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后的剧情,几乎就是按照我们的推演所进行的。

历史教科书中,所谓一战的导火索,是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族青年加夫里洛·普林西普(Gavrilo Princip)刺杀了到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视察的奥匈帝国皇储弗朗茨·斐迪南大公(Archduke Franz Ferdinand of Austria)。

这件事情,被称为“萨拉热窝事件”(Sarajevo Assassination)。

而因为萨拉热窝事件,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正式宣战,拉开了一战的大幕。

不过,教科书并没有提到的是,6月28日这一天,恰好是塞尔维亚当年被奥斯曼突厥人征服的国耻日。而且不仅如此,6月28日当天,奥匈帝国还在波斯尼亚举行了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的军事演习,演习的指挥官,就是斐迪南。

其实,所有围绕该事件的前戏,早早就开始了。

1908年,奥斯曼帝国国内发生政变,政局一片混乱。奥匈帝国乘机同沙皇俄国讨论,一起推翻第一次柏林会议的会议结论。奥匈帝国吞并波黑,而俄国人的军舰则可以自由进出土耳其海峡。

说白了,就是合伙欺负一次“西亚病夫”。

奥匈帝国说干就干,迅速宣布波黑已经在法律意义上归奥匈帝国所有,但黑海的问题牵扯比较广泛,俄国人没有马上得手。结果大国之间的游戏,迅速侵犯了小国的利益。失去了波黑,塞尔维亚就失去了一次兼并同属南斯拉夫民族地盘的好机会,同时也失去了拿到地中海出海口的一次窗口期。塞尔维亚迅速反应,向奥匈帝国发出最强烈的抗议,并且向俄国人求援,随时准备动武。

俄国人本来也不是什么好鸟,眼看在黑海的好处捞不到,索性就坡下驴,也开始调转枪口,向奥匈帝国发难。

这件事情,被称为是“波斯尼亚危机”(Bosnian crisis)。

最终,在德,奥两国的强大压力之下,1909年首先是奥斯曼帝国宣布放弃了帝国在波黑的宗主权。此后,俄国和塞尔维亚也打掉了牙往肚子里咽,默认了奥匈帝国对波黑的吞并。

危机过程中的1908年10月,保加利亚正式宣布独立。

事情还不算完。

意大利也跑过来吃“西亚病夫”的豆腐,于1911年发动了意土战争,并且在第二年兼并了奥斯曼帝国治下的利比亚地区。

趁奥斯曼帝国首尾不能相顾之际,1912年巴尔干半岛信仰东正教的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黑山组成了巴尔干同盟(BalkanLeague),矢志将奥斯曼帝国势力赶出巴尔干半岛,第一次巴尔干战争(The Balkan Wars)爆发。

其实,单凭巴尔干联盟的力量,完全可以将当时的奥斯曼帝国打垮。

然而,列强们依然不想让后来的这些小强们占到太多便宜。俄国人这个时候不鼓吹保护东正教,保护斯拉夫,反而琢磨着不能让巴尔干诸小强拿下东罗马帝国故都伊斯坦布尔;德奥两方,则认为诸小强都是英法支持的协约国,他们得利对于德奥是不利的。于是,各方列强进行干涉。

最终,奥斯曼帝国虽然几乎退出了巴尔干半岛,但还算是勉强保有了国土欧洲部分的伊斯坦布尔。此外,奥斯曼帝国在欧洲五百多年的宗教遗产之一,阿尔巴尼亚(Albania)于1912年底宣布独立,成为迄今为止的欧洲唯一一个伊斯兰教立国的国家。

大国们此次强行干预,又一次损害了小国们的利益。

由于大国们划给保加利亚地盘过大,引起巴尔干其他小强的不满,1913年,第二次巴尔干战争爆发。

作战的双方——塞尔维亚、罗马尼亚、奥斯曼帝国、希腊、黑山是一边,另外一边只有一个保加利亚。当然,这次大战背后,依然是大国们的博弈。五国联军背后,站着沙皇俄国,而保加利亚背后则站着奥匈帝国。

最终保加利亚被五国联军打的丢盔弃甲,损失惨重。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最终来到了1914年的“萨拉热窝事件”。

所以,当时的巴尔干半岛不仅是个火药桶的问题了,而且就是一个即将喷发的火山口。当然我们同样可以看到,没有列强们的各种巧取豪夺,压根就不会有后来的所谓“世界大战”。单凭巴尔干诸小强内战,怎么也不会掀起一个全欧洲的大乱斗。之所以后来大国们也被卷入其中,完全是因为列强们放不下内心那点霸权心态,粗暴干涉巴尔干各国内政所致。

巴尔干半岛的塞尔维亚和黑山加入了协约国一边,而保加利亚和奥斯曼帝国,则加入了同盟国一边。意大利则机智地临阵倒戈,居然成了协约国阵营中的一员。

战争从1914年,一直打到了1918年的“光棍节”——11月11日。

然而,战争的过程血腥而乏味,就像历次欧战一样吃相难看,无聊至极。

所以,确切地来讲,一战不算什么“世界大战”,其本质还是一次全面欧战,是最后一次从欧洲列强视角看天下的欧洲各国之间的分赃战争。只不过,这是一次作战双方各自做好了充分准备的消耗战。双方早早就已经在阵地落位,厉兵秣马,枕戈待旦。因此,战争带来了作战双方的巨大伤亡。

