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争夺皇帝的监护权,各路军阀开始了一场修房子的比赛。长安方面,由韩建亲自担任修宫阙使,征调各地的物资,在七个月内重建了长安宫殿群。
光化元年(898)八月二十五日,李晔回到长安,宣布改元光化。
此时,已经距离李晔出逃长安已经两年之久。经历过波折,李晔还是希望自己能收拾残破不堪的江山。大唐王朝即将倾覆,一个落魄的皇帝想要在朝廷兴起改革,想要掀翻所谓的利益集团,想要还天下一个太平,可想而知该有多难。
李晔派人给李克用和朱温送信,希望他们止息干戈。李克用确实是有和解的心思,可碍于面子,不肯主动向朱温抛出橄榄枝,于是找到成德节度使王镕,希望他能做个媒人。然而,王镕屁颠屁颠跑到了河南,却吃了朱温的闭门羹。
原因其实很简单,朱温已经收拾完河南附近的军镇,势力如日中天,夺取天下、争夺皇位已经被列到了他的日程表。别说李克用是他的绊脚石,恐怕连长安的李晔也成了他的心腹大患,这样的停战又有何意义呢?
李晔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被下属拒绝了。
还是那句话,搞不定外敌,只能搞搞内政。
大唐内乱的时候,宦官集团显得非常低调。原因有二:长安被军阀一锅端,大家都处于朝不保夕的日子,没什么好争斗的;宦官集团有个原则,只要其他人不打神策禁卫军的主意,大家就可以相安无事。按理说,这样的状态很不错,可李晔却觉得很别扭,因为他想改革。重用亲王,执掌兵权是他的一步棋,可韩建无情地粉碎了李晔的梦想,李晔只能退而求其次,找宦官集团要回兵权。
想想看,宦官集团乐意吗?
为了对付宦官集团,李晔找了两个帮手:宰相王抟、崔胤。李晔的主要目标就是神策左军中尉刘季述,神策右军中尉王仲先,枢密使宋道弼、景务修。
在这场斗争中,皇帝、宰相和宦官肯定是水火不容的,可皇帝和宰相并非牢不可破的统一战线,双方不过是互相利用的关系,而藩镇势力则是他们争相拉拢的对象。历史再次证明,什么叫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长安城内,李晔精神恍惚,喜怒无常,而且经常责骂宦官,表达对他们的不满。明眼人都知道,李晔是在找宦官集团的晦气。
崔胤的领导是朱温,因此不会为李晔考虑太多,既然皇帝愿意对付宦官,那就拼命地干吧!王抟还算有点忠诚,他看李晔和宦官已经水火不容,于是及时给李晔提了个醒:您是皇帝,应该以大局为重,不能过于急躁。宦官势力一直就存在,哪有那么容易除去,您应该静待时机,等平息藩镇之后,再通过正当的途径剪除他们,希望陛下平日里不要表现得太过明显,以免狗急跳墙。
王抟确实是老成谋国,李晔对自己拥有这样一位宰相感到欣慰。
谁料想,崔胤不开心了,他趁机污蔑道:“王抟早就和宋道弼、景务修等人勾结,意图破坏陛下的锄奸大计。”
庆幸的是,李晔有自己的判断,在崔胤和王抟之间,他最终选择了王抟。光化三年(900)六月,李晔下诏,将崔胤贬到广州为官。
自从和朱温结盟,崔胤几乎在朝中呼风唤雨,就差灭掉宦官,夺取兵权了。谁料想,自己竟然在阴沟里翻了船。崔胤离开长安的时候,一步三回头,对权力的恋恋不舍让他心生杀机,他发誓,一定会让王抟后悔。
没过多久,朱温的奏折就到了,他扬言是王抟和宋道弼、景务修勾结,图谋威胁李晔,而崔胤是忠臣。朱温的态度一次比一次恶劣,大有一言不合就提兵来犯的意思。李晔迫于朱温的**威,只能再次下诏:罢王抟为工部侍郎,任命崔胤为司空、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然而,事情并没有完。在崔胤的步步紧逼下,王抟、宋道弼、景务修三人相继被贬,最后被勒令自杀。
崔胤突然觉得,背靠大树果然是收益满满。有了朱温的支持,崔胤在朝中打击异己,把持大权,就连神策中尉们走路都要绕着他走。崔胤渐渐找到了唯我独尊的感觉,有理由相信,横着走路已经满足不了他的虚荣心。
