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十一年(816)年底,李纯决定派宦官梁守谦前去前线巡视,同时带去了给李光颜等人的封爵诏书,以及五百份空着姓名的官职委任书,大量的金银财宝。李纯的态度很明确,打赢了战争,要什么有什么,打输了战争,后果自负。
梁守谦还有一个责任,就是在前线监军,同时调查前线将领屡次兵败的真实内幕。梁守谦运气很不错,刚上任就把前线总指挥袁滋抓了个正行。
袁滋到了唐州之后,下达的第一个军令就是撤掉淮西边境的岗哨,不允许官军前去骚扰淮西。当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前来挑衅的时候,袁滋便装作孙子,躲在营中不出来,最后求爷爷告奶奶,这才把吴元济哄走。
梁守谦震惊了,这都是什么混账指挥官?将领没有打仗的心思,大家各怀鬼胎,难怪朝廷花费无数的财力和兵力,依旧拿不下淮西。梁守谦报告:“陛下,前线的水很浑啊,袁滋就是个混账东西。”
李纯失望透顶,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偌大一个朝廷,难道就没有忠君爱国的志士,就没有为君分忧的能臣干将吗?
有一日,李纯批阅奏折,忽然看到“请战”二字,他突然来了兴趣,将奏折拿起来好好读了一番,李纯越读越来劲,越读越提气。上奏折的人是太子詹事、宫苑闲厩使李愬(sù),他向皇帝请旨,希望能够去前线为国效力。
据史料记载,李愬是大唐名将李晟的儿子,受老爹的教诲,弓马骑射,用兵韬略,李愬无所不精。遗憾的是,因为老爹的原因,李愬并没有参军,担任的职位要么是卫尉少卿、左庶子这种闲职,要么是刺史之类不掌兵权的长官。
在李纯的印象中,李愬虽是将门虎子,却一直以文官自居,至于军事素养,得打一个很大的问号。派他去前线统军,李纯暂时不敢。
有一次,李纯和李逢吉等宰相聊天,席间聊到了李愬的情况,李逢吉娓娓道来,李纯这才知道,朝中藏着一个文武双全的神人。
李逢吉:“陛下尽管用他,老臣可以作保。”
元和十一年(816)十二月,李纯下诏,封李愬为随、唐、邓三州节度使。
元和十二年(817)正月,李纯下诏,前线总指挥袁滋罢为抚州刺史。
事实上,淮西战场的主帅屡次更改,再加上奉行消极进攻的思想,将士们的怯战情绪非常浓厚。李愬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安抚人心,进了军营之后,李愬没有摆官架子,而是亲自看望将士,慰问抚恤受伤和生病的人。
第二个目标,迷惑淮西节度使吴元济。
李愬放出风去:“天子知道我柔弱怯懦,能够忍受耻辱,因此特意让我来抚慰你们。至于采取军事行动,就不是我的事情了。”
在此之前,吴元济连败高霞寓和袁滋两个唐军主帅,气势正隆,而李愬是一位从来没有上过战场的“将二代”。更何况,李愬刚刚上任就摆出一副比袁滋还要软弱的姿态,吴元济对他的防备自然更加松懈。
吴元济可能没想到,李愬为了淮西之战,做了多少准备。过去两年,李愬一直在关注淮西的局势,而且秘密搜集淮西战场的情报,他已经想好了对付狡猾的吴元济的计策——偷袭他的老巢蔡州。他的请战,并不是因为**,也不是想舍身报国,而是做好了充分准备,打算踩着吴元济的尸体,一战成名。
李愬:“陛下,臣需要一支精锐的骑兵!”
李纯二话不说,从河中、昭义调来了两千余人的超强机动部队。
元和十二年(817)二月初七,李愬的侦察兵马少良出营巡视,刚好碰到了吴元济的捉生虞候丁士良,双方交战,丁世良被唐军抓获,带回了营中。这位老兄作战勇猛,杀了不少官军将士,大家的第一反应就是挖出他的心,祭奠死去的兄弟。
李愬不好意思拂了大家的心意,便下令将丁世良带到中军营帐,准备交给愤怒的将士们处理。谁料想,丁世良既不求饶,也不畏惧,视大唐将士如无物,李愬的心里便有了计较,想要留下此人。就在刀斧手准备行刑的时候,李愬大叫一声:“等等,丁将军真是人中豪杰啊!”说罢,李愬便亲自为他松绑。
这样的桥段,很多历史小说都会上演,因为确实是真实的。
接下来,李愬将他奉为上宾,给足了面子。按照惯例,刚刚投诚的人需要拿出点见面礼,丁世良知道其中的规矩。丁世良说道:“吴元济手下有一个猛将吴秀琳,拥有三千兵马,驻扎在文城栅(今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境内)。”
李愬:“你可有破解的办法?”
