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镇之祸延续了数十年时间,李纯运筹帷幄,将各路群雄收拾得服服帖帖,这样的功绩,确实值得吹嘘自傲。事实就是,李纯确实膨胀了,无敌后的寂寞,让他的性情发生了变化。比如他觉得天下太平,可以过上好日子,因此开始疯狂地迷恋钱财;比如他觉得打败了藩镇节度使,都是自己指挥有方,因此变得狂妄自大,目中无人。昔日英明谦虚的帝王,竟也走进了人性之恶的怪圈。

唐朝帝王都有自己的小金库,这笔钱和国库收入是分开的,小金库既可以满足皇帝自己的生活开销、业余爱好的花销,还可以拿来赏赐功臣,建立皇帝的威严,本来是一件好事。可德宗时期,李适的小金库闹起了赤字,李适竟然鼓励大臣敛聚钱财,搜刮奇珍异宝,以供自己挥霍。

这笔钱的收入名叫“羡馀”,严格说来是合情合理的,可地方官员为了给皇帝筹钱,通常会建立巨大的贪腐利益链。打比方来说,为了给皇帝筹集一万缗钱财,地方官员可能搜刮五万缗,甚至十万缗的钱财,这对老百姓来说是巨大的负担。唐顺宗李诵、唐宪宗李纯登基后,明令禁止,不允许大臣再搞进贡。

现实就是,环境会变,人也会变。

李纯是皇帝,他需要钱财满足额外的开支。起初,他比较矜持,没有提出要大臣进贡,可到了后来,李纯的话里总是带着“我缺钱”的暗示。皇帝的暗示,朝臣们心知肚明。彼时,户部侍郎名叫皇甫镈(bó),名副其实的财政一哥;盐铁转运使名叫程异,名副其实的捞钱一哥。他们商议之下,决定重新启动小金库工程。

史书没有记载他们送钱的细节,可以肯定的是,李纯秉持着“不主动、不拒绝、不表态”的姿态,默默地享受着小金库的福利。

元和十三年(818)九月,皇甫镈、程异突然多了个头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也就是说,他们以财政大臣的身份,直接晋升为宰相。

消息一出,朝野哗然。毕竟,他们的资历太浅,而且都只是财政口的专家,想统领群臣,处理军国大事,凭什么?以宰相裴度、崔群为首的大臣纷纷上奏,请求皇帝谨慎用人,裴度甚至以辞职作为砝码,威胁李纯收回成命。

自古以来,君臣之间就有规定好的规则,那就是互相尊重,大家相处舒服。可是臣子以辞官作为威胁,皇帝是什么感想?如果不答应,显得皇帝固执,听不进去忠言;如果答应,显得皇帝无能,被臣子拿捏。裴度想劝谏,却选择了最愚蠢的方式,这也让李纯对他产生了强烈的不满。

说白了,李纯不是庸碌无能的君主,皇甫镈、程异是什么德行,李纯心知肚明,就因为他们会捞钱,李纯就要提拔他们做宰相?这件事情的背后,其实是皇帝和宰相的权力斗争。说得直白点,李纯想拿回裴度手中的权力。

宪宗一朝,裴度确实做出了突出贡献。比如巡视魏博军镇,说服田氏来降;督战淮西,协助灭掉吴元济;设计诛杀李师道,收回平卢军镇。毫不夸张地说,裴度的智谋、功劳、格局都要超过李纯,说他功高震主一点也不为过。

悲剧的是,裴度似乎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天下太平之后,裴度继续秉持耿直的性格,能怼就怼,能教育就教育,能独断就独断,这让李纯非常反感。站在裴度的角度,他是大唐的守护者,做这些是应该的。可站在李纯的角度,裴度是在把持朝政,架空皇权。

在这场皇权和相权的斗争风波中,两个当事人是什么态度?

