虔诚者路易是个性格十分宽厚,学识十分渊博,对上帝十分虔诚的人,但这样的人,放在查理曼大帝之后,多少有点不合时宜。中国人的老话,百无一用是书生,放在欧洲也是一样。

虔诚者路易所继承的查理曼帝国,怎么看都算是言过其实,靠着查理曼本人的武功赫赫才勉强保持了还算辽阔的版图,又靠着查理曼本人在那个时代罕见的高寿,熬死了虔诚者路易的四个兄弟,这才保证了虔诚者路易能够独自享有一个勉强被称为“帝国”的政权。这个帝国,在查理曼生前并没有十分完备的治国方略,而在查理曼死后,也没有一套实用的传承体系。

所谓的封建采邑制度,虽然早在铁锤查理时代就已经有了初步确立,但这样的分封,还带着十分原始的野蛮人部落习惯——把帝国的一切,包括土地、资源、人口,都当成一家一姓的私产予以切割。即便是已经被后世美化成天降大神的查理曼大帝本人,也并没有参透一个王朝长盛不衰的密码,依然把平分自己的帝国给儿子们,当成保持绝对公平与帝国和平的金科玉律。这样的封建进程,与其说是顺应潮流,倒不如说是懒得动脑。

到了虔诚者路易当家的时候,帝国已经难以维系。

查理曼的帝位虽然被路易所继承,但这样的皇冠并不值钱。当“罗马人皇帝”这个头衔,由一种权力与威严的象征,最终堕落成了一种光荣称号的时候,所谓的查理曼帝国也就等于是一世而亡,不复存在了。

虔诚者路易应该是比自己的老爹查理曼脑子更加清醒的明白人,他希望能够在自己身后依然保留一个统一的帝国。于是他仿照同时代的东罗马帝国,在自己尚且能够主持大局的情况下,立自己的长子洛泰尔(Lothair)为副皇帝。他希望能在自己百年之后,由洛泰尔继续保有这个所谓“罗马人的皇帝”的头衔,并且把如今的帝国版图保持完整。

然而,虔诚者路易的个人能力,完全不足以撑起他超越他的时代的施政纲领。

实际上,加洛林王朝的王位争夺,自虔诚者路易接班的那一天开始,就没有消停过。并且因为儿子们对新的接班制度的不满,导致路易本人下野一次,复辟一次,苦撑着这个还算统一的王国,一直到了公元840年。这一年,六十二岁的路易撒手人寰,去见加洛林家族的古圣先贤去了。

先王尸骨未寒,路易的三个儿子马上展开了新的内战。

内战持续了两年,三方都没有捞到什么好处。

于是在公元843年,先王法定意义上的接班人——长子洛泰尔,召集充当造反派角色的两个弟弟——日耳曼人路易(Ludwig II der Deutsche)和秃头查理(Charles II,the Bald),在今天法国东北部的凡尔登(Verdun)签订条约,三个人宣布停战,并三分帝国。这个条约,后来就被称为《凡尔登条约》(Treaty of Verdun)。

按照这个条约的约定,洛泰尔依然在名义上承袭了虔诚者路易留下来的加洛林王朝帝号,但实际上只分得了原来法兰克王国的中部领土,包括今天的洛林(Lorraine)、普罗旺斯(Provence)和意大利北部。从地缘板块上来讲,就是西起斯海尔德河(Scheldt)、默兹河(Mosa)、索恩河(Saone)和罗讷河(Rhone),东到莱茵河,北抵北海,南面囊括意大利北部的原属于法兰克王国中间的长条形的一部分。这个大长条虽然在地缘上十分复杂,在战略位置上也十分糟糕,但因为大长条同时包括了查理曼旧都亚琛,以及原罗马故都,在三兄弟之中,也算是有个正统的名分。

那么洛泰尔的地盘以西,就分给了秃头查理,而洛泰尔的地盘以东,则属于日耳曼人路易。这样一来,三兄弟的领地,就分别被称为中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王国,以及东法兰克王国。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虽然还都号称法兰克王国,三兄弟也是如假包换的骨肉至亲,但《凡尔登条约》却并非用一种语言写成的。

