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夺回交趾城,意味着南诏认输了吗?

很遗憾,没有。南诏的宗旨是抢劫,对土地的兴趣不大,而且没有长期占领交趾城的打算,有两个事情可以证明:第一,高骈进攻交趾前,南诏为了保存实力,已经撤军大半。第二,南诏打了败仗,大唐握手言和,南诏却冷眼相待。

交趾的战争结束,南诏入侵西川的战争才刚刚开始。

西川下辖成都,以及嶲、彭、汉、眉、嘉、邛、简、资、茂、黎、雅等州,境内有蒙蛮、夷蛮、讹蛮、狼蛮、勿邓蛮、白蛮六大姓氏。如果大唐和南诏和平共处,他们就亲近大唐;如果两国交锋,他们便充当南诏的前锋,非常可恶。

咸通六年(865),南诏占领嶲州(今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

咸通七年(866)三月,世隆派遣董成等十九名大臣前往成都。

当时,两国正在安南打仗,可西川节度使李福还是摆开阵仗,打算热烈欢迎南诏的使者。按照规矩,南诏是藩属国,使者拜见时要行跪拜大礼。然而,董成觉得自己的世隆已经自立为帝,南诏应该和大唐平起平坐。更何况,在安南战场,唐军一直处于下风,因此董成拒绝行跪拜大礼。

因为这件事,双方各执一词,从早晨一直僵持到中午。

李福算是看透了,南诏使者就是狗仗人势,有恃无恐,于是懒得搭理,直接赏了一顿鞭子,随后将他们扔到监狱。事情传到长安,李漼又气又笑,考虑到两国有和谈的可能,李漼将河东节度使刘潼调到西川,将李福调回了长安。至于南诏使者,李漼派人好言安抚,将他们送回了南诏。

很显然,李漼在释放善意,主动抛橄榄枝。

不过,世隆没有领情。毕竟,大家已经撕破了脸,南诏还想继续求财,何必再掩耳盗铃呢?西川之战,一触即发。就在此时,凤翔少尹李师望上奏朝廷,声称巂州是抵御南诏入侵的要冲之地,而成都距离巂州太远,很难支持战事,希望朝廷在巂州建立定边军,以邛州(今四川省成都邛崃市)为治所。

凤翔少尹是地方官,应该操心自己辖区的事,可他却盯上西川的军队建制,不是脑子有毛病,就是另有所图。更何况,他说成都和巂州相隔太远,可邛州和成都相隔一百里,两地和巂州是一样的距离,难道有本质区别吗?

很显然,这是李师望的套路,和政治流氓蔡京如出一辙。

李漼没有电子地图,弄不清其中的猫腻,而且没工夫调查。因此,李师望如愿以偿地晋升为巂州刺史、定边军节度使,兼任眉、蜀、邛、雅、嘉、黎等州观察使,成为西川最有权势的军阀。接下来,他只需要打几场胜仗就可以。

没过多久,世隆派遣大臣杨酋庆前往成都,专门感谢朝廷释放董成一事。谁料想,此事却引起了李师望的强烈不满。原因很简单,李师望运作这么久,就是为了杀敌建功,如今世隆和李漼眉来眼去,大有重归于好的苗头,他怎么办?

想到这里,李师望派遣刺客,将杨酋庆等人送上了西天。

历史证明,人性是贪婪和自私的,有时候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甚至可以甘冒风险,牺牲自己的前途和性命,更别说他人的利益、国家的利益。像蔡京、李师望这种流氓,只懂政治投机,根本没有大局观,就算历史给他们机会,他们也只能做个跳梁小丑,遗臭万年。

客观地说,如果李师望有名望,有能力,杀几个南诏使者不算大事。然而,李师望不仅没有名望,还引起了定边军将领的强烈鄙视。比如,李师望上任前,大家都有自己的地盘,日子过得非常滋润,李师望上任后,任人唯亲,抢了他们的饭碗。再比如,李师望贪婪残暴,搜刮定边军镇的财富。

