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的皇帝中,李漼算是比较推崇佛教的。
唐武宗发动灭佛运动,唐宣宗扶持佛教发展,李漼登基,虽然战火遍地,民不聊生,可佛教事业却蒸蒸日上。在李漼的鼓励下,佛寺中的梵唱之声响彻长安上空,大规模的法会道场空前兴盛。当时,李漼在宫中设置供皇室成员译经、受戒、念诵、斋会和接待高僧用的内道场,经常邀请佛教高僧入宫,宣传佛法,李漼甚至亲自参加诵念,完事之后自然要大肆赏赐,以表正心诚意。
比如,李漼给安国寺的高僧赏赐了两座沉檀木制成的宝座,宝座高达两丈,镂刻龙凤,饰以黄金,顺着台阶登上宝座顶部,上面设有座位,座前有陈放佛经的矮几,四周雕刻着高达数尺的瑞鸟神人,座前垂挂着绣囊锦幅,奢华无比。
在皇室的带领下,民间对佛教也是趋之如鹜。
最明显的就是佛经,百姓有需求,进而刺激了印刷术的发展。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印刷品之一,就是咸通九年(868)刻印的《金刚经》,现藏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国内现存最早的印刷品,也是佛家的“陀罗尼经咒”。从法门寺地宫发现的“捧真身菩萨”“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等,都是唐懿宗年间创造的精美文物。
朝中大臣曾劝过李漼,希望他以国家前途为重,可依旧拉不回李漼的礼佛之心。对崇佛的皇帝来说,最神圣的典礼,莫过于尊迎佛骨。李漼也知道,迎佛骨是烧钱的活动,再加上群臣整天给他哭穷,李漼一直没有动静。
咸通十四年(873)三月,李漼突然感到身体不适。直觉告诉他,可能是私生活混乱,造成身体机能下降。李漼似乎有预感,自己时日无多,为了完成自己的心愿,同时也为自己祈福,李漼正式下诏,派遣宦官前往法门寺迎回佛骨。
大臣告诉李漼,迎佛骨不是什么好事。比如宪宗皇帝,刚刚把佛骨迎回皇宫就驾崩。可李漼回答道:朕在世时能见到佛骨,死了也无遗恨。
历史证明,李漼确实是性情中人。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李漼建造了一批用金玉、锦绣、珠翠装饰的佛塔。为了迎回佛骨,从长安到法门寺之间的三百里路,车马昼夜不绝。咸通十四年(873)四月,佛骨被运到长安,百姓铺天盖地,梵唱之声响成一片。长安的富豪在道路两旁张结彩楼,举办赦免诸恶的无遮大会,竞相靡费奢侈。
这一天,李漼登上大明宫安福门,从门楼一路走下,向佛骨顶礼膜拜,喜极而泣,热泪盈眶。随后,他将佛骨迎到皇宫内道场供奉,并设置金花帐、温清床、龙鳞之席、凤毛之褥来供养佛骨。三天之后,李漼将佛骨运到安国寺、崇化寺,供百姓瞻仰,还大肆赏赐佛教僧侣,以及宪宗时期迎佛骨的老人。此次迎佛骨活动持续了八个月,一直到唐僖宗登基,才将佛骨送回法门寺。
李漼可能没想到,他一语成谶,预测了自己的命数。
咸通十四年(873)七月十九日,41岁的唐懿宗李漼在咸宁殿驾崩。就在当天,唐懿宗的第五子李俨登基为帝,改名李儇(xuān),史称唐僖宗。
那么问题来了,李漼有八个儿子,凭什么李儇能做皇帝?
据史料记载,这是唐懿宗李漼自己的决定。
证据一:七月十八日,李漼立李儇为皇太子,掌管军国政事。
证据二:七月十九日,李漼命韦保衡摄冢宰,让他辅佐李儇。
也就是说,李漼的神智一直是清醒的,李儇登基,属于正常的权力交接。不过,李漼驾崩之前,有一道非常亮眼的操作:让神策左军中尉刘行深、神策右军中尉韩文约拥立李儇。这种拥立不是宦官集团违背皇帝的意志,阴谋军事政变。相反,李漼明白神策左、右军的破坏力,如果李儇登基,他们却没有拥立新君的功劳,后果不堪设想。为了防止风险,李漼主动将功劳赏给了他们。
李儇登基之后,两位宦官被封为国公爷,却没有参与朝政,神策军也没有太大的意见,这都是李漼的英明安排,值得点赞。
在大唐的皇帝中,李儇也算破了纪录。比如登基年龄最小,只有12岁。再比如,继承的江山黑暗无光,社会矛盾犹如蓄势待发的火山。说白了,李儇继承的不是锦绣江山,而是千疮百孔、山穷水尽的帝国。那么问题来了,李儇是个什么样的人,他能扛着大唐帝国走多远呢?