盐铁转运使程异表示,他是个廉洁谨慎、谦逊自抑的人,因为给皇帝送点零花钱,最终引起君臣矛盾,这是他没想到的剧情走向。他不想卷到政治斗争中,做了宰相后,程异选择低调行事,不与裴度争锋。

皇甫镈就不一样了,他不仅贪财,而且对权力有着狂热的追逐。为了保住李纯的宠信,皇甫镈提了个建议,削减大臣的工资,给朝廷省钱。殊不知,这样愚蠢的想法既让李纯觉得尴尬无比,更让朝臣对他恨之入骨。

元和十三年(818)九月,五坊使杨朝汶又闹出了风波。

杨朝汶为了捞钱,经常找百姓的晦气。比如捉拿和囚禁百姓,给他们编造令人眼花缭乱的罪名,然后找他们索取钱财。不仅如此,杨朝汶还鼓励他们互相诬告牵连,往往几个人的案子,能被他牵连出一千多人。

因为此事,裴度进言道:“陛下,此事一定要严肃处理。”

李纯的脸色立马就冷了下来:“裴爱卿,用兵的事情,朕和你们一起商议处理。这点芝麻小事,不劳你费心,朕自会处理。”

裴度本能地辩驳道:“用兵的事情才是小事,让人担忧的不过是崤山以东而已。而五坊使强暴蛮横,恐怕会扰乱京城。”

裴度公然顶撞,而且有理有据,李纯拿他毫无办法。下朝之后,李纯将一腔怒火全部撒到杨朝汶的头上,说他不会办事,让李纯的尊严掉了一地。最后,李纯赐死杨朝汶,将被关押的百姓无罪放出,这才平息了此事。

不得不说,裴度确实有才华,有能耐。可是到了最后,他变得不善于和皇帝沟通,变得比皇帝还要强势。殊不知,胳膊永远拧不过大腿啊。

没过多久,内廷将储存多年的丝帛交给有关部门,让他们卖个好价钱,皇甫镈为了讨好宦官,高价收购,随后将布帛运到边境,作为军队的物资。谁料想,这些布帛触手即坏,完全不能使用,因此在军中闹出了不小的轰动。

裴度抓住机会,狠狠地参了皇甫镈一本。

李纯表示,希望皇甫镈能够给个合理的解释。

皇甫镈伸出自己的脚,大言不惭道:“这双靴子同样出自内库,臣用两千钱买下了它们。可这双靴子坚固结实,可以穿很长时间,裴度说的话并不可信。”

李纯笑着说道:“说的有道理,裴爱卿是不是有点偏听则暗?”

裴度:“……”

就事论事,李纯明显是在偏袒皇甫镈。拿什么证明皇甫镈的鞋子出自内库?凭什么说鞋子是好的,布帛就一定是好的?这完全是毫无逻辑的话。很显然,李纯就是想利用这些事情打压裴度,和当年打压李绛的套路如出一辙。

这个套路的背后,其实是李纯认为裴度在搞朋党。

所谓的朋党,指的是官员因为经济利益、政治主见、派系渊源等原因,自愿结合在一起的官员集团。至少在李纯的眼里,朋党是一直存在的,所以他这个皇帝才做得如此难受。而且,李纯处理朋党的方式非常有趣,先找你谈话,暗示你在搞朋党,然后再悄无声息地将你罢免。

元和八年(813)十二月,宰相李绛执政时期,李纯就和他讨论过朋党的话题。

李纯:“有人告诉朕,外面朋党很盛,这是为什么呢?”

李绛:“自古以来,君主就特别讨厌人臣结成朋党。所以,小人诬陷君子,经常说他属于朋党集团。东汉末年,凡是天下的君子,宦官都称他们为党人,对他们永不任用,东汉因此灭亡。一般说来,君子肯定和君子合得来,难道非要让君子和小人交往,才能说君子不属于朋党吗?希望陛下三思此事。”

李纯不置可否,一个月之后,李绛被免职。

元和十一年(816)八月,宰相韦贯之因为同样的罪名,被罢为吏部侍郎。

元和十三年(818)十二月,李纯故技重施,和裴度也谈起了朋党的话题。

李纯:“爱卿啊,身为人臣,就该为君分忧,努力向善,怎么能搞朋党集团呢。你知道,朕是非常厌恶朋党的。”

裴度:“陛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不管是君子,还是小人,如果志趣相同,就一定会互相交往。不过,君子成为一类人,那叫同德;小人成为一类人,那才叫朋党。表面上很相似,本质却相差甚远。这就看君主辨别他们做的事情是邪恶的,还是正直的了。”

元和十四年(819)三月,裴度被降为河东节度使。

那么问题来了,究竟是李纯自己多疑,还是朝廷确实出现了朋党集团,这是非常值得玩味的话题。因为李纯去世后,紧接着便出现了大唐历史上最著名的“牛李党争”。只能说,每一个历史事件背后,其实都隐藏着庞大的信息,每一个历史人物的决定,都是基于当时的实际情况而做出,也必有他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