其中的东法兰克王国,因为地处莱茵河以东,依然还保留着日耳曼人传统的古日耳曼语,也就是当时所称的“条顿语”(Teutonic)。但西法兰克王国与中法兰克王国的情况则比较复杂。因为两个王国所处的地缘板块,实际上是之前罗马帝国的旧地。这块土地最早属于高卢人,恺撒发动的高卢战争,造成了高卢人的大量减少,也让拉丁语成为高卢地区的官方语言。只是这种拉丁语在民间并非传统的“古典拉丁语”,而是比较生活化的“通俗拉丁语”。

西罗马帝国倒下之后,法兰克人进入高卢地区,成为这块土地新的王者。然而,法兰克人的法兰克语,却并不具备拉丁语一样的先进性。这样的尴尬,跟早期罗马人征服希腊地区之后所遇到的困境,几乎如出一辙。法兰克语不仅无法取代拉丁语表达很多蛮族闻所未闻的词汇,甚至这种还比较原始的部落语言,只能在口头表达,而尚且不能形成成熟的书面文字。

于是法兰克语同当地的高卢通俗拉丁语进行了结合,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到了《凡尔登条约》签订之前,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语言,我们称之为“罗曼语”(Romance)。

罗曼语就是今天法语的前身,而条顿语也就是今天德语的雏形。

《凡尔登条约》的原始文件,从此就成了古法语和古德语有确切文字记录的最早的古文献。有了罗曼语和条顿语的分野,使得法兰克王国的内战理由更加充分,分裂也更加具备法理依据了。

《凡尔登条约》之后,三个法兰克王国之间依然争斗不断,属于加洛林王朝的家族荣耀,也渐渐远离了这群不肖子孙。只不过,那个虚无缥缈的“罗马人的皇帝”帝号,依然还在几个法兰克王国中,甚至是分裂之后再次分裂的小邦中,聊胜于无地传承着。

名义上的查理曼帝国皇帝,兼中法兰克王国的国王洛泰尔,他没有遏制住他身后的王国继续分裂的政治生态。在洛泰尔死后,他的中法兰克王国一分为三,长子路易二世(Louis II)分到了意大利,次子分到了普罗旺斯,三子则分到了洛林(洛林的本意就是洛泰尔王国的意思)。如此一来,洛泰尔生前的帝号就由他的长子路易二世来继承。

一番又一番的折腾之下,中法兰克王国也终于折腾完了自己的气数。三个小王国相继绝嗣,让东、西两个法兰克王国找到了兼并的机会。公元870年,洛泰尔的两个弟弟,秃头查理和日耳曼人路易签订《墨尔森条约》(Treaty of Mersen),把中法兰克王国在阿尔卑斯山以北的领土几乎瓜分殆尽,仅仅给洛泰尔的后人留下了一个意大利王国。

五年之后的公元875年,路易二世驾崩,他死后留下的帝号,被当时加洛林王朝在世的辈分最大的西法兰克国王秃头查理所获得。

秃头查理死后,他的儿子没好意思再去趟皇帝这个浑水。此后帝位虚悬几年,到了公元881年,东法兰克王国的“胖子查理”(Charles III,the Fat,日耳曼人路易的小儿子)重新传承了帝号。

自胖子查理之后,这个所谓的皇帝称号变得愈发不值钱。帝号甚至传承到了意大利王国的几个贵族手中,而这些贵族,跟加洛林家族甚至都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其实说白了,到公元9世纪末为止,自查理曼大帝开始的皇朝正统,已经完全没有存在的意义了。他的子孙后代的无聊与无能,从名字上就可见一斑,什么秃头查理、胖子查理、口吃者路易、孩童路易。就法兰克王国或者加洛林王朝存在的实际而言,最初分裂的三个法兰克王国,若干年后无论语言、文化、习俗都渐行渐远,已经完全不具备再次统一的基础。

这样的所谓帝国,既无名也无实,既无表也无里。

如果说这段时间对后世有什么更加积极的影响的话,第一是在《凡尔登条约》三分帝国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现代法国、德国、意大利三国的雏形;第二是查理曼大帝开创了一个教皇为“罗马人的皇帝”加冕的传统,从此西罗马帝国得以在名义上死灰复燃,借尸还魂。而在此后的帝号传承中,后世的诸多政权,也都纷纷仿效查理曼帝国时代,利用罗马教廷为自己的皇位或者王位进行宗教加持。

如此一来,罗马教廷连同教皇所在的教皇国,也就成了欧洲版本的周天子。

宗教加持的威力,将会在更远的将来,愈加被欧洲贵族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