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次柏林会议,欧洲外交专家俾斯麦上下其手,苦口婆心,终于为列强们也为德国争取到了一个难得的战略和平机遇期。利用这个机会,列强们终于可以放心地扩军备战,苦练内功。

因为大家都知道,俾斯麦所制造的和平假象,只不过是暂时的。

这样的外交成果,就像绚烂的烟花一样短暂而不靠谱。

谁要真是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谁就太傻了。

首先来讲,柏林会议中没有捞到太多好处的沙皇俄国首先就不服气——辛辛苦苦打赢的俄土战争,结果波黑丢给了奥匈帝国。联想到几十年前,克里米亚战争中奥地利人试图吞并瓦拉几亚和摩尔达维亚,几乎得手。合着俄国人在前面卖命,奥地利人就在俄国人屁股后边捡现成的。无论输赢,总是奥地利人得利?

可是,奥匈帝国也是一肚子火啊,这个波黑完全就是个烫手的山芋,名义上还是土耳其人的地盘,奥匈帝国占领的名不正言不顺。而且波黑问题十分复杂,单是民族成分上就有塞族、克族、穆族之分,信仰上有东正教、天主教和伊斯兰,完全就是个火药桶。自家内部民族都还理不清楚,还不断往肚子里吃进这些分分钟把天捅个窟窿的孙猴子。不得不说,当年的外交家梅特涅之后,奥地利的国际视野越来越差劲。所以,一边倒地跟着俾斯麦混日子,也算是奥匈帝国以不变应万变的一种江湖生存术吧。

火药桶之说,完全有理有据。

巴尔干诸小强国,个个胸怀大志。

塞尔维亚独立之后,杜尚大帝的后人们马上就推出了一个“大塞尔维亚主义”,旨在将散落在各地的塞族人团结在一起建立一个更庞大的国家。而且不仅仅是塞尔维亚祖上阔过,保加利亚人的祖上也不遑多让,“大保加利亚主义”更是希望能够扩展自己的疆域直到保加利亚历史最大地盘;与此同时,罗马尼亚人也没闲着,罗马尼亚人的这个国名首先就有点僭越了,连希腊人都没敢自称“罗马尼亚”,你居然国号“罗马尼亚”。这就相当于是朝鲜人独立自称大汉帝国没什么区别。但罗马尼亚人自认继承了当年罗马和达契亚人的往日容光,并且居然对奥匈帝国的特兰西瓦尼亚“故土”提出了领土要求。

小国如此,大国更是不甘于接受欧洲当时的版图现状。

于是,列强们两两私下结盟,蔚然成风。

1879年,德奥秘密结盟;

1881年,为了安抚俄国人那颗受伤的心,俾斯麦主导三皇同盟再结盟;

1882年,意大利人和法国人因为抢夺北非翻脸,德奥意三国因此结盟;

1883年,罗马尼亚自称受到俄国人骚扰,于是德奥罗三国结盟。

有人问了,欧洲大陆就由着俾斯麦这么折腾,英国人在干吗?

英国人其实也没闲着,外交战线上他们搞出了一个“光荣孤立”(Splendid Isolation)。所谓的光荣孤立,虽然是在19世纪末由加拿大人总结出来的,但事实上英国人在19世纪整个后半叶,都在奉行这个政策。从字面意义上来讲,“光荣孤立”似乎在说英国人只是注重海权和殖民地的控制,并不太关心欧洲大陆事务。然而事实上,欧洲大陆历次分赃表演,都没有少了英国人的身影。

所以,我们用一句古语来总结所谓的“光荣孤立”——隔岸观火,火中取栗。

英国人的光荣孤立,实际上在当时的欧洲外交界棋高一着。明面上,英国人对俾斯麦的折冲樽俎并没有太多干涉,但是只要事态上出现不利于自己的苗头,英国人就会立刻赶到事发现场。因为英国人清楚,欧洲大陆上最大的对手不是别人,正是德国人。英国的作风,也在某种程度上深刻地影响了今天的美国。如果我们能够理解当年英国人标榜的“光荣孤立”,就能够更加深切地领会如今美国人的外交战略。

