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年间,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重振佛教。当年,唐武宗毁灭佛教有他的考虑。那么李忱扶持佛教,是否也有特别的想法呢?
不可否认,李忱有过一段逃亡的生活,得到了不少佛教高僧的帮助,出于对佛教的感激和回报,李忱有理由支持佛教的发展。然而,李忱是皇帝,感激、信仰从来不是他做决定的核心因素。更何况,李忱虽然和佛教有渊源,却始终若即若离。尤其是到了晚年,李忱开始在宫中豢养道士,让他们炼制丹药,走上了寻仙问道的道路,最后竟死于道家仙丹。崇佛,可能不是主要原因。
在历史上,李忱被称为“小太宗”,“恭敬节俭,惠爱民物”。说白了,李忱的生活简朴,不乱花钱,也很体恤百姓。唐武宗灭佛的原因之一,就是佛教侵占了大量土地、劳力,给政府和百姓带来了沉重的经济压力。这一点,李忱自然是知道的,那他为何会一反常态,疯狂地支持佛教呢?
还是看看李忱究竟做了哪些事,从中寻找蛛丝马迹吧。
会昌六年(846)五月,登基第二个月,李忱突然下诏,除了长安左、右街功德使下辖的四座官方寺庙外,两街各增设八座寺庙。
左街八所,其中兴唐寺、保寿寺保留旧名。
其余四所:宝应寺改为资圣寺;青龙寺改为护国寺;菩提寺改为保唐寺;清禅寺改为安国寺。尼寺二所,法云寺改为唐安寺,崇敬寺改为唐昌寺。
右街八所,千福寺、兴元寺保留旧名。
其余僧寺五所,化度寺改为崇福寺;永泰寺改为万寿寺;温国寺改为崇圣寺;经行寺改为龙兴寺;奉恩寺改为兴福寺。尼寺一所,万善寺改为延唐寺。
在唐朝,大规模改换寺庙名字,是有政治意图的。想当年,唐中宗李显登基后,就曾大规模改换寺名,以此彰显自己中兴大唐的功劳,同时也和武则天时代划清界限。李忱曾经受过唐武宗的迫害,以至于颠沛流离,说他没有怨恨,很难让人信服。通过扶持佛教,改换寺名,确实能够挽回尊严。
大中元年(847)三月,李忱再一次下诏:应会昌五年所废寺,有僧能营葺者,听自居之,有司毋得禁止。意思就是,唐武宗废弃的寺庙,如果僧人能够自食其力,将它们全部修缮,政府不允许禁止。说白了,唐武宗不允许你干的,朕允许。
会昌灭佛后,朝廷搜刮了无数的铜像、铜钟、铜磬、铜炉,由于找不到足够的工匠铸钱,淮南节度使李绅提了个建议:以州名铸钱。京师铸造的称为京钱,大小径寸如开元通宝,州县自己也可以铸钱。
李忱上位后,“尽黜会昌之政,新钱以字可辨,复铸为像”。意思就是,会昌年间拿铜像铸造的钱不适合流通,将它们重新融化,铸成佛像。
这种新政,很像是对前朝的佛教政策全盘否定。
在李忱的支持下,佛教犹如雨后春笋一般崛起,大有超越前朝的意思。大中五年(851),群臣终于按捺不住,开始给李忱上奏。
大中五年(851)四月,进士孙樵进言:“陛下,老百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辛辛苦苦才能勉强挣扎在温饱线,而那些不劳而获的僧尼整日端坐房中,穿着华丽衣服,吃着精美食物,却要靠十户百姓赡养。当年,武宗皇帝就是看不惯僧侣吸食民脂民膏,这才下令焚毁寺庙,您登基以来却反其道而行之,使废除的积弊重新振兴……您想修缮长安城的东门,言官们随便说了几句,您就下令停止,难道天下如火如荼地修缮佛教寺院,会比这个还难禁止吗?”
说白了,李忱就是想让佛教死灰复燃,以至于不惜代价。
大中五年(851)七月,中书省和门下省联名上奏:“陛下,您崇奉佛教,地方官员纷纷为之奔走,长此下去,恐怕财力无法承受啊。在推行佛教的时候,地方政府经常骚扰百姓,希望陛下让掌管佛事的有关官吏管管。至于出家的僧侣,有关部门应该挑选有道行、通佛性的人,如果让不法之徒进入佛门,违背了陛下的初衷。至于乡村间的小佛舍,还请陛下收复河、湟,罢兵之后再修吧。”
大中六年(852)十二月,中书省和门下省再次上奏:“各州在陛下的许可范围内,可以修缮寺庙。然而,应该严禁他们私自剃度僧侣、尼姑。如果官府有僧侣、尼姑的剃度名额,可以选择合格的人补上。远游的僧侣,必须有本州颁发的公文,以便他们到达目的地时,当地官府可以查验身份。”
朝臣的建议,李忱全盘接受。毕竟,佛教发展得怎么样,他不关心,只要能做到对前朝的否定,就已经足够。真因为这种不管不顾的态度,佛教才有机会野蛮发展,一直到唐朝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