协约国阵亡五百五十二万人,同盟国战死四百三十八万人。

科技的日新月异,就像井喷一样被应用于战场的厮杀之中。

普法战争中就已经出现了机枪(Machine gun),这种自动化枪械给战场造成的伤亡惊人。在轻机枪的基础上,后来又出现了重机枪,其中的佼佼者是马克沁重机枪(Maxim gun)。马克沁重机枪曾经批量装备于德军部队,在索姆河战役(The Battle of the Somme)中一天之内射杀六万英军,一战成名。在机枪列装部队的基础上,炮兵的威力也越来越强大。如此一来,机枪配合火炮,骑兵也就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除了枪炮之外,大量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果也在战场上得到了展现。天上的飞机和飞艇,水下的潜艇和鱼雷,陆地拉锯中出现了堑壕战术,随即就有了坦克这样的发明。虽然全面机械化对抗的战争模式尚未到来,但当时的作战双方,分明已经站在了下一场武器全面升级的战争的门槛之上。

最终,战争以协约国的胜利而告终。

毋庸置疑,这样的胜利是一次惨胜。

欧洲老牌列强付出了沉重的代价,而新兴列强则竭尽所能捞好处。比如前期大发战争财,到了双方奄奄一息,又在1917年跑出来主持正义的美国人;又比如趁火打劫,在亚洲四处钻德国人空子的日本人。

那些在战争期间默默无闻做出自己努力的华工们,帮助中国赢得了战胜国的地位,却无法帮助孱弱的中国获取应有的政治地位。中国又一次成为被侮辱与被损害的,我们至圣先师的老家山东,由德国殖民地变成了日本殖民地。正因如此,我们中国的谈判代表顾维钧,才拒绝在对德协约上签字。由此而引发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德先生”和“赛先生”开始启蒙中国大地。

因此,战后的巴黎和会,透露着对这个世界极大的讥讽。最后一次欧洲列强全面主宰世界的表演,他们依然表现得卑劣不堪。正因为如此,第六次全面欧战的名头,才更加符合当时的场景。

倒是一些欧洲小国们,成了这次战争最大的受益者。

奥匈帝国崩盘,境内出现了西斯拉夫人当家做主的捷克斯洛伐克(Czechoslovakia),马扎尔人为主体的匈牙利;奥匈帝国南部的斯洛文尼亚(Slovenija)、克罗地亚、波黑,则转手被并入了新生的南斯拉夫(Yugoslavia)。

战争期间的1917年,沙皇俄国爆发“二月革命”(February Revolution),随后又爆发了无产阶级领导的“十月革命”(October Revolution)。沙皇俄国的庞大帝国轰然倒地,罗曼诺夫王朝的末代皇帝尼古拉二世(Nicholas II)被处决甚至被灭门,成为继查理二世,路易十六之后的第三个被公开处决的欧洲国王。在沙皇俄国的废墟之上,出现了波兰、芬兰(Finland)、波罗的海沿岸三国——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

罗马尼亚颇有斩获,他们不仅全盘接收了梦寐以求的特兰西瓦尼亚地区,还顺手从俄国人手中取得了比萨拉比亚。

在英伦三岛,爱尔兰人在1916年发动独立起义,并且在几年之后,为南部爱尔兰的二十六个郡,赢得了在英国行政体系内自治的资格。此时的英国国内也是怨声载道,愤怒的民众将怒火全部发泄到了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头上。如此一来,跟德意志民族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英王室——萨克森-科堡-哥达家族处境相当尴尬。于是王室成员们一合计,干脆给自己的家族改了一个彻底英国化的名字——温莎家族(House of Windsor)。

于是,从1917年开始直到今天,英王室都被称为“温莎王朝”。

一战之后受到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奥斯曼帝国。战争失败,这个老大帝国终于走到了穷途末路的那一天,1922年,奥斯曼帝国最后一个苏丹宣布退位。第二年,土耳其共和国宣布成立。

奥斯曼帝国背后的中东地区,早已按捺不住的欧洲列强们又是迅速接盘。

当然,一战留给我们的记忆,也不全是负面的。

如果反省所谓的一战,对于人类历史有何种贡献的话,那么也只剩下沙皇俄国爆发的“十月革命”了。由社会主义理论到巴黎公社,由巴黎公社到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USSR)。

无产阶级革命,终于由理想变为现实。

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必将为人类社会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1) 作者注:1869年,苏伊士运河建成,通航。

(2) 挪威:当时尚遥尊瑞典为正统,1905年脱离瑞典独立。

(3) 作者注:本句为俾斯麦骂巴尔干人的一句话,在欧洲历史上十分有名。原文为:“One day the great European War will come out of some damned foolish thing in the Balka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