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蔡京的存在,南诏重新审视了西南的格局,世隆觉得可以一战。随后,世隆调集五万精兵发动袭击,蔡袭再次向朝廷告急。李漼无奈,又在山南东道、荆南、湖南等地调集了六千人马,可军队还没到位,交趾便陷入重围之中。
咸通四年(863)正月初十,李漼在长安举行祭祀典礼,大赦天下。
就在同一天,南诏对交趾发动最后的攻击,蔡袭的护卫全部壮烈牺牲。蔡袭本来准备坐船逃走,但是宦官监军先他一步,将所有船只全部开走,蔡袭纵然拿着船票,也无可奈何。最终,蔡袭选择投海自尽,以一种义无反顾的方式报效大唐王朝。
此战过后,南诏屠杀和俘虏了十五万大唐子民。世隆派遣大将杨思缙驻守在交趾,附近的部落相继投诚。安南失陷,宣示着大唐的下坡路越走越“扎实”,昔日的帝国辉煌一去不返,皇权的威严再也不能远播六合八荒。短时间内,李漼已经没有能力收复安南,他命各路军队返回岭南西道,开始了全面防守。
然而,南诏的侵略并没有因为唐朝的龟缩而停止。
咸通四年(863)三月,南诏大军进逼邕州。这是他们的套路,进攻城池,抢劫财富,却不派兵驻守。除非碰到交趾这样的,他们才勉强占领。
看到南诏大军来袭,第二任岭南西道节度使郑愚万分惶恐,他立即给朝廷上表,说自己是个文臣,不懂韬略,更无胆识,为了不耽误朝廷的平叛大计,希望朝廷派遣得力干将前来邕州主持大局。李漼无奈,于是命义武军节度使康承训进京,担任第三任岭南西道节度使。为了给他壮胆,李漼特地调派荆州、襄州、洪州、鄂州四道的一万军队与他同行。
咸通四年(863)六月,朝廷撤销安南都护府,在海门镇设置行交州,任命右监门将军宋戎为行交州刺史。咸通四年(863)七月,在行交州设置新的安南都护府,以宋戎为安南经略使,征调崤山以东的一万大军驻守在行交州。
咸通五年(864)三月,康承训达到邕州,他承担着李漼的殷切期望。
随后,李漼又给康承训征调了一万军队。然而,援军还没有到达,南诏便发动了进攻,官军节节败退。更悲剧的是,康承训不知从哪里找了几个蛮夷向导,将官军坑得找不着东南西北,几场战役下来,官军几乎全军覆没。
为了支援康承训,李漼可谓绞尽脑汁。比如,听说前线缺粮,朝廷便从江南征调,然后从福建水路出发,绕行千里。由于缺乏船只,竟厚颜无耻地抢劫沿海的商船,可谓倾家**产般支援前线。想到这里,康承训禁不住打起了冷战,如果朝廷追究责任,他有多少个脑袋够砍?
康承训已经放弃,副将李行素指挥将士在城外修筑防御工事。此时,南诏大军已经将邕州围得水泄不通,做着攻城的最后准备。眼看着攻城大战一触即发,康承训只能仰天长叹,后悔自己怎么没有抱病在家。
碰到这种货色的主将,下属无计可施,痛苦无奈。
据史料记载,一位低阶校尉实在看不下去,于是立下军令状,康承训这才让他带着三百将士前去偷袭敌营。邕州城外,夜沉如水,南诏军队没有发现这支奇兵,这名校尉利用夜色掩护,在南诏军营放起大火,趁乱斩杀了五百余人。
准确地说,这是南诏出兵以来,损失较为严重的一次。南诏主将为了稳妥起见,下令撤军。康承训看到敌军撤退,终于鼓起勇气追杀,斩敌三百人。
原本只是一场小胜,康承训却厚颜无耻地上奏朝廷,声称自己打了胜仗,要求朝廷封赏立功的将士。长安的君臣不明所以,只能相信康承训,在祥和的气氛中,康承训晋升为检校右仆射,嫡系亲信纷纷晋升。
至于那名校尉,啥也没得到。
前线吃紧,正是将士用命的时候,康承训却滥用职权,赏罚不公。当时,岭南东道节度使韦宙上奏朝廷,告了康承训一状。康承训心里清楚,南诏再次攻城是迟早的事,他根本没有能力防御,于是主动递交了辞职。
咸通五年(864)七月,容管经略使张茵调任岭南西道节度使。在张茵任期内,南诏一直没有主动进攻。当然,并不是因为张茵有神圣的御敌光环,而是邕州早就空虚,对南诏来说,邕州纯属鸡肋一般的城池。
张茵的防御非常稳健,任凭狂风骤雨,冰雪摧残,他都选择龟缩在城池,毫无作为。问题是,朝廷给他的任务不完全是防守,而是寻找机会,重新获得战场的主动权。很显然,张茵的表现无法让李漼满意。