这一时期,一直和英国人套近乎的,就是法国。

因为法国内心太骄傲了,他们没有想到如今居然被德国骑在头上拉屎拉尿。普法战争中上台的法兰西第三共和国,虽然在明面上宣扬自由、平等、博爱。但是阿尔萨斯和洛林的奇耻大辱压在所有法国人心头,有朝一日要向德国人全面复仇,这是法国上上下下的共识。所以,在普法战争惨败的情况下,一群冒险家、教士、军人们组成的基层殖民开拓团,反而让所谓的法兰西第二殖民帝国生意好得出奇。法兰西本土虽然干不过德国,但算上殖民地的筋头巴脑之类的,综合国力上法国人并不怎么输德国。

几十年来,俾斯麦的大陆外交体系一番折腾,其实也是无奈之举。

俾斯麦深知树大招风,出头的椽子先烂的朴素真理,无论经济领域还是政治领域,新生的德意志帝国都太拉风了。这种全球扩张的态势,不仅使英国人感到深深的威胁,所有欧洲列强都对德国人抱有敌意。所以,俾斯麦的各种结盟,其实是源自他内心对德国外交那种深深的危机感与不安全感。俗话说,最好的防守就是进攻,这就是外交战线孤立法国的唯一理由。

俾斯麦如果不主动四面出击孤立法国,欧洲列强万一反过头来孤立德国呢?

似乎理由更加充分吧?

然而,有一件事情,最终成了压垮俾斯麦大陆外交体系的最后一根稻草。

公元1888年,九十一岁高龄的德意志皇帝威廉一世驾崩。老爷子太高寿,直接就把自己的儿子福都给享完了,当了一辈子皇太子的腓特烈三世(Frederick Ⅲ),继位新皇才三个月就撒手人寰。

同年6月,威廉一世的长孙,年仅二十九岁的威廉二世(William II)上台。

威廉二世出身高贵,他的爷爷是威廉一世,他的姥姥就是英国的维多利亚女王。这样的人,无论他怎么努力做到平易近人,礼贤下士,都不可避免地带着那种与生俱来的傲慢。

威廉二世,非常不爽俾斯麦。

1890年,威廉二世硬逼着俾斯麦辞职。

同年3月,俾斯麦辞职,从此远离了德国政坛。

威廉二世接棒德国外交战线,血气方刚的年轻人充分体现了自己的个性,他确实证明了自己不走寻常路。让俾斯麦最担心的事情发生了,威廉二世疏远了俄国人,却剃头挑子一头热地想采取亲英路线。与此同时,还片面强调奥匈帝国,意大利两个并不那么能够摆的上台面的蹭饭吃的朋友。令人忍俊不禁的是,为了同英国人结盟,德国人甚至采取了威胁与恐吓的方式。

很显然,英国人绝对不吃这一套。

威廉二世,也最好别跟我提你是维多利亚女王的外孙身份。维多利亚女王这辈子生了一堆孩子,这些二代或者三代的女儿们纷纷嫁入欧洲各王室,这才有了维多利亚女王身后“欧洲老祖母”(the grandmother of Europe)荣誉称号。像威廉二世这样的外孙,重外孙们,维多利亚多一个不多,少一个不少。

关键是,事态已经太过明显了。

俾斯麦不在了,德国人已经不愿意甘于做一个欧洲大陆协调员和救火队长的角色,威廉二世想要的就是称霸欧洲大陆——西边反法,东边抗俄。如此一来,欧洲大陆必然出现一个统治性的强权。这就更不用说,德国人在海外殖民地上也在四面出击了。况且说,德国人在“求欢不成”的情况下,威廉二世已经恼羞成怒了。

而且,很长时间以来,欧洲大陆在俾斯麦的苦心经营之下,大国与大国,大国与小国之间俨然已经成了连环套,要想拆解开来,英国人可能需要一场战争。

其实逻辑也很简单。

英国人想揍德国,但因为三皇同盟,不能跟俄国人同时宣战;俄国人不想在外交上花脑筋,只想用武力夺取巴尔干和黑海,但又碍于英法不跟俄国一条心;法国人想找英国结盟,但英国人又口口声声“光荣孤立”。

