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的资本家怎么砸了自己的国家(1 / 1)

西方博弈往事 九边 2820 字 2个月前

说起荷兰,我们现在已经很难想象它曾经雄霸整个大西洋,一度垄断了东西方贸易。现在说起这个国家,不了解的人可能只能说上一个“大风车”,了解多点的人可能会说到他们那个夸张的拦海大坝,不过都很难把它和“列强”“最强海军”“世界银行”“东印度公司”等词汇联系起来。

所以,我突然想写一篇大家都能看得懂的文章,追忆下这个曾经的“超级大国”。

一、被“切断”的贸易之路

聊荷兰就得先聊丝绸之路,如果没有这件事,可能很多事都不会发生了。

中国人从汉朝就开始卖给罗马人丝绸之类的东西,可是汉朝人不太了解西边是什么情况,罗马人也不太了解汉朝。原因也好理解:地理隔绝。

丝绸之路正好路过亚欧大陆的交界点伊斯坦布尔,也就是以前的君士坦丁堡,总之这里是必经之路。

丝绸之路并不是汉朝人直接赶着驴,驮着丝绸就去欧洲了,那是清朝时候的山西商帮干的事。整个中国古代都是一节一节把丝绸卖过去的,比如南方人先把丝绸送到甘肃,甘肃人途经河西走廊,卖到新疆,新疆的商人再卖给中亚人,中亚人卖给波斯人,波斯人卖给土耳其人,土耳其人卖给罗马人……几万公里的路程,被拆分成每几百多公里一截,有点像击鼓传花,头尾两端的人根本没见过面,沿途每转手一次,货物价格就飙高一次,依靠这种价值差,丝绸就“跑”欧洲去了。

当然了,很多东西也会沿着这条路回到中原,比如胡萝卜、胡椒、胡桃、胡瓜、葡萄、石榴、蚕豆,据说都是从西域来到中原的。还有一些动物,比如驴和水牛,据考证也是从丝绸之路引入中国的。

1453年,土耳其人攻陷了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君士坦丁堡。之后买卖没法做了,因为垄断了路线的土耳其人不厚道,直接把丝绸和香料价格提高了十倍——爱买不买,大不了丝绸自己穿,香料自己留着炒菜了——这下欧洲人受不了,他们不是舍不得买,是真没钱。那时候是金本位,金子本来就稀缺,又被控制在少数人手里。

从金融角度来说,整个欧洲中世纪其实就是在通货紧缩中打转。周而复始,经济根本没法发展,那时候又没有中央银行调整货币供应量。尽管欧洲一直都是市场经济,但就是因为没钱,一直在低水平层次上打转。这时候欧洲人急眼了,到处找新航道,谁如果找到通往亚洲的新航路,谁就可以富可敌国。有这么大的利润刺激,欧洲的冒险家们不顾一切地出发了,也就有了我们知道的发现新大陆。

二、西班牙的没落

发现新大陆这事长时间看来是必然的,被哥伦布发现反而是偶然的,因为哥伦布把去往亚洲的路线少算了一万公里,大概觉得去印度三千多公里的距离还行。正好投资他的西班牙人也是糊涂,也没算明白,就信了他。哥伦布拿到钱就上路了。

哥伦布一直往西边溜达,还真让他瞎猫碰上了死耗子,发现了新大陆。

哥伦布到死都相信,他到达的是印度,而不是什么新大陆,那上边的人都是“印度人”(“印第安人”是他对美洲土著的错误称呼)。

发现新大陆的西班牙,可能算是500年间崛起的大国里最不靠谱的国家——跟所有暴发户一样,在美洲发现银矿、金矿发财后,什么正经事都没干,就搞了两件事——消费和造军舰。前者是为了爽,后者是为了继续抢,而且谁敢抢他金子他跟谁拼命。

当然了,西班牙人在美洲发现那么多钱,他自己也没闲着,国内通货膨胀也很厉害。如果那时候你在投资一个工厂生产饼干,原料和人工费用极高,生产出来的东西由于成本太高,没人能消费得起,就只能干脆不生产了,所以西班牙一直没有核心产业。

有人问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西班牙,毕竟它比英国崛起要早——西班牙连手工业都没有,还要什么工业革命?