有了新仇旧恨,定边军将领联名上书,指责李师望的无德行径,请求朝廷更换将领。随后,李漼召回李师望,任命窦滂担任定边军节度使。历史证明,李漼再次看走了眼,窦滂的凶残程度远超李师望,不到一年时间,窦滂就把定边军镇搅得乌烟瘴气,上下离心离德。咸通十年(869)十一月,世隆当机立断,派兵入侵嶲州。

定边军将领安再荣退守到大渡河北岸,与南诏大军隔岸相持。

有大渡河天险,南诏无法强攻,于是分兵前往嘉州(今四川省乐山市),准备搂草打兔子,抢点钱财和粮食。行军的路上,他们遇到一支五百人的军队。那是窦滂的哨兵小分队,职责是打探敌军动向,如今却成了敌军的助攻小分队。

南诏将士穿着官军衣服,诱骗渔船渡江,轻松拿下犍为县(今四川省乐山市犍为县)、陵州(今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荣州(今四川省自贡市荣县)。随后,南诏大军势如破竹,霸占了嘉州。当时,窦滂扼守在大渡河附近,看到嘉州失陷,急忙派遣军队支援。可就在此时,南诏使者来了,说是要和官军议和。

如果窦滂有脑子,应该明白敌军议和是假,搞小动作才是真。然而,窦滂不知哪根筋搭错了,竟然和使者开怀畅聊,忘乎所以。就在这个间隙,南诏军队强行渡河,开赴嶲州城下。直到此时,官军仍有能力与南诏一战,可窦滂已经六神无主,他嚷嚷着要自杀。当然了,不是真的自杀,而是制造一个假的自杀现场,让敌军知道他因为防御不力,最终才决定自杀殉国的那种……

那么问题来了,窦滂的存在,有价值吗?

答案是肯定的,在这个世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比如窦滂,他的价值就是把自己活成一个笑话,以便让世人可以鄙视他。面对窦滂的闹剧,定边军将领集体无视,他们商议完防御策略,直接拔脚出门,头也不曾回过。至于窦滂,将领们前脚刚走,他就偷偷溜出大营,向北边逃窜而去。

据史料记载,官军虽然组织了抵抗,可最终还是没有挡住南诏大军的进攻。尤其是逃跑的窦滂,他自知罪责难逃,又不想独自承担兵败的责任,因此逃亡过程中不断给各州、县散布谣言,说南诏大军数倍于官军,抵抗是没用的,弃城而逃,保存有生力量才是王道。许多城池就是因为这个原因才丢失。

当时,黎州(今四川省雅安市汉源县)、雅州(今四川省雅安市)相继失陷,南诏直逼定边军总部邛州。此时,邛州已经是一座空城。只要南诏愿意,他们甚至可以打到成都。不过,南诏大军的宗旨是抢劫,一路下来,盆满钵满,他们只恨爹娘没有给自己生出三头六臂。有钱还要有命花,他们正在犹豫,还要不要继续北上。

南诏主帅杜元忠想了想,都已经到了成都,要不进去看看?

那么问题来了,成都的防御等级究竟有多高?

史书记载如下:

第一,军队缺少训练,将士战斗力严重退化。

第二,中高级将领严重不足,只能临时选拔招募。

第三,军队有编制,可将领吃空饷,人员缺乏,只能临时招募。

第四,守城的石炮、檑木和武器,需要临时准备。

彼时,西川节度使卢耽决定,开出优厚的条件招募新兵,同时派使者前往长安,希望朝廷能派使者组织和谈。言外之意,他没有守住成都的勇气。

咸通十一年(870)正月,南诏大军兵临成都。杜元忠派人挑衅,扬言要打进城中,希望卢耽将蜀王厅装饰一番,让他也感受一下。嚣张的态度令人发指。

事实上,杜元忠是有资本嚣张的。来成都之前,成都将领李自孝暗中投诚,约定焚毁粮仓,里应外合,将成都拱手送给南诏。多亏老百姓举报,李自孝的阴谋才败露。然而,成都的局势依旧不容乐观。先前,朝廷调派军队前来支援,西川的军队也在向成都靠拢,但是因为窦滂危言耸听,各路大军在路上行军懈怠,即便来了,他们也不敢进入成都。