另外一边也是同样的连环套。

奥地利人想好好修理一下波黑,但又不敢得罪俄国人;俄国人想整合巴尔干东正教和斯拉夫势力,但又要看德国人的脸色; 德国人有心在全球全面出击,又必须要利用大陆均衡外交体系表演给英国人看自己的人畜无害。

可惜啊,俾斯麦绞尽脑汁搭建的外交小宇宙,就这样被威廉二世毁掉了。

英俄都想大干一场,德国人却又适时地疏远俄国,让一切连环套从根子上有了快刀斩乱麻的可能。

第一块多米诺骨牌,是1894年俄法秘密结盟。

俄法分别处于欧洲大陆的两端,两家从地缘关系上讲,无论爱还是恨,发生的概率就很低。英俄冲突最多的地方在近东和中亚,而并非巴尔干。那么法国的实力今非昔比,和俄国的冲突就更少了。至于说当年的拿破仑战争俄法大战,那只是千年一遇的小概率事件。所以,在德国一家独大的情况下,两家并没有多少根本性的利益冲突,结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这一结盟不要紧,让欧洲大乱斗的可能性急剧上升。

我们不妨反过来想,一旦波黑有事,奥匈帝国必然出兵镇压,奥匈镇压,就必然给了沙皇俄国以全面接管巴尔干的口实。本着德奥意一体的关系,德国人和意大利人必然加入战团。英国和德国,法国和意大利,恰好就是捉对厮杀的态势。

这其中,俄奥是天敌。法德是死敌,英国和德国,则是那个时代造就的海权与陆权的临时不共戴天之敌。

一场大战,似乎已经不可避免。

俾斯麦的预言,也即将印证我们的猜测。

公元1897年,威廉二世最后一次拜会俾斯麦,俾斯麦向这位年轻的皇帝发出了自己的战争威胁——巴尔干那些该死的傻帽们,总有一天会将整个欧洲拖入一场大战(3)。

第二年,八十三岁的俾斯麦溘然长逝。

欧洲内部,俾斯麦组织的第一次柏林会议的成果已经**然无存;

欧洲之外,俾斯麦组织的第二次柏林会议,世界殖民地体系也面临崩盘。

对外,早早就有人开始破坏世界殖民地体系的均衡外交。

这个人不是别人,正是一直以来标榜自由民主人权解放的——美国。

美国人在1898年,以“缅因号”问题而向冢中枯骨一样的西班牙开战。顺势抢下了西班牙人手中的波多黎各、古巴,还有东南亚的菲律宾等殖民地。很显然,美国人这种拳头大有理的老殖民地再分配方式,极大地刺激了新兴的霸权国家。

比如亚洲的日本,欧洲的德国、意大利。

关键是,缅因号的问题,到今天都还是一笔糊涂账。美国人自导自演的成分,要远远高于西班牙人主动挑衅的可能性。

世界殖民体系即将天下大乱,最担心的毫无疑问还是日不落的英国。

1902年,维多利亚女王驾崩后的第二年。此时英国的汉诺威王朝已经寿终正寝,代之以维多利亚女王的夫家——同样来自德意志的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House of Saxe-Coburg and Gotha)上台。

老谋深算的英国人下出了出人意料的一步棋——同日本结盟。

奉行“光荣孤立”几十年的英国人,一出手居然就选择了一个亚洲盟友。

实际上,完全就是明牌,彻底的阳谋。

英国人知道,沉迷于“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国人短期内已经很难再次成为欧洲大陆一家独大的强权。因此,如果要做好准备胖揍德国人一场,就必须要防止对俄国人养虎为患。否则,又是按下葫芦起了瓢的老调重弹,英国人搞不好又为俄国人做了嫁衣裳。所以,利用日本在远东和中国问题上和俄国人的矛盾,利用日本在背后钳制俄国,英国人才能放心大胆地和俄国人约会,牵手,洞房。

我们知道,两年之后,日俄战争就爆发了。

有时候,你不得不佩服英国人外交上的睿智。

结盟的头一旦开了,也就刹不住了。

1904年,英法结盟;

1907年,英俄结盟。

最终,欧洲两大帮派正式形成。德奥意的“三国同盟”(Triple Alliance),对上了英法俄的“三国协约”(Triple Enten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