西班牙那么多钱把周围的狼都吸引过来了,那真叫一个刺激,西班牙的对手主要有这几个:德意志诸侯、尼德兰银行团(荷兰前身)、意大利城邦、奥斯曼帝国、法国、英国等。尽管单打他谁都能打得过,可惜抵不住这么多一起上,而西班牙又没像英国一样有了钱搞工业升级科技树。

西班牙内外交困,折腾了上百年——最气人的是英国,人家西班牙人去西边找印度,葡萄牙人去东边找,英国人去北边找。北边不是北极嘛,到了北极冻死好几支探险队,投资打水漂了。英国人也不气馁,既然东西两大航道都被控制了,那我干脆干海盗打劫吧。

海盗前身基本都是海军,那时候一艘大船比现在的驱逐舰都贵,不是普通几个亡命之徒凑点份子钱能玩得起的。无数次招惹西班牙人之后,西班牙人怒了,无敌舰队出发了,没想到点背竟然被打败沉入大海了,而且这样的事不只发生了一次。西班牙人终于伤筋动骨了,欠银行团的钱还不上,人家不愿意再贷款。偶尔贷款,利率也极高,西班牙更还不上了……总违约,更贷不到钱,越来越弱了。最先崛起的西班牙就这么就慢慢落后了。

三、荷兰的独立

西班牙的钱花哪去了?去了英国、印度、荷兰。西班牙自己不会造船,它的船在英国造,荷兰也造,后来荷兰的造船技术越来越厉害,它的造船厂高度机械化,几乎一天能生产一条船。

由于荷兰在造船方面有成本优势和技术优势,荷兰的船主可以削价与竞争者抢生意。西班牙人去美洲贩卖奴隶、贩卖金银,不是西班牙人自己倒卖,雇的是荷兰人。这相当于从那时候起,荷兰是家运输公司,替西班牙人跑业务,其实荷兰当“海上马车夫”比荷兰当霸主早得多。

荷兰一边当“车夫”,一边顺便在西班牙人钱不够时放高利贷,利息回流本国发展工业,荷兰慢慢就崛起了。

荷兰是在一个古时叫尼德兰的地方。

荷兰多种语言新版本的国家徽标上面尼德兰的意思是“洼地”,表明荷兰在一个坑里。大海涨潮时能把荷兰给淹了,所以荷兰人很早就有“修大坝”的技能。荷兰修了一座30公里长,20层楼那么高的大坝。

不过这个坝露在海平面上的只有六七米,真去看的话就发现没想象的那么霸气。环境不太好的地方一般有两个极端:善于经商或者穷得很。荷兰人就善于做买卖,所以荷兰人一直都挺富。但是,一个富裕地区跟“超级大国”是有差别的,荷兰当时才150万人,这是很大的短板。

刚开始荷兰是西班牙的属地,这一点荷兰人原本是没意见的。后来西班牙要增加税收,荷兰人怒了。其他的都好说,要钱不行,荷兰人的钱包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加上宗教因素,荷兰独立战争打响了,也叫尼德兰战争,这一仗打了八十多年,打打停停,因为西班牙还得去解决其他问题。

一开始荷兰人不是西班牙人的对手,后来荷兰人的各个邦开始联合起来,英国也开始支持荷兰人独立,派远征军去欧洲大陆参战,战争才打成了半僵持。时间一长,到处开战的西班牙人终于耗不住了,最后任由荷兰人独立了。这场战争被称为第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因为荷兰这个国家当时主要是由资本家组成的,相当于一次资产阶级无法忍受暴政发起的武装反抗。

