陷入“发达国家陷阱”的法国(1 / 1)

西方博弈往事 九边 2096 字 2个月前

这个世界上本来就有很多坑,走的路多了,很容易掉进其中的一个。自从大航海时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基本无一例外掉到了一个叫“发达国家陷阱”的坑中。

这是什么情况呢?简单来说,有这么几个特点。

首先,高福利,高税收。

这个有目共睹,发达国家里除了美国福利差,其他国家都要好很多。福利几乎人人喜欢,很少有人说我就不喜欢有人给我买单。但是高福利的背后就是高税收,税收和福利是左手右手的关系,福利较好的法国GDP的一半都交了税。

很多西方国家的税收,说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其实往往是取之于一部分民,用之于另一部分民。对于美国,政府开支大头是打仗——给了军火集团了。至于法国的税收,主要是用于难民、单亲妈妈及医疗开支,其实纳税主力中产阶级从中受益跟他们的付出不成比例。举个例子,在法国,单亲妈妈完全可以不上班,在家生孩子就可以衣食无忧,与此同时白领却承担着高税收。

在欧美,事实上想让有钱人纳税非常难,他们找会计,找律师,总能找到漏洞,再不济就把财产转移到海外。所以欧美各国中产阶级都是纳税主力,一方面这伙人有点钱,另一方面这伙人跑不掉,最重要的是,这伙人害怕失去的太多。

高税收下,最痛苦的其实就是中产阶级。同时伴随着大户的持续出逃,法国这些年正在持续经历这种痛苦。大户出逃会导致经济持续走低,但是财政支出降不下来,毕竟穷人、单身妈妈、难民越来越多,几乎是在一个螺旋下降的通道里打转。去年我在法国,一个当地的员工就跟我说,他们法国这些年变化不大,工资也不怎么涨,支出反而多了起来。

其次,国家先发优势正在耗尽。

什么叫“国家先发优势”呢?也就是西方国家在大航海之后率先进入工业国,积攒了大量的家底,这些家底够他们消耗很多年。这些家底一方面是专利,另一方面是技术。

专利好理解,比如一些组装公司基本就是给西方交专利费的——跟很多人理解不一致的是,西方的很多发现其实是在极其偶然的情况下发现的,我们举个例子。

科学家在实验室通过一万次实验极其偶然地发现了A,然后再在A的基础上搞实验,又经过一万次实验偶然得到了B,然后继续这个流程。几百年里,西方从最初的几块铁矿石,硬是这样一点一点发现了可以做核反应堆的材料,或者做飞机引擎的材料,然后他们不告诉别人这个过程。如果发展中国家想直接从铁矿石研发到做飞机引擎,要么重复他们这几百年的发现过程,要么就直接买他们的成品,他们开出高价,让发展中国家的人养着他们国家的人。

上边说的那个过程,就叫“进化算法”,这种算法搞出来的东西几乎都是不可重复的,因为任何一个中间产物有偏差,结果立刻就跑偏了。所以后发国家想通过重走西方路赶上去非常非常难,赶不上就得买,而先发国家可以一直吃老本到天荒地老。

但是这些年西方国家发现原本天衣无缝的理论出现了瑕疵,首先是20世纪日韩等亚洲国家和地区迎头赶上,发挥出亚洲人那股坚韧劲和举国体制,成功突破了欧美森严的壁垒。是的,最早玩举国体制的是日本,安倍晋三的祖父叫岸信介,岸信介是日本战后的内阁总理大臣,一直学的是苏联。

后来被朴正熙移植回韩国,搞定了“汉江奇迹”,也是因为朴正熙目睹过日本怎么搞经济,韩国后来就是在朴正熙的手里实现了经济的腾飞。

通过巨额投资和大家的齐心协力,不懈努力,送大批留学生到西方,这些留学生中总有一部分会回国,他们回国后就把部分技术和思路带回来了,日韩就攻陷了西方的汽车领域壁垒。大家要明白一点,计划经济在追赶方面有先天的高效性,但是缺乏灵活性,也缺乏活力,不能长期搞,长期搞就僵化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就能形成巨大的优势。

再次,发达国家普遍在研发方面投资乏力,缺乏增长空间。也就是说,十几年前没有投资研发,现在也就没有经济增长动力;现在没有研发投资,再过一些年也不会有增长动力,彻底掉坑里了。

研发科技就是孕育未来,按理说各国都应该拿出大力气来发展科技。事实上自从苏联解体后,西方就开始把本该用于发展的资金用在人们的消费上了。当初苏联没解体的时候为了抑制苏联扩张,西方疯狂发展科技,洲际导弹、互联网、超大功率飞机发动机都是为了应对苏联核打击搞出来的。再看现在,美国航天局在1973年就拥有了“土星五号”这样的大杀器,但是到现在反而没了。

现在除了美国、德国,欧美国家基本都掉坑里了,但是说了这么多,说的不是这篇文章的主题,接下来说法国——为什么法国人动不动就要跳出来抗议?