丁世良:“吴秀琳虽然勇猛,却依赖属下陈光洽。此人有一个臭毛病,打仗的时候喜欢冲在第一线,改天我替您捉住他,吴秀琳自然就会投降了。”
事实证明,丁世良的判断一点没错,陈光洽被抓,吴秀琳惶惶不可终日,于是派人前往官军阵营,表示自己想要投诚。元和十二年(817)二月二十八日,李愬派唐州刺史李进诚率领八千兵士招降,结果却招来一顿狂风暴雨般的弓箭。
李进诚:“大帅,吴秀琳这小子耍我们,投降肯定是假的啊。”
李愬微微一笑,说道:“不用着急,他这是等我去才肯投降呢。”
果不其然,当李愬来到城下的时候,吴秀琳二话不说,打开城门,匍匐在李愬脚下,表示愿意率领手下的三千余人归降朝廷。过去两年,官军被吴秀琳压得抬不起头来,李愬刚刚上任便打开了局面,只能用大写的“牛”字来形容。
李愬用人也颇有意思,吴秀琳来了之后,便被他引为心腹,李愬还把奇袭蔡州的想法告诉他,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吴秀琳投桃报李,把淮西的详细情况给李愬讲了一遍,还准备给李愬送了一个大礼:守卫兴桥栅的大将李祐。
据吴秀琳所说,李祐是淮西骑兵首领,有勇有谋,如果能得到他的援助,奇袭蔡州的计划便成功了一半。有一天,李祐在张柴村收割麦子,吴秀琳探知消息后,叫来了厢虞候史用诚,交代他带领三百骑兵埋伏在麦田旁边的树林里,等到李祐专心收麦的时候,摇旗呐喊,威胁他说要烧了麦子。
李祐平日里瞧不起官军,看到有人在旁边捣鬼,于是放下工具,带着弟兄们追了过来。谁知误入陷阱,为唐军所擒,随后的剧情和马士良投诚如出一辙。
李愬自从得了李祐、吴秀琳等人,天天在中军大营密谋,有时候竟能聊到深夜。在旁人看来,李愬的行为没有那么光明正大,因此引起了不少旧将的反感。于是,他们在军中散布谣言,说李愬和淮西的将领暗中勾结。
这就是淮西战场将士的心态,不是团结,而是制造内乱。
李愬非常无奈,只得和李祐等人商议,将他们送到长安交给皇帝处置。与此同时,李愬给李纯写了一封亲笔信,让他洗白李祐,再重新送回前线。
不得不说,李愬为了奇袭蔡州,费了不少心思。比如军中抓获奸细,李愬都会将他们奉为上宾,苦口婆心地套出军情资料。李愬还招募了三千多个死士,军中号称“突将”,对他们进行额外的训练,作为奇袭蔡州的主力军。
李愬在西边闹得风生水起,东边的李光颜也毫不逊色,他带着河北等地的援军渡过黄河,在郾城(今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区)形成了合围之势。
郾城县令名叫董昌龄,蔡州人氏,吴元济为了控制董昌龄,竟然将他的母亲扣押起来,作为人质。董母派人给董昌龄传话:“顺承朝廷而死,胜于叛逆朝廷而生。你摆脱叛逆,就是我死了,你也是我孝顺的儿子;你随从叛逆,就是我活着,也等于你杀死了我。”这桥段,堪比三国时期徐庶被迫投靠曹操。
董昌龄很鄙视吴元济的做派,他让小弟邓怀金去给李光颜传话,说郾城守军的家眷都在蔡州,如果官军前来攻打,他愿意配合演一出戏,吸引蔡州的守军前来支援,这样蔡州就会空虚,朝廷就有了机会。
为了把戏演得更逼真,董昌龄下令驻守郾城的三万将士先佯装抵抗,随后集体放水让李光颜掩杀一阵,随后官军便顺利地进了城。郾城丢失后,蔡州的外围防线越来越薄弱,吴元济只能将蔡州的兵马调出城外据守。
元和十二年(817)九月二十八日,李愬下令:进攻吴房县(今河南省遂平县)。
诸将不解,抗拒道:“将军,今天是往亡日(旧例每个月都有的凶日,有诸多禁忌),不利于行军打仗。”
李愬:“我知道,敌人也知道,所以他们的防御一定会非常松懈。因为咱们兵力少,不适合打正面战争,所以才选择今天动手。”
随后,李愬亲自带兵攻打吴房,果然如他所料,敌人并未重点设防,李愬只用了很小的代价,就换得了吴房外城,还斩杀了一千多名淮西士兵。
就在此时,李愬再一次做出令人震惊的决定:撤军。
众人彻底看不懂了,打出优势,难道不应该乘胜追击吗?
李愬表示,那都是教科书的打法,实战还是得听他的。
彼时,淮西守将孙献忠看到官军后撤,不明所以,于是带着五百名精锐骑兵前来追赶,李愬当机立断,下令全军反击,有敢后退者,斩!