抗战成功后的荷兰人成立了一个商业共和国,这种组织现在已经不存在了。它标志性的特点是政府非常弱,资本家们坐在一起讨论问题,商量好了开干,基本没政府什么事。这种机制的优点是可以充分放大商人们的创造性。而缺点是致命的,一个松散的商帮,没什么凝聚力。其实这也是一场独立战争打了八十年的原因,经常是西班牙打过来大家一起抗战,西班牙人一走荷兰内部又陷入了商人式的相互扯皮。

四、荷兰的崛起

荷兰人的发家秘诀,很大的原因在于荷兰人既能做买卖又能做海军。

荷兰人发明了一种船,上边没有武器,全部装粮食,这样造价便宜,装的粮食又多。但是荷兰人崛起后,不可避免地给自己的船装上了大炮。所以说,完全的市场经济只存在于理论中,现实世界中的市场第一个面临的问题就是暴力。

荷兰的武装商队到处圈地,不服就打。荷兰人先后战胜了西班牙人、葡萄牙人与英国人,从他们手里夺得马来群岛、孟加拉、马六甲、泰国等,在印度马拉巴海岸和科罗曼德海岸、日本等地设立商行。荷兰人的势力范围主要是在亚洲。

荷兰人把信用运用得极其到位,信用这玩意儿特别有意思,浅显点的谁都理解,亚马孙丛林的土著都知道说话算数的战士值得信赖。但是复杂起来正常人的脑子往往又不够用,比如美国现在开动印钞机印钱然后就可以从中国和日本买工业品,而委内瑞拉政府、阿根廷政府却不能拿自己的钱去买东西,以及美国通过美联储加息、降息“剪羊毛”,本质都是信用。

土著战士值得信赖是因为他很长时间里说一是一,言出必行;而美国的信用源于它的军事强大,海军就是美元的抵押品。荷兰人的信用也来自它久经考验的行为模式——从不赖账。

“信用”这种名声树立起来非常难,但是一旦有了这名声,就有海量资源供你使用。不过这些都是前提,荷兰人还有个制度创新,就是荷兰东印度公司,英国也有一个,法国后来也有一个,而且是差不多时间开的,目的就是从事东方贸易。

既然有东印度公司,自然少不了西印度公司——荷兰西印度公司最厉害的就是从印第安土著那里买了块地,起名“新阿姆斯特丹”,也就是现在的纽约。还有一块地,起名“新尼德兰”,也就是现在的曼哈顿。这个公司的存在简直就是对西方经济学的嘲讽,因为经济学里说,资本家会相互竞争,降低价格,最终消费者受益。

荷兰商人就是最早发现他们国内的商人们竞争太激烈,导致谁也赚不到钱,干脆就联合了,十几个在亚洲做贸易的公司干脆就合并了,成立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怪物。因为它不仅能够自行组建雇佣军性质的军队,发动殖民战争,还能发行货币、建立殖民地,乃至与有关国家订立政治条约,基本是一个国中之国。

后来荷兰不行了,英国崛起,英国的那个东印度公司跟荷兰的差不多,公司有武装,总督跟国王差不多,统治着一亿人,比英国本土人都多。正是依赖东印度公司这样的巨无霸,17世纪是荷兰人的世纪,主要贸易是茶叶、香料、瓷器等。巅峰时期的17世纪中叶,全世界共有2万艘船,荷兰人就占了1.5万艘。

五、英国的出击

那曾经如日中天的荷兰东印度公司为什么会走向破产呢?主要原因是来自英国的恶性竞争。荷兰本来准备跟英国人来一次商业上的大比拼,而且他们有信心把英国人比下去,没想到英国人上来直接就踢翻了桌子,拔出刀来砍人——荷兰一群商人坐在一起商量,说维持的军队数量太多,要不裁军?大家一合计,裁军就可以减税,于是果断裁军。这一举措让英国和法国都高兴坏了,拎着刀子就上门了。英国人不得了,对自己狠,对别人也狠,一直跟在几个大国背后,打了西班牙打葡萄牙,然后再找荷兰的茬——英国海盗天天骚扰西班牙,西班牙崩溃后又天天骚扰荷兰。所以欧美五百年间崛起的大国没有一个能用经济学解释清楚的,清一色靠打劫和贸易保护上位。

