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
独角马?疏可以辟火的说法,大概源自某地区古老的占卜卜辞或巫术习俗。
儵鱼
“食之可以已忧”,如若将“忧”翻译成“忧愁”,那么此鱼可以治疗忧愁之症,和现在的抑郁症可谓相同。儵鱼像鸡而有毛,却是水里的鱼,还有脚,甚诡异。
何罗鱼
有人推测,何罗鱼可能比较喜欢聚集,彼此将头与头扎在一起,所以乍看起来好像一个头十个身子。也有人认为何罗鱼就是属于头足类的鱿鱼,明朝杨慎有言:“何罗鱼,今八带鱼也。”
明代王崇庆云:“何罗之鱼,鬼车之鸟,可以并观。”这里的鬼车之鸟又是什么呢?有一种奇怪的传说,十首一身的姑获鸟(又名鬼车)就是从一首十身的何罗鱼化身而来的。清代吴任臣《〈山海经〉广注》引《异鱼图赞》云:“何罗之鱼,十身一首,化而为鸟,其名休旧;窃糈于舂,伤陨在臼;夜飞曳音,闻舂疾走。”袁珂指出休旧应该就是姑获鸟。
除了可以治痈肿病,关于何罗鱼的功用还有一种说法,明朝胡文焕在《〈山海经〉图说》记述它“亦可以御火”,大概是某地一种原始巫术的反映。
孟槐
貆,是豪猪,或小型的类似于狐狸的貉。
孟槐可以御凶,大概也是某种原始信仰或巫术的反映,或者见于卦辞当中。
鳛鳛鱼
鳛鳛鱼样子像鹊鸟,长着十只翅膀,它羽毛末端的鳞片可以在水中划行,那么这十只翅膀是否可以载着它飞行呢?划过水面飞到空中?不得而知。
耳鼠
耳鼠有奇妙的药用价值。
袁珂指出,这个耳鼠可能就是“梧鼠五技而穷”的梧鼠,也就是鼯鼠。鼯鼠有四十多个品种,耳鼠大概是其中之一。
耳鼠的体型类似于较小的松鼠,毛色多样,爪子细小但有力,令它可以在树枝或者人的手指间灵巧攀越。毛茸茸的长尾巴可以保持身体平衡,赋予它短距离飞翔的能力,非常有助于逃生和捕猎,故曰“以其尾飞”。
所谓“麋耳”,是指耳鼠头上的两只长长的大耳朵,活像两只翅膀挺立在头后部,是它身上最引人注目的地方,不仅好看、听力敏锐,还可以在飞跃时起辅助作用,也构成耳鼠名字的由来。
幽鴳
可以说,在葱郁繁盛的边春山,幽鴳是一种可以叫人生出喜感的动物,它喜欢嘻笑,一看见人就躺倒假装睡着。东晋郭璞《山海经图赞》注:“幽鴳似猴,俾愚作智,触物则笑,见人佯睡,好用小慧,终是婴系。”也是说它像个滑稽小儿。
诸犍
传说,诸犍又叫胖郎神,力大无穷,善射,威力可怖,被击中者九死一生,生则残废。它的长尾巴能发出巨响,行走时衔着尾巴,休息时盘着尾巴。
竦斯
有人认为竦斯也是某种猫头鹰。竦斯还令我们想起前面讲过的鴸鸟,它们都长着人一般的面孔,鸣叫声就跟它的名字一样。但竦斯并无吉凶色彩。
长蛇
《山海经》当中怪蛇的形象,与长蛇相似的还有能吞象的巴蛇,以及被后羿杀死的修蛇。
东晋郭璞《山海经图赞》描述:“长蛇百寻,厥鬣(音列)如彘。飞羣(音群)走类,靡不吞噬。”一寻为八尺,百寻是极尽地形容长蛇体大而长,而且飞禽走兽都可以吞噬,这一点又像巴蛇。
唐代诗人韩愈《咏雪赠张籍》有句“岸类长蛇搅,陵犹巨象豗(音灰)”,是以硕大的蛇来形容堤岸的蜿蜒曲长。古人还把长江称作长蛇。此外,长蛇在古代的语境中还经常用以指代贪婪地追逐目标且不舍不弃之徒,与封豕(大猪)并列。这始于《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虐始于楚。”还有,明代焦竑《玉堂丛》有语:“见一恶人,恶之如封豕长蛇。”
有人认为长蛇应该就是响尾蛇或角蝰,“毛如彘豪”应该指的是蛇或蝰身上的鳞甲。
窫窳
陶渊明在《读〈山海经〉十三首》的第十一首当中咏道:
