音与猾褢的叫声颇为相似,就会招来这种动物。此解通否,实未可知。
蛊雕
雕本是大型猛禽,视力敏锐,动作迅猛,捕猎能力高强。此外,蛊雕的头上还长角,声音像婴儿一样却能吃人。可见,蛊雕是一种杀机汹涌的威猛动物。
然而,此处“水有兽焉,名曰蛊雕”,而未言“有鸟焉”。郭璞《〈山海经〉图赞》曰:“纂雕有角,声若儿号。”《骈雅》记:“蛊雕如雕而戴角。”《事物绀珠》记:“蛊雕如豹,鸟喙一角,音如婴儿。”从这些古籍文献记载当中,可以看到蛊雕看起来或如雕或如豹,但应该肯定的是,它是兽,不是鸟。
有人推测,蛊雕既然非常凶猛,可以食人,很有可能就是菲律宾的食猿雕(体格硕大能捕捉猿猴)或美洲的角雕(狩猎的对象主要是树上的哺乳动物)。猿猴与人外形相近,也许就是蛊雕“食人”的来历。
有人据考古资料指出,考古学家在陕西神木纳林高兔村战国晚期匈奴墓发掘出来的纯金的鹰嘴、鹿角、兽身的怪兽,在造型上与《山海经》记载的蛊雕如出一辙。然而,解释不通的是,这件文物的造型带有北方草原文化的特点,而蛊雕出现在《南山经》中,被解读为南方的飞禽。这大概是随着南方险恶环境的人居变化导致蛊雕的能力退化,而草原比茂密的森林更有利于狩猎,进而逐渐向北迁移。然而,出土的战国文物与《山海经》的产生属同一时代,即使从战国跨度到现在,动物的变化面貌也不会如此之大,所以这种由南向北迁移的解释是立不住的。
其实,关于《山海经》行文的东南西北之所指,另有一种时间维度上的解释,与空间无关。《南山经》的南喻示夏季,而非指南方地区。蛊雕所在的鹿吴山上没有草木,多金属矿石,应该是一座荒山。所以,人们从北方草原背景的鹰嘴雕金塑像的身上看到了《南山经》记录的蛊雕的身影。
瞿如
渠如,渠如,这是瞿如的叫声。
根据恐龙时代霸王龙三足中的前肢退化成很小的一部分,有人推测,上古时期的确存在过三只脚的水鸟。因为双翼越来越发达,足以辅助两只脚保持平衡,第三只脚不用则退,久而消失。或许,在从恐龙向鸟进化的漫长历史进程中,四足走兽曾经演化为三足水鸟,进而演化为两足鸟类,瞿如正好保留了这种进化过程的痕迹。
文中所提的祷过之山,因山下有犀牛、兕、大象这些热带动物,人们推断它位于今天的广东或广西。
虎蛟
同样在祷过山水系当中的,除了小巧的瞿如,还有威武的虎蛟。
虎蛟是龙,不是虎。郭璞在《〈山海经〉图赞》中注:“蛟似蛇,四足,龙属。”《述异记》则演绎为:山间的老虎老了,入水为鲛鱼。《海语》中提到“鱼虎”,头部像老虎,生于南海,到了旱地能变成老虎。民间传说中龙无角曰蛟,有鳞曰蛟龙。
我们前面讲过赤鱬鱼叫声似鸳鸯,虎蛟的叫声也像鸳鸯。虎蛟与赤鱬都有药用价值,一个可治疗化脓的皮炎和痔疮,一个可治疗疥疮。
凤皇
凤皇,亦作凤凰。《南山经》中,记述凤凰鸟的有两处,另一处记载为: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春辄入,夏乃出,冬则闭。佐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皇、鹓(音渊)雏。
【译】
再往东五百八十里,有座南禺山。山上有很多金属矿石和玉石,山下有很多水域。有一个洞穴,水在春天的时候流入,夏天流出,冬天则不流动。佐水从这座山发源,向东南流淌注入大海,这里有凤皇、鹓雏。
两处文字相去不远,一处为丹穴山,一处为南禺山。
凤凰在后世的传说中,是一种拥有至高美德的祥瑞之鸟,代表纳福迎祥;凤凰也为百鸟之王,地位是至尊无上的。丹穴山的凤凰,身上满是代表美德的文字图形,饮食从容不迫,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即符合这种吉祥圆满的形象。《山海经》中的凤凰,外形像鸡,身上带有五彩之文,样貌实为高雅尊贵,绚丽美好。而它的种种品性,后世有人认为,非常符合孔雀的习性。
传说中凤凰的理想形象与现实中孔雀的美丽相结合,使凤凰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理想的象征。这个艺术形象在当今的文艺作品和社会公共活动中仍不断传达着最美好的祝福。
南禺山中的鹓雏,在古代神话传说中,乃为凤凰、鸾鸟的同类。同样有凤凰栖居的南禺山春入夏出的水文循环,也透露出一种绵柔延展、生生不息的生机。
陶渊明在《读〈山海经〉十三首》的第七首中,在描述了三珠树、桂树之后,歌咏了凤凰与鸾鸟的仙姿美音,称赞它们是被西王母所爱的仙境之物。
粲粲三珠树,寄生赤水阴。亭亭凌风桂,八榦共成林。灵凤抚云舞,神鸾调玉音。虽非世上宝,爰得王母心。
鱄鱼
鱄鱼是生活在水里的,何以“见则天下大旱”呢?
那首先应该弄清楚,鱄鱼是什么鱼。
有一种斑鱼,在北方又被叫作团鱼、墨鱼,团鱼与鱄鱼同音。斑鱼是醴属鱼类。鲋鱼虽然多数时候指鲫鱼,但有时候也指塘醴,而在一些地方塘醴又被叫作土附鱼,所以鱄鱼的“其状如鲋”可能指外形像塘醴。此外,斑鱼在收起背鳍的时候倒很像长着猪毛。斑鱼在河水减少的时候会爬上岸曲折蛇行,寻找新的水源,这或许就是“见则天下大旱”之说的由来。
颙鸟
颙鸟,“余余余……”叫着,外貌看起来像猫头鹰,被视作带来旱灾的不祥之鸟。郭璞在《〈山海经〉图赞》中说:“颙鸟栖林,鱄鱼处渊,则为旱征。”
见颙鸟“则天下大旱”,应该是一种物候学的表现。颙鸟原本生活的中谷,春天多东北风,气候干燥,说明这种鸟一般栖息在干旱地区,所以古人依据对大自然的观察便将其视作旱灾的象征。据载,明代万历二十年,颙鸟曾成群地出现在豫章的宁寺一带,燕雀都被惊动得聒噪不安,结果这一年春夏,豫章郡异常酷热,滴雨未降,出现严重旱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