客观地说,李儇是一个聪明好动,领悟力极强的孩子。李唐皇室有几个传统娱乐项目,比如马球、音律、斗鸡等,尤其是马球,深受唐玄宗李隆基、唐穆宗李恒、唐敬宗李湛、唐宣宗李忱的喜欢。不过,最厉害的应该是李儇,他曾经放出豪言,如果他参加击球进士的考试,必定考得状元。除了马球,李儇还精通骑射、剑槊、法算、算命、赌博、蹴鞠、斗鸡、赌鹅。
也就是说,李儇的聪明才智没有用到正途。讲道理,这不能怪李儇。他生于帝王家,接触不到民生疾苦,每天只能和宦官玩耍。很显然,宦官没有教育皇子的义务,他们能做的只有培养皇子的业余爱好,让皇子高兴。
李儇虽然贪玩,可本性不坏。这样的帝王,如果能够善加引导,未尝不能做出一番事业。遗憾的是,晚唐的文臣都懂得明哲保身,谁也不愿做出头鸟。大臣混日子等死,皇帝专研娱乐项目,君臣一派和谐,朝政一片黑暗。
问题是,李儇是皇帝,总得有人帮他处理军国大事吧?既然大臣不想负责,李儇不想亲自管理,那就只能交给信得过的人,比如宦官田令孜。
起初,田令孜在宫中担任马坊使,负责管理各州县进献给皇帝的良马。李儇对骑射和马球非常感兴趣,每次去挑马的时候,都会和田令孜打交道。时间久了李儇便对他产生了好感,随后二人玩到一起,以至于形影不离。
李儇登基后,田令孜晋升为枢密使,随后担任神策军中尉。在李儇的眼里,田令孜很像是朋友,有时候又像他的父亲,因此经常称他为“阿父”。
田令孜明白,自己能有今日,全拜李儇所赐。如果想让自己过得滋润,就必须全心全意伺候主子,满足他的一切需求,比如给他捞钱。毕竟,李儇贪玩,出手又阔绰,这都需要钱,主子没有钱的概念,他还能没有?
问题是,钱从哪里来呢?
乾符元年(874),翰林学士卢携就给李儇上过一道奏折:关中发生旱灾,小麦只有一半收成,老百姓为了活命,只好将草籽捣碎当面粉,或者将槐树的叶子收藏起来当菜,老弱病残的百姓,甚至连草籽、槐叶也无力采集。往年没有收成,百姓可以逃到相邻的州县讨饭,可如今到处都是饥荒,百姓只能困守乡土,等待死亡。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朝廷的税收任务,只能逼迫百姓拆掉房屋,砍伐树木卖钱,有些家庭甚至卖儿卖女卖老婆,可即便这样,官府也征收不到多少钱。
言外之意,老百姓连自己都养不活,更别说养朝廷。
既然农民伯伯没有钱,那就只能让商人出点血。在长安城,东、西两市住满了商人,田令孜直接下令,没收商人的商品,顺道抢点钱财。如果商人敢违背他的意思,第一时间拉到京兆府,乱棍打死。
田令孜很开心,因为完成任务,得到了李儇的表扬。李儇也很开心,自己的腰包鼓了起来,出手可以更阔绰。至于百姓的情绪,朝廷根本懒得搭理。当然,田令孜不是圣诞老人,给李儇捞完钱,他也得搞点特权,比如买官卖官。
田令孜有个哥哥叫陈敬瑄,卖烧饼的出身。田令孜发达之前,曾经给忠武军节度使崔安潜写信,希望他能让哥哥做忠武军兵马使,却惨遭拒绝。田令孜成为权宦后,直接让哥哥到神策左军报道,随后又将他晋升为左金吾卫大将军。
朝中五品以下的官员,谁想升官,不必再走朝廷的晋升流程,直接给田令孜送一份大礼,表表忠心就行。五品以上的官员,如果钱给得到位,也没问题。古往今来,买官卖官都是严令禁止的高危行为,可如果这种游戏规则能给大家带来福利,甚至让大家共同维护时,便没有人再反对。
说白了,中晚唐的宦官专政不是因为制度问题,也不是因为宦官掌握军权,让皇帝投鼠忌器,而是皇帝追逐享乐,或者自甘懦弱,甘愿放弃皇权的结果。对宦官来说,他们没有家国天下的概念,在权力规则下,他们唯一的选择就是疯狂捞钱,让既得利益不受破坏,让自己生活得更好,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