几个月后,骁卫将军高骈出任安南都护,接管了张茵的指挥权。
高骈,出身渤海高氏。爷爷高崇文因为平定西川,被封为南平郡王,父亲高承明担任神策军虞候。宣宗时期,西北的党项人叛乱,高骈率领禁卫军驻守长武城,成功平定叛乱,后来吐蕃入侵,高骈调任秦州刺史,成功收编了两万吐蕃军民。说白了,高骈的业务能力还算不错。
因为出身不错,又有战功,高骈自带光环,眼光高于常人。到达海门镇后,高骈因为性格原因,受到了监军宦官李维周的冷眼相待。不过,高骈自动忽略了李维周的存在,这也为接下来的战事埋下了祸根。
上任之前,高骈就想好了平叛思路:坐等战机。
然而,高骈越是坐得住,李维周越是心慌,他不明白高骈的真实用意。几个月后,李维周正式提出抗议,声称高骈如果不出兵,就是下一个张茵。言外之意,高骈拥兵自重,李维周准备找李漼告状了。
几个月的时间,高骈无所作为,确实说不过去。这一次,高骈答应出兵,但他有个条件:他率领五千精兵前往交趾,李维周必须带兵支援。
李维周:“你去吧,我答应你。”
临行前高骈即兴赋诗一首,来表达了自己此次出征必胜的信念。
万里驱兵过海门,此生今日报君恩。
回期直待烽烟静,不遣征衣有泪痕。
很难想象,睿智的高骈为何会相信李维周,历史证明,高骈前脚刚走,李维周便接管了岭南西道的军政大权,说好的派兵支援,李维周完全不认账。
咸通六年(865)九月,高骈到达南定(今越南顺城陇城乡)。
斥候:“大帅,前面有五万敌军。”
高骈:“他们在干什么?”
斥候:“他们分散在稻田,正在光着膀子收割粮食呢。”
五万大军,没有武器,踩在泥地干活,和农民伯伯有区别吗?
高骈一声令下,五千官军犹如脱缰的野马,狠狠地将蛮军**了一番。高骈不仅打了胜仗,还抢了不少粮食,军势大振。更诡异的是,接下来的战事出奇顺利。
就在此时,高骈干了件愚蠢而且要命的事:他将捷报送回海门,请李维周转呈给朝廷。然而,李维周截留了所有捷报。咸通七年(866)六月,高骈和宦官韦仲宰率领的七千官军在峰州会师,实力大增,按照惯例,高骈又给李维周发了捷报。
高骈不是为了请功,而是让朝廷安心。很遗憾,由于李维周的存在,李漼根本不知道高骈在干什么。过去的几个月,李漼没有收到任何捷报,甚至连高骈的思想工作报告也没看到,因此派了一位宦官前往海门调查。就在此时,李维周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高将军驻守在峰州,和南诏大军正在斡旋,不敢进兵。
李漼瞬间暴走,他立即下诏,让右武卫将军王晏权出镇安南,勒令高骈立即回朝。然而此时,高骈已经到达交趾,将城池围了起来。据史料记载,高骈也开始起疑了,他上了许多奏折,朝廷却没有嘉奖他,难道正常吗?
高骈和宦官韦仲宰商议了一下,决定分别派人前往长安,向李漼汇报。使者走到半路的时候,看到海上漂来几艘大帆船,上面挂着唐军帅旗,远远望去,威武气派。使者询问船夫,才知道这是新任安南经略使和监军的大船。使者恍然大悟,立即马不停蹄地赶回长安,将高骈和韦仲宰的亲笔奏折递了上去。
也许高骈的话不可信,但宦官韦仲宰的奏折,李漼绝对不会怀疑。听说高骈已经包围了交趾,不日就可凯旋,李漼的怀疑、不悦顿时烟消云散。他立即下旨,加封高骈为检校工部尚书,仍然担任岭南西道节度使,安南经略使。
在唐军的包围下,南诏军队基本放弃了交趾城。高骈从海门镇回来后,立即组织官军发动进攻,顺利夺回了交趾城的控制权,同时诛杀了一批南诏将军,以及依附他们的部落酋长,随后将捷报送到长安。
咸通七年(866)十一月十一日,李漼下诏,勒令安南、邕州的军队暂缓进攻,如果南诏能够知错就改,重修与大唐的关系,过去的事情既往不咎。同时,大唐在交趾设立静海军,由高骈担任第一任静海军节度使,处理善后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