有一天,宰相徐彦若听了一个八卦,说是崔胤对他有点不满,徐彦若当即吓得辞官归隐。随后,另一名宰相崔远也被无故罢相。
随着崔胤的崛起,李晔发现自己影响不了藩镇节度使,压制不住宦官,就连最想依赖的文臣也背叛了自己。自己殚精竭虑,图谋杀贼,最后却一无所有,失落、不平、愤恨充斥着他的内心。人经历失望、希望,再进入绝望是一个很恐怖的过程,这不仅是身体的困乏,更是丧失信念,强化自己无能的过程。
自此以后,李晔只好借酒消愁,只要心情不好,就会毒打宦官、宫女,以此缓解精神压力,宫中侍从人人自危。左军中尉刘季述、右军中尉王仲先、枢密使王彦范、薛齐迫于压力,开始放下成见,结成了同盟。
经过频繁的沟通,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李晔年轻冲动,心机深沉,对宰相毫无驾驭能力,跟着他迟早被祸害。不如拥立太子为皇帝,尊李晔为太上皇,引李茂贞、韩建为强援,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样可以保全身家性命。
光化三年(900)十一月初五,李晔到禁苑打猎,收获颇丰,因而大摆筵席,通宵痛饮。回到内宫后,李晔又开始忧心国事,不知不觉头昏脑涨,于是杀了几个太监、宫女。到了辰时,也就是上朝时间,禁宫的大门依旧没有打开,刘季述匆忙赶往中书省,对崔胤说道:“宫门迟迟未开,必定是宫中发生了不可预知的变故,我想带着将士入宫,查看究竟。”说罢,刘季述率领一千禁军破门而入。
过了许久,刘季述大汗淋漓地跑出来说道:“陛下昨夜醉酒,在宫中无故杀了数名宫女和太监,这样的人哪有资格管理国家?自古以来,拥立明主,废除昏君就是常事,我们也是为了国家考虑,并非反叛。”
崔胤顿时明白,这群人要搞政变了。
光化三年(900)十一月初六,刘季述等人提前在禁宫布满了士兵,随后召集大臣开会,单方面宣布了宦官集团想废立皇帝的意图。而大臣们的作用,就是在废黜皇帝的联名状上按下自己的小手印。直到此时,李晔还在后宫酣睡。如果他知道自己因为醉酒被废黜,心里的阴影面积该有多大?
搞定朝臣后,刘季述便带着军队前去面见李晔,为了铲除政敌,威慑后庭,刘季述疯狂地屠杀宦官和宫女,血流成河。此时,李晔被喊杀声惊醒,可还没等他找到出口,刘季述便将他按在了**。
彼时,刘季述将联名状丢给李晔,阴阳怪气地说道:“陛下,大家都知道您厌倦了帝位,因此希望太子执政,请您颐养天年。”
李晔一脸茫然:“朕昨晚喝多了酒,为何会闹到如此地步?”
刘季述:“陛下,这是外臣写的联名书,如果您不听从他们的意思,他们便誓不罢休。请您暂时先到东宫,局势稳定后我们再将您迎回来。”
说白了,刘季述的如意算盘是把锅甩到朝臣的头上,这样一来,宦官集团就不用担心地方藩镇迁怒于他们。
在禁军的护送下,李晔带着后妃转移到少阳院。据史料记载,刘季述手里拿着一个巨大的银饼在地上画圈圈,嘴里不停地念叨:李晔在哪一天对我不好,哪一天又得罪我了,你看我都写在地上了,你不冤枉吧。
虽然是细节,却可以说明刘季述是心虚的,只有心虚的人,才需要找理由洗刷自己背叛主子的恶行。随后,刘季述让亲信李师虔镇守在少阳院,并用铁水铸死了门锁,封闭了所有可进出的空间,将李晔等人严密关押起来。
光化三年(900)十一月初七,刘季述假传诏书,命太子李裕继承皇位,更名为李缜。尊李晔为太上皇,少阳院更名为问安宫。
刘季述明白,自己掩耳盗铃,意图嫁祸大臣的事很难成为秘密。为了笼络人心,他假传诏书,将所有朝臣官升一级,凡是参与此事的将士都有钱财可拿。随后,他开始调查宫内受过李晔恩惠的太监、宫女、侍臣、方士、僧侣、道人,将他们悉数打死。据史料记载,刘季述每天晚上都会杀人,白天则用十几辆车运送尸体,就这样持续了很长时间,一直到宫内再也没有任何八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