从1652年开始到1784年,爆发了四次英荷战争,英国在战争中越战越强,而荷兰的国力却被逐渐消耗。尤其是第四次英荷战争,东印度公司损失了近70%的公司资产,这是后来破产清算的重要原因。

在第二次英荷战争中,法国趁荷兰虚弱,动员了十几万大军进攻荷兰。荷兰政府阻挡不住法国人,一败再败,愤怒的老百姓跑去把当时的政府首脑、资本家头目德维特抓起来吊死在了路灯上,然后把他的肉割下来卖掉了。有幅名画叫《德维特兄弟的尸体》,讲的就是这件事。

这场战争结束后,荷兰彻底失去了与英国博弈的筹码,英国可以毫无压力地将荷兰商船击沉并且不怕报复。慢慢地,荷兰不再拥有之前那种卓越的信用了,别人可以随意击沉你的商船,你却没法报复回去,大家还怎么相信你?还怎么敢把货物交给你?懂得这个道理,就明白了这些年一些学者提到的“带剑经商”。事实上你有这个决心和能力,你反而不需要使用这种能力了,这就叫信用。哪天你不断地使用这个能力,或者威胁这个威胁那个,很有可能信用已经出问题了。

当时这几个国家都是老牌资本主义强国,还没有工业革命——虽然贸易这么发达,在海上溜达来溜达去,其实依旧是手工业时代,军舰什么的都是手工工厂生产的。

工业革命是很晚的一件事。英国先成了海上第一强国,然后爆发了工业革命,而不是反过来。海上第一强国的地位让英国拥有了前所未有的大市场,大市场催生了技术创新。为什么这五百年中世界性强国一个比一个人口多?因为强国都需要巨大的市场来支撑,本国没有人口就没法建立庞大的内部市场。而工业革命爆发的时候,荷兰早就已经衰落了。可以这么说,荷兰、葡萄牙、西班牙基本上没赶上工业革命带来的红利。

荷兰走下坡路的另一个原因就是“被贸易保护”了。为了击败荷兰,它的两个老对手英国、法国从1651年起通过了几个航海条例,核心的内容是今后英国本土和殖民地用到的所有船,必须用英国的,而且不许跟荷兰人做买卖。

航海条例出来后,英国海军采用绞杀式的封锁战术绞杀荷兰人,荷兰人完全没法做生意,首都阿姆斯特丹街道上杂草丛生。后来北美独立也跟这个条例有很大关系——大家都喜欢跟荷兰人做买卖,便宜而且从不违约,但英国就是不同意,北美人民抗议,英国继续不理会,加上其他的一些事,北美就造反了。而且英国这个时候就体现出来了其人多的优势,英国人口比荷兰多得多,海外到处是殖民地,占据了几乎所有的重要港口和殖民地,并且怂恿海盗击沉荷兰商船,到处签发私掠许可证。荷兰人有苦说不出,打又打不过,因为英国人就是海盗出身,非常能打,再加上法国海军天天骚扰,躲又躲不开,毕竟自己是做买卖的,不去见客户哪行,但是一出门就遭劫掠。就这样,荷兰人一点一点地虚下去了。

不过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一个因素我们一直没说。战争需要花大量的资金——欧洲当时每次开战前就要发行国债,英国人打仗胜率高而且信誉好,投资回报率也非常稳定,深得投资市场的欢迎。早在第一次英荷战争之前,荷兰资本家就在不断地投资英国套取高额收益。而且英国为了吸引投资,故意拉高利率,准备打赢仗抢劫完慢慢还。所以,资本家开始盯上新崛起的英国,大量的荷兰资本流入英国,到最后,荷兰资本家干脆搬到英国去了,自此荷兰也就没什么戏份了。可以说,英国人拿着荷兰人的钱打败了荷兰,资本才是没有感情的杀手,疯起来连自己都砍。但这还不是故事的结尾,搞工业起家的英国人继续投资美国,在美国搞工业修铁路赚钱,自己弄了个空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