咸通十一年(870)二月初一,南诏大军开始攻城,云梯、鹅车纷纷登场,来势汹汹。官军将士用钩环将云梯、鹅车拉近后,泼油点火焚烧。同时,卢耽派前锋营出城袭击南诏军营,杀敌两千人,南诏大军暂时撤退十里。此后的十余天,南诏卷土重来,卢耽屡次挫败南诏军队的攻城行动,敌军士气**。

就在此时,李漼的诏书来了:窦滂调任康州(今广东省德庆县)司户,任命颜庆复为剑南东川节度使,全权指挥援蜀诸军。咸通十一年(870)二月十二日,成都北面四十五里处的新都,颜庆复率军与南诏军队疯狂厮杀,最终斩杀两千敌军,蜀中百姓也纷纷拿起锄头前来支援,呼喊声震动山野。咸通十一年(870)二月十三日,屯驻在绵州(今四川省绵阳市)、汉州(今四川省德阳市广汉市)的右武卫将军宋威赶赴战场,杀敌五千。

成都久攻不下,世隆心急如焚。如今,唐军已经站稳脚跟,各路援军集结在成都附近,世隆已经没有胜算。于是,他派人前往成都,打算求和。然而,官军拒绝了。咸通十一年(870)二月十八日,世隆解除了对成都的包围,连夜退兵南下。南诏退军,本是官军追击的大好时机,可官军将领又把事情搞砸了。

论功劳,大家都有,可右武卫的宋威最先到达成都,已经立下了首功。如果要追击南诏败军,宋威又占据了先机。颜庆复表示,自己才是援军主帅,不允许宋威抢他的风头,于是他传下军令:严禁宋威追击敌军。

颜庆复可能不知道,南诏大军赶到新津(今四川省新津县)的时候,正好遇到河水暴涨,南诏大军造桥不成,在河边逗留了整整三日。如果官军前来追击,就算不能取得全胜,也可以让南诏元气大伤。然而,历史就是这么诡异和无情。因为颜庆复的自私心理,大唐错过了最佳的翻盘机会。

自私归自私,颜庆复的表现还是可圈可点的。南诏退军后,他在成都城外重新修了一段城墙,挖了深达三丈的护城壕沟,修了一批驻军营房,安排各路大军轮流值班。由于布防得当,世隆就算贼心不死,也不敢再觊觎成都。

回首再看,南诏和大唐反目成仇,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大唐减少南诏留学生待遇,削减南诏使者的福利是事实。可世隆说老爹去世,大唐不派使者吊唁的话,纯属找事的借口(李漼君臣不知道劝丰祐去世,如何派人吊唁)。

世隆挑衅李漼,肯定有他的考虑。

第一,他觉得自尊受到伤害,需要挽回一下尊严。

第二,大唐削减经济支持,南诏需要从别的地方找补回来。事实证明,两国交战,南诏在乎的不是大唐的城池,而是钱财。他们几乎是一路打,一路抢。

第三,大唐在走下坡路,南诏有挑衅的资本。

这段历史告诉我们,大唐已经衰败到何种程度:朝廷调集援兵,规模很少超过两万人。为了支援战场,两千人的军队可以跑上千里路程。平定浙东的裘甫起义,数百人居然也能称为军队。只要是打仗,各地军队有编制,却永远缺人缺将,需要临时招募……这样的事情,在府兵盛行的年代,可谓闻所未闻。

古往今来,一个帝国走向末日时,总会出现各种衰败之相。比如皇帝昏庸,宰相无能,朝中人才凋零;比如各种妖孽级的人物频繁出现;比如贪污腐败盛行,军队各自为政,不听朝廷号令;比如国内时常爆发战争,尤其是农民起义;比如各路小弟都敢跳出来挑衅大哥的权威等。

看得出来,大唐的统治者在竭力维护皇权的尊严,争取让帝国获得更多苟延残喘的时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