关于法国,有句英国人编派的话是这么说的:只有圣女贞德和拿破仑才能拯救法国。

当初英法百年战争期间,法国连年战败,法国人已经失去了信心。贞德这位16岁的瘦弱女性横空出世,扛着大旗走在队伍的最前边,带领大家从一个胜利走向下一个胜利。

拿破仑对法国的影响很大,一度让法国在欧洲变得辉煌。最辉煌的时候,在欧洲,除了英国,其他国家都臣服于法国,或者和法国结盟。

很多人对路易十四不熟悉,一般认为是他奠定了法国在欧陆的霸权,为后来的各种发展奠定了基础。

法国主要是在路易十四和拿破仑时代“暴走”了两次,但是这两次影响很大,导致法国跟英国差别很大,以至于法国一直都很“左”。

是不是不知道“左”和“右”的区别?“左”就是激进,“右”就是保守。“左右之分”正是起源于法国大革命期间,大家开会,保皇党坐在右边,激进的革命派坐在左边。从那时候起,法国“左翼”就开始有个特点:如果你认为眼前的一切不是你想要的,那就推翻它。谁能想到,这个特点后来发展成了他们的民族特点。

英国就是典型的非常“右”的国家,比较保守,到现在都留着国王,而且主要保障两个权利,私有财产和自由。私有财产看起来好理解,就是别人有钱你不能抢,这还用说吗?事实上它比较复杂,复杂就在于“抢劫”的定义。要知道,在英国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把从富人那里征税转移给穷人,让穷人不至于饿死,这种行为就被定义成“抢劫”。那肯定有人会问,穷人活不下去怎么办?

答案是“你看着办”,你有自由嘛,你可以选择饿死,或者去抢劫,但是英国早期的法律极其残酷,即便是第一次偷面包也会被剁手,第二次逮到就会被直接吊死。你也可以去新大陆,尽管那边每年的死亡率高达80%,一百人上岸,第二年就剩下二十个了。

而且当时的英国政府还认为企业主有压低工资的权利。因为英国当时人多,大家一起竞争,工资自然一直上不去。而且由于当时“羊吃人”,村里的地也被圈起来了,农民的选择不多,要么去海外冒险,要么去矿上当苦力。当时欧洲对英国人的评价就是“一个英国工人的寿命只有三年”。

资本家把省下来的钱拿去搞研发,有研发才有未来,或者存到英格兰银行吃利息。英格兰银行把这些钱借给国家去造军舰打仗,打仗打赢了抢到钱给大家分红,或者继续投钱买军舰,去抢殖民地,抢市场,形成一个“正反馈”。事实上英国殖民世界,靠的就是舰队和金融。

英国老百姓在国内过得不好,便亡命天涯。就这样,全世界到处是英国的殖民地,到处是英国冒险家,因为当时待在英国本土也非常冒险,还不如出来试试运气。

后来美国又学习了英国的这个特点。直到现在,美国在发达国家里福利应该是最差的,这跟它的历史有关。

美国和英国一样,对罢工游行之类的事向来零容忍,比如在那本《机关枪的社会史》中就说得很清楚。机枪最早的订单就是美国资本家买来镇压工人罢工的,装备资本家的私人武装早于军队。

英国和美国的资本家通过镇压工人罢工,把工人的成本压到最低,剩下的资本拿出来搞研发和扩张。

资本的本质就是先攒钱,然后再去钱生钱。资本积累的过程往往充满了血腥和屠杀,这还不是最惨的,像美、英、法这些国家有海外殖民地,主要是在海外搞清洗。

像日本、俄国这样的后起之秀,在海外没有殖民地,资本积累过程就只能在本国完成,用剪刀差洗劫农业来弥补工业。

为什么要讲英国、美国呢?因为需要对比法国,法国跟英美不一样。

英国人对别人狠,对自己也狠,最终在多个层面实现了突破。无论是制度创新,还是技术创新,都有决定性的改变历史的东西搞了出来,比如蒸汽机、议会制、中央银行。

但是法国人一直都是处于尾随状态,一开始尾随荷兰人,荷兰人搞工业,法国人也跟着搞,荷兰人跑运输法国人也跑;后来英国人大举在海外搞殖民地、搞工业革命,法国人也折腾殖民和工业化。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代需要铁和煤,铁用来做机器,煤用来做动力。如果一个国家没这两样,第一次工业革命无论如何也完了,比如印度在这方面就非常吃亏。法国恰好煤、钢特别多,学会造蒸汽机之后就顺利工业化了。

法国人做的很多事情,很少是自己创新的,全是采用的跟随策略。讲英国历史必须讲海外开拓、讲工业革命,但是讲法国历史的时候,基本就革命一个主题了。

法国人这种跟随的习惯,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

一是法国发展成本低,不需要自己去试错,社会成本自然就低很多,不需要像英国、美国那样往死里压榨底层。底层没有习惯被压榨,所以法国人想法多,动不动就想和上层社会平权,法国左翼思潮就这么起来了。

很多人认为法国人比较激进,比较左的时候,会说法国有一堆左翼知识分子,但这个不是关键,关键是法国的老百姓信那一套,动不动就抗议。

二是法国有折腾的空间。法国之外的其他国家,像俄国、日本折腾空间并不大,折腾一次就倒霉,几十年缓不过来。唯独法国,条件好、人多、资源足,还可以采用跟随策略——法国不断地革命,国家也没太变坏,偶尔确实还变好了一些。时间长了,人们就达成了共识。

法国人不像美国人,美国人从来不惯着老百姓。南北战争期间富人可以花钱免军役,穷人没钱必须去打仗。纽约老百姓不想参军,后来演变成骚乱,一万多军警顶上刺刀就开始弹压,并且海军动用大口径舰炮和重型榴弹炮轰击,很快就平息了。

在著名的1932年华盛顿惨案中,2万多退役老兵齐聚华盛顿,被政府强力弹压,出动骑兵和坦克驱赶。当时下令的是麦克阿瑟,传达命令的是艾森豪威尔,亲自带着骑兵、坦克去弹压的是巴顿。更逗的是,对面带着暴民闹事的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杜鲁门。尽管杜鲁门当初被镇压过,但后来杜鲁门上台后对罢工的事非常不客气,不像法国政府一样动不动就屈服,坚持强硬政策。

一言蔽之,法国人有折腾的基因,根植于他们从法国大革命开始就有掀桌子的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