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昌五年(845)正月初一,在李德裕的带领下,群臣入宫给李瀍祝贺,期盼新的一年大唐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皇帝万寿无疆,帝业永祚。不仅如此,群臣还给李瀍加了个高端的尊号: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

据史料记载,礼部拟定的第一版尊号没有“道”字,李瀍崇信道教,所以强行加了个“道”。虽然是个小细节,可李瀍却想告诉大家,道教对他很重要。随后,李瀍耗费巨资,在长安修建了规模庞大的望仙台和望仙楼。朝臣都是有阅历的,他们预感到,李瀍不会无的放矢,大唐可能会有大事发生。

会昌五年(845)六月,一次寻常朝会,李瀍问了礼部官员一个问题。

李瀍:“全国有多少寺庙和僧人?”

礼部官员:“陛下,全国佛教寺院四千六百座,招提、兰若(民间私造的修行场所及四方游僧落脚之所)四万多所,僧尼二十六万零五百人。”

群臣看着李瀍,希望得到进一步的指示,李瀍却岔开了话题。

会昌五年(845)七月,李瀍突然下诏:拆毁全国的佛教寺庙。每个州留存一座寺庙,但是要分出等级,上等寺庙可留僧侣二十人,中等寺庙可留僧侣十人,下等寺庙可留僧侣五人。长安、洛阳各保留两座佛寺,每个寺院留下僧侣三十人。所有僧人、尼姑、大秦穆护(摩尼教)、袄教僧人一并还俗。朝廷收回属于佛寺的数千万顷良田,收回十五万寺院奴婢。拆毁寺庙建筑,把木料拿来修缮官府府衙和驿站的建筑。佛教铜像、钟磬等器物全部融化,拿来造钱。

这次事件,史称“唐武宗灭佛”,佛教史称之为“会昌法难”。

在唐朝,佛教是许多百姓的精神信仰。按照正常逻辑,如果朝廷想灭佛,肯定会遭到无数人的抵制,说不定还会爆发暴力冲突。然而,李瀍下诏后,大臣们举双手赞成,老百姓无动于衷,坐看灭佛运动在全国风卷残云般铺开。

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灭佛运动能给官僚、百姓带来好处。

那么问题来了,唐武宗李瀍灭佛的根本动机是什么?

答案很简单:李瀍看上了佛教寺庙的土地、人口、钱财。

拿土地来说,佛教寺院已经成为唐朝最可怕的地主。朝廷赏赐的土地,寺庙兼并百姓的土地,权贵(佛教寺庙的老板)霸占的土地,最终多达数千万公顷。在那个年代,土地就是摇钱树,李瀍一道圣旨就可据为己有,怎能不眼红?

至于人口,唐玄宗时期全国户籍接近一千万户,会昌六年(846),官方统计全国户籍只有四百五十万户。因为战争、饥饿等原因,全国消耗了上千万的人口。当然了,和全国总人口数比起来,二十六万僧尼不算什么,可他们都是最直接的纳税者,只要李瀍解放他们的生产力,二十六万人就会成为李瀍的印钞机。

不仅如此,佛教寺院有自己的土地,土地的耕种者就是附近的老百姓,寺院的地盘越大,依附的老百姓就越多。很遗憾,这批百姓都是寺庙的打工仔,和朝廷的关系不大。李瀍一道圣旨,就可以让百姓为自己打工,何乐而不为。

至于钱财,佛教寺庙有了土地、人口,可谓源源不断。除此之外,寺院的铜铸佛像可以回收铸造铜钱,寺院的金银器可以直接回收。

李瀍一道圣旨,佛教的财富瞬间换了主人。客观地说,不能怪李瀍不讲究,只是人口、土地、银钱是帝国最重要的资源,也是李瀍实现大唐中兴的希望。

历史就是这么有趣:唐武宗李瀍有自己的雄心壮志,但是没钱。佛教势力在唐武宗时期达到鼎盛,堪称时代暴发户。和地主阶层相比,佛教势力是软柿子,欺负他们毫无压力。李瀍又是道教的粉丝,旁边还有道教势力煽风点火。

李瀍拿佛教势力开刀,仿佛有理有据。

中国历史上,总共有四次灭佛事件。

太平真君五年(444),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下诏灭佛。

北周建德三年(574),北周武帝宇文邕下诏灭佛。

会昌六年(846),唐武宗李瀍下诏灭佛。

后周显德元年(954),后周世宗柴荣下诏灭佛。

如果总结历史的规律,那就是灭佛运动都发生在佛教最鼎盛的时期,而且都是因为佛教势力急剧膨胀,成了统治集团的眼中钉,再加上皇帝亲近道教,因此才发起灭佛运动。更有趣的是,他们的宗旨是打压佛教,而不是消灭佛教,往往老爹灭佛,儿孙辈会让佛教屹立不倒,继续发扬光大。

背后的政治逻辑,确实值得我们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