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平叛过程中,唐懿宗李漼表现出勤政。毕竟,该下的诏令,他一道也没错过。然而,这并不能掩盖他的昏庸。因为除了下诏,他的帝王生活一塌糊涂。归纳起来可以这样评价:沉湎游乐、用人不明、赏罚无度、爱慕虚荣。

先说说宴饮。朝廷已经穷得叮当响,可李漼还是坚持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以至于宫中每个月都要大摆十几次宴席。参加宴席的人员包括皇室、宗室、重臣。吃喝的花费不算,每次玩到高兴,李漼都会赏赐钱财。

除了宴饮,李漼还喜欢看歌舞演出。据史料记载,李漼对歌舞的迷恋,已经到了每天都不能间断的地步。就算是外出,李漼也要安排乐工随行。李漼在宫中养了五百名专职乐工,他们每日的工作就是练习乐曲,谱写新的作品,随时等待李漼的召唤。如果表现出色,博得李漼一笑,真金白银就会哗哗而来。

每次出行,李漼都会叫上亲王随行,各家王爷都要备好装备,随时等待召唤。

咸通四年(863)二月,李漼突然传出话来:他想做个乖儿孙。

群臣:陛下,您想做点什么?

李漼:朕想祭拜先帝的皇陵。

群臣:没问题,您想祭拜哪位祖宗?

李漼:从高祖开始,一直到宪宗皇帝,一个不落!

听闻此言,群臣倒吸了一口冷气。李漼究竟是诚心祭拜,还是借机出巡,我们不得而知。可以肯定,李漼的计划竟然成行了。《资治通鉴》记载,李漼每次出行,随行人员多达万人,可以想象为了祭拜皇陵,李漼花费了多少钱财。

上梁不正,下梁必歪。在李漼的带领下,大唐官场弥漫着穷奢极欲、醉生梦死的风气。晚唐著名诗人韦庄的诗中就有“咸通时代物情奢”的说法,韦庄咏的“瑶池宴罢归来醉,笑说君王在月宫”,写的就是懿宗时代的世风。

李漼性格开朗,为人豪爽,如果是个王爷,肯定能交到不少朋友。然而,他是个帝王,如此作为不能给他带来任何好评,只能是后世的指责和谩骂。

再说说朝政吏治。

李漼上位后,罢免了令狐绹,改任白敏中为相。起初,李漼还挺自觉,办起事来有几分帝王的姿态。后来,白敏中病重卧床,无法处理政务,于是连上了三道奏折,希望能辞去宰相之职。然而,李漼拒绝了。因为白敏中卧病,李漼每次和宰相商议政事的时候,都以白敏中不在为由,拒绝深入讨论。

谏官王谱曾经上奏,希望李漼将心思放在朝政上。比如,每次和宰相商议国事的时间超过三刻(四十五分钟,李漼也是注意力不集中的人)。然而,李漼觉得自己受到挑衅,将王谱贬为一介县令。

王谱是谏官,劝谏皇帝是他的本职工作,更何况他没有说错。因此,给事中使用封驳权,驳回了李漼的任命诏书。李漼将此事交给宰相处理,宰相们为了迎合李漼,竟然出人意料地同意了李漼的任命。

如果一个宰相不贤明,可能是皇帝看走了眼;如果一群宰相不作为,那就是皇帝的昏庸,时代的悲哀。李漼统治期间,总共任命了二十一位宰相。讲道理,宦官集团正在低调做人,李漼不爱处理政务,如果宰相有自己的想法,想施展抱负,空间真的很大。然而,他们绝大多数都是昏庸无能、溜须拍马、爱财如命、明哲保身之辈。说白了,他们不想青史留名,只想混吃等死。

宰相杜悰,人送外号“秃角犀”。想想看,角是犀牛身上最宝贵的东西,如果犀牛没了角,还算什么犀牛?这纯属民间对他的鄙视。

宰相路岩,贪污腐败,成为官场巨富,身边亲信也跟着捞钱无数。至德县令陈蟠叟曾经上奏:“如果抄掉边咸的家,可以赡养国家军队两年。”李漼问道,边咸是哪路神仙,陈蟠叟:“宰相路岩的亲信。”谁料想,李漼觉得他在危言耸听,于是将他流放到爱州(今越南清化省境内)。

因为宰相贪污腐败,民间将曹确、杨收、徐商、路岩等宰相的姓名编了一首歌谣:确确无论事,钱财总被收。商人都不管,货赂几时休?

由此可见,大唐的官场究竟腐败到了何种程度。

君明臣贤,可以造就贞观年间的太平盛世;君明臣不贤,可以造就唐宣宗时期的清明政治;君不明臣贤,也可以像明朝那样,即便皇帝数十年不上朝,国家也可以相安无事;最悲剧的就是君不明,臣不贤,就像晚唐的最后四十年,内政腐败,外族入侵,国家内战,整个国家暗淡无光。

说到赏罚,李漼已经做到了随心所欲,无所顾忌的境界。

当时,李漼最疼爱的同昌公主去世,李漼万分悲痛,有个叫李可及的乐师将同昌公主的经历谱写成了《叹百年》舞曲,使李漼的思念之情得到一丝安慰。李漼为了报答他,竟然将他封为威卫大将军。

历朝历代,统治者最注重尊卑等级,就算开明的唐朝也一直严守底线。在那个年代,乐工属于末流阶级,皇帝可以赏赐钱财,但绝对不能授予官职。李漼为了一时性情,肆意破坏制度,这究竟是性情中人,还是愣头青?

事实上,荒谬的剧情还在继续。

唐朝延续隋朝的科举制度,每年春天由礼部组织科举考试,选拔人才。到了李漼这里,他强行规定,自己的亲信不用参加吏部考试,直接以“特敕赐及第”的方式获得功名。于是乎,李漼的敕书代替了礼部的金榜。在民间,盛传“禁门就是龙门,圣主永为座主”的说法,可谓对李漼最大的讽刺。

李漼干了无数的荒唐事,却很在乎自己的名声。

咸通三年(862),李漼刚刚做了三年皇帝,群臣为了迎合他,给他加了“睿文明圣孝德皇帝”的尊号。咸通十二年(871),群臣没有任何表示,李漼却给自己加了“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广孝皇帝”的尊号。

有唐一朝,李渊、李世民是最有资格加尊号的,可他们却没有这样做。此后的皇帝如果加尊号,一般都是四字或者六字,少数人是八字或者十字,只有李隆基给自己加了“开元天地大宝圣文神武孝德证道皇帝”的十四字尊号。安史之乱,唐肃宗李亨力挽狂澜,重塑大唐正统,因为这份功劳,群臣给他加了十字尊号,可他拒绝不受,只称自己为皇帝。

再看看李漼,别说赶不上李隆基的雄才伟略,恐怕连唐武宗也追赶不上,可他却如此在乎这些虚名。说白了,内心越是自卑的人,越在乎这些,李漼只是想利用这些虚号掩盖自己荒唐的行径,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