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欧洲大陆那些事 大航海时代:西班牙的暴走(1)之路(1 / 1)

西方博弈往事 九边 1750 字 2个月前

西班牙主要依靠旅游业,那里的人们很浪漫,喜欢享受,不太吃苦。西班牙专注一些轻工业产品,比如包、衣服之类的。现在很难把西班牙和“列强”这个词联系在一起,事实上西班牙开启了欧洲的列强模式,在此之前几百年,欧洲一直是被暴打的地位,在西班牙之后,西欧逐步开始对世界呈碾压态势。

在1469年,相当于我国明朝中期,西班牙两个王国卡斯蒂利亚和阿拉贡联姻合并了。这种情况在中国比较费解,但是在欧洲非常常见,后来的那个奥匈帝国,就是通过不断的联姻,版图扩张了好几倍。

合并后的西班牙本土势力大增,在二十年后对岛上的阿拉伯势力发动最后一击,彻底将阿拉伯人赶出了半岛,从此西班牙独立。

到这里,先把这条线索放下,我们得先了解一下经济史,不然理解不了西班牙为什么要搞大航海,也理解不了为什么他们能搞大航海。

我们知道,欧洲当时的货币是金子,金子本来就是贵金属,贵金属由于产量有限,有升值趋势,大家有了金子后第一反应是存起来,等升值后再拿出来。大家都这么想,市场上流通的货币减少,金子果然升值了。升值后大家发现之前的预期是对的,于是继续“窖藏”金币,流通货币进一步减少,继续升值,形成了“正反馈”,这种循环状态让欧洲掉坑里了。

很多国家的房价大概也是这么个情况。事实上,一个商品如果供应有限,持有成本低,但是流通性好,一般都会引发持有潮,进一步推高价格,如此循环。唯一的破解方法就是增加持有成本,收取房产税,或者增加供应,总之需要打破持续上升的预期。

最后欧洲市面上没钱了,陷入了通货紧缩,通货紧缩比通货膨胀要严重得多。这种状态下,基本上什么都干不了,因为没钱,商品价格倒是不高,但就是没钱。这种困局只能通过外部介入才能打破。这只是欧洲面临的其中一个问题。

欧洲还有一个问题,叫“内卷化”。由于生育率高,欧洲和中国历朝历代末期一样,陷入了严重的人**炸,人均拥有土地极低,而且人口供应量大,所以工人工资低,工资低的话工人就没钱消费。对经济学有点了解就会知道,这是典型的“需求不足”,需求不足,就没钱买东西,没钱买东西,就没法生产,即使生产出来也卖不出去。就这样,欧洲彻底被锁死了。

只有一个办法能救欧洲,就是天上掉下大量的金子来。只要有金子,就可以买东西,别人拿到钱后可以扩大再生产,扩大再生产就得雇佣工人,工人有了钱后就可以继续消费,工厂就可以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社会就能够循环运转起来。这样才会有科学革命,有工业革命,有技术进步,才会有后来的一切。

所以欧洲人,尤其是西班牙人,患上了“黄金狂热”症,急切地要去找黄金,所以后来亚当·斯密就把大航海形容为“神圣化的黄金渴望”。

哪有黄金呢?这时候我们所熟悉的马可·波罗上场了,他说东方有。他声情并茂地介绍了他在东方(就是中国)看到的景象,声称遍地是黄金,蒙古大汗的宫殿都是金子做瓦片。欧洲人沸腾了,那得赶紧去东方啊。

反正欧洲人基本都信了马可·波罗的话,但是当时去往中国的路已经被阿拉伯人阻断了,怎么去?这时候就得提另一个观念——地球是圆的,欧洲当时有很多人相信地球是一个叠一个的乌龟,有人觉得世界是一株三叶草,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地球是圆的,比如哥伦布——哥伦布相信马可·波罗说的,也相信地球是圆的。

人们对哥伦布现在当然是赞誉有加——航海家、冒险家、美洲大陆的发现者,其实回到他生长的那个年代,哥伦布是个不折不扣的失败者。哥伦布从二十几岁开始就狂热地向各国推销他的那套理论:既然地球是圆的,朝西走也能到中国。

这个想法在当时如此大胆而不切实际,以至于大家都不太能接受,大家对他理论的难以接受程度,相当于现在有人要集资研究水变油一样。所以哥伦布一直蹉跎到40岁基本一事无成,他是意大利人,却先后游说了法国、英国、葡萄牙、西班牙。到了1492年,哥伦布已经40岁了,他终于找到了投资人。

打败阿拉伯人的西班牙人投资了哥伦布。西班牙人为什么要投资哥伦布?主要是因为绝望了。西班牙人跟葡萄牙人当时在海上竞赛,到1492年,西班牙已经处于完全的劣势,试尽了所有的办法,也没能找到出路,这时候才想起来早就被扔到垃圾堆里的“哥伦布方案”,准备死马当作活马医,来个激进疗法。