但又有《海内北经》记载窫窳是被贰负和危杀害的:“贰负之臣曰危,危与贰负杀窫窳,帝乃梏之疏属之山,桎其右足,反缚两手,系之山上木。在开题西北。”其意为:贰负有一个臣子叫危,危与贰负一起杀死了窫窳,天帝于是把他囚禁在疏属山,用脚镣锁住他的右脚,反绑住他的两手,把他捆缚在山上的树上。这个地方在开题国的西北。传说窫窳被害死后,天帝令十个巫师用不死药救活了他,谁知道他复活后却变成了一个龙首兽身的残暴怪物,到处害人,后来被后羿射死。
诸怀
诸怀的外貌,有些像牛也有几分像猪。郭璞在《〈山海经〉图赞》云:“寞窳诸怀,是则害人。”寞窳即上文讲过的窫窳,诸怀跟它一样,都是能吃人的。
诸怀外形像牛,却长着四只角,有人一样的眼睛、猪一样的耳朵——有人指出诸怀实际上就是野猪,还有人认为诸怀是长相独特的猪鹿。
鮨鱼
按袁珂的解释,这种鱼大概就是如今所谓的海狗。
肥遗
狍鸮
《山海经》中的怪兽有婴儿之音却能吃人的有很多,蛊雕、九尾狐、窫窳和狍鸮都是。
传说黄帝大战蚩尤的时候,蚩尤被斩,他的头落到地上化为饕餮。《神异经·西荒经》记载饕餮的样子说:“饕餮,兽名,身如牛,人面,目在腋下,食人。”与此处所写的“其状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名曰狍鸮,是食人”非常相似。郭璞注狍鸮:“为物贪惏,食人未尽,还害其身,像在夏鼎,《左传》所谓饕餮是也。”
嚣
嚣与夸父外形相似,郭璞在《〈山海经〉图赞》中云“或作举父”。举父是《山海经》中一种勇猛无畏的猿猴。所以嚣这种鸟的样子,其实很像猿猴。
天马
天马的叫声就跟它的名字一样,还能够见人就飞起来。
后来,“天马”这个名字还成为良马、好马、宝马的代名词,如《史记》记汉武帝得到乌孙马,就将其命名为“天马”;后来又得到更好的大宛汗血马,便将乌孙马改名为“西极”,而把大宛汗血马叫作“天马”。
精卫
精卫是《山海经》当中一个非常感人的神话形象,“精卫填海”是一则动人的神话故事。炎帝的小女儿女娃被大海淹死后,没有化为厉鬼,也没有夜夜哀怨,而是变成小鸟不断填塞大海。尽管大海是填不满的,但精卫仍坚持不懈。
明代曾有人提出精卫填海只表明其不自量力,不可真的以为有这回事,但也有人称其为浪漫的自由和精神激励。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就有诗歌颂了精卫鸟。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
??
??独角且独眼,也是一种怪兽。
有人怀疑记录它的古人只是看见了它一半的身体所以称奇,而它不过是一只普通的羊罢了。我们无法得知,实际上《山海经》里记录的独角或独眼的动物还是不少的。
豲
三足兽在中国古代比较常见。豲大概是一种三足牛。
马身人面神
有研究者提出,《山海经》的《山经》实乃上古时期一些原始部落举行地方宗教仪式或巫术祭祀的祭祀词。而本条所反映的山神祭祀习俗,我们今天在某些较原始的农业地区还能够看到。祭祀山神使用的器物(玉、玉璧)和采用的祭品(藻和茞之类的香草,还有糯米、大米等稻米),在本段文字中都有。被祭祀的山神有的马身人面,有的猪身人面。研究者指出现今一些少数民族山区的社稷祭祀采用望祭,以及反复祭拜五方(东西南北中)山神的做法,在《五藏山经》当中就有。
其实,现存原始山村的祭拜祷词跟《山经》的文字叙述差别还是较大的。另外,四方神五方位的观念的影响在中国各种文化活动中都普遍存在,《山经》是否就是古代巫师口中念的祷词,应该另当别论。不过,总体上,《山海经》体现出的空间想象和物产资源意识,都与原始的宗教祭拜和巫术观念不无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