就这样,西班牙人给哥伦布七凑八凑弄了三条帆船,又找了几百个死囚,封他为海军上将,哥伦布就气势十足地出发了。

随后哥伦布就找到了古巴,然后他得意扬扬地觉得到了印度,中国就在眼前,这个“执念”一直持续到死。如果哥伦布死前知道自己去的地方离中国和印度还有一万公里,会不会死不瞑目?有一个关键问题,他当初忽悠西班牙王室说要去找黄金,那他找到黄金了吗?——古巴那地方除了鹦鹉啥也没有。所以哥伦布就带着几只逮到的鹦鹉和抓到的“印度人”回到了欧洲。

虽然哥伦布没有找到黄金,但是意外地发现了两项跟黄金差不多盈利的业务:奴隶和烟草贸易。首先,美洲大陆的土著印第安人哪是作战经验丰富、装备精良的西班牙人的对手,印第安人没怎么反抗就被圈起来了。其次,船员们发现印第安人的烟草可以止疼。西班牙人哪疼呢?——梅毒,欧洲人当时梅毒的得病率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可以说西班牙前期是靠奴隶和烟草,后期是靠美洲发现的黄金撑起了其列强的地位。

有了利润,西班牙就有了运转下去的动力,跨大西洋贸易机器就这样被发动了起来。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当时印第安人的三大文明——玛雅文化、阿斯特克文化和印加文化,都在南美。前两个在现在的墨西哥那一带,印加文明在秘鲁那一带,反正都是在南美,所以以打劫为生的西班牙人基本都在南美活动。北美也就是现在美国、加拿大在的那块地方在当时没什么价值,后来这片没什么用的土地归了殖民美洲比较晚的英国。

现在大家明白了为什么南美很多国家的人都说西班牙语了吧?那南美为什么没有西班牙人呢?西班牙人跟黑人、印第安人融合了。

后来日本一度人口压力大,也把本国人往南美送,现在智利那地方有很多日本人和当地人生育的后代,比如球星内马尔,很可能就有日本血统。美国种族隔离比较严重,现在依旧黑白分明。现在的南美已经看不到西班牙人了,但是西班牙人的一些恶习遗留了下来,比如宗教狂热、没有经商头脑、懒散、及时行乐、热爱喝酒。

一般来说,每个民族都有点自己的“特长”,比如英国人特别擅长用别人的代价去达成自己的目标,擅长合纵连横。

德国是由普鲁士军事贵族发展过来的,擅长生产武器。现在那几个生产宝马、奔驰、保时捷汽车的公司,以前都是造坦克的。现在卖电梯的克虏伯,以前是造大炮的。

西班牙在大航海之前就没干什么,尽打仗了,锤子的眼里满世界都是钉子,西班牙人的眼里满世界都欠砍一刀。美洲土著当时的主要技能是文身、石器、天文、祭祀,这些技能难以发展自己,更难以保护自己。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后,整个西班牙的人在利益的驱动下前往美洲。坚固的铁甲、刻着十字的盾牌、锋利的重剑,偶尔还操作火铳,对于新大陆上处于旧石器时代的土著来说,简直就是变形金刚降临,经常出现几百个西班牙人追着几万美洲土著在砍。当时的土著还在使用石头制成的武器。通过这种血腥的屠杀,西班牙人打下来一个面积比西班牙本土大十倍的地盘。

西班牙人的势力范围避开了后来的美国领域。如此大的版图,让西班牙成了“日不落帝国”,是的,西班牙才是原版的“日不落帝国”。

西班牙打下这么多的殖民地,而且在秘鲁发现了大量的金矿,当地土著被杀得差不多了,怎么经营呢?这难不住西班牙人。对于西班牙人来说,只要能抢,他们就不会费力去买,他们去非洲抓黑奴,让黑奴给他们挖矿、种烟草、种可可、种甘蔗和橡胶,西班牙人一方面人少,另一方面也不会干这些。

有了钱之后的西班牙人继续一路“**”,他们把黄金拉回本土之后基本上只干了两件事,一是去买奢侈品。在16世纪,什么东西才是最酷最炫、最有型、最配得上土豪西班牙人的品位呢?当然明朝的丝绸和瓷器!现在大家知道中国南方在晚明的时候为什么工商业非常繁荣了吧?全世界一大半的金银跑中国来消费了,搞得明朝一度被通货膨胀折腾得苦不堪言。

另一件事是为了维持打劫力度,防止被打劫,一直维持着同时和第二、第三强国开战的标准。造最大的炮,喝最烈的酒,去最好的医院,就是西班牙人那些年的日常。

此时的西班牙,英国在给它到处抓奴隶,荷兰是它的海上马车夫(是的,荷兰一开始主要是给西班牙人开船的),葡萄牙把东方的丝绸运回欧洲卖给西班牙人,西班牙海军当量相当于列国之和。此时的西班牙看着处于无敌状态,当时几乎所有人都觉得西班牙会一直强盛下去,谁能想到,巅峰状态的西班牙迅速滑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