不得不说,李愬的指挥思路非常清晰,通过获得小型战役的胜利,帮助将士们树立必胜的信心,又通过令行禁止的军令,帮助自己树立权威。李愬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接下来的重磅大戏:夜袭蔡州。
元和十二年(817)十月十五日,李愬突然传下军令:马步都虞候、随州(今湖北省随县)刺史史旻留下来镇守文城,六院兵马使李祐率领三千余人敢死队作为前导,自己和宦官监军带着三千人作为中军,田进诚率领三千人为后军。
谁也不知道李愬想去哪里,想干什么。
李愬的命令非常简单:向东开进。
据史料记载,大军向东走了六十里路,到了傍晚,来到了淮西军一个叫张柴村的据点,李愬将屯戍村中的淮西士兵、守候烽火的人员全部杀死,占领了敌军的栅垒。随后,李愬命将士们稍做休息,吃些干饭,整顿马具,留下五百余人镇守张柴村,其余人继续连夜向东行军。
将士们不干了,打仗虽然重要,但还没有那么急迫吧,非得大晚上的行军?不怕中了埋伏?不走了,除非给我们一个合理的解释。
李愬风轻云淡地说道:“下一站就是蔡州,生擒吴元济这个混蛋。”
李愬的保密工作做得非常好,除了李祐等几个投降的淮西将领,军中知道偷袭蔡州的人非常少。就连李纯派来的监军都不知道李愬的真实想法,听完李愬的话之后,监军哭丧着脸说:“完蛋了,果然还是中了李祐的奸计。”
不仅如此,军中将士也吓破了胆。此时已经进入冬季,天黑得早,外面阴风怒号,大雪纷飞,由于保暖措施不到位,战马和将士冻伤了一大片。更何况,大雪已经把东进的道路淹没,半夜行军,安全根本没有保障。彼时,军中将士的心里已然蒙上了一层阴影,大家都认为,此去路途艰难,很难再活着回来。
然而,李愬的英明之处在于,他已经给将士们树立了一个很好的形象,比如只要他带队,打仗从来没输过。因此,将士们虽然不情愿,有质疑,可并没有人带头哗变,只能硬着头皮顶上去。
大军向东行进了七十余里,蔡州城终于进入了视野。
自从李希烈将蔡州据为己有,朝廷的政令再也没有进过蔡州城,这里俨然成了独立王国。来此之前,李愬便通过李祐等淮西将领了解到了实情:吴元济自视甚高,错估了蔡州的防御等级,因此防御工事没做好。而且,为了应付朝廷的围剿,吴元济已经将蔡州大部分军队调了出去。
此时的蔡州,对李愬的一万大军来说就是小菜一碟。即便如此,李愬还是不敢掉以轻心。为了掩盖大军行进的脚步声,他派人来到蔡州城外一处鸭鹅养殖基地,将里面还没睡醒的鸭鹅吵醒,用鸭鹅的叫声来为大军做掩护。
将近四更天的时候,蔡州城一片寂静,城中将士都在休息,值守的人昏昏欲睡,无精打采。李祐派了一支身手敏捷的将士爬上城楼,解决掉守城军士,随后放大军悄悄入城。当雄鸡第一遍鸣叫的时候,下了一整夜的大雪终于停止,此时李愬的大军已经占领了蔡州城,逐渐向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府邸合围过去。
节度使府邸,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
“吴大帅,官军打进蔡州,已经包围了我们!”
吴元济睡眼惺忪,懒洋洋地说道:“这肯定是亡命之徒借机闹事,等我先睡好,天明了就带人抓他们。”
“不是啊,州城已经陷落啦!”
吴元济瞥了一眼,发现来人不像是开玩笑,于是从**坐起来说道:“是不是洄曲的守军来找我们要冬季的衣服?”
传话的人濒临崩溃,哭诉着:“大人,求您出去看看吧。”
吴元济终于醒过神来,他披上衣服出门查看,只听到外面人声嘈杂,隐隐约约传来“常侍传话”的声音。很显然,说话的人不是蔡州口音。吴元济大惊道:“蔡州城那有什么常侍,果然是官军打进来了,赶紧派兵抵御。”
然而,一切都晚了。吴元济已经成为瓮中之鳖,在短暂的抵抗之后,吴元济被生擒,随后被送往长安。李愬下令,淮西除了吴元济,其余的人只要乖乖投降,一律免罪。申州、光州的将领看到大势已去,纷纷归降了朝廷。
此时此刻,淮西已经脱离朝廷控制三十余年。在此期间,不管是李希烈,还是吴少诚、吴元济,为了笼络民心,培养士兵的忠诚度,他们几乎是想尽一切办法,实行愚民政策。比如,吴元济散播谣言,说朝廷权贵认为蔡州的女人都是尤物,等官军攻下淮西后,就会把淮西的女人全部收编。蔡州军民痛恨朝廷,可是在李愬的武力面前,他们还是低下了头颅。
攻陷蔡州后,李愬和将领们有过一番对话。
将士:“起初,您在朗山战败,可您并不发愁。后来在吴房取胜,但又不着急夺取吴房。在狂风暴雪面前,您坚持行军。带着孤立无援的军队深入敌境,我们看不到您的畏惧之心。幸运的是,您最终获得成功,我们想知道其中缘由。”
李愬:“朗山失利,敌人便会轻视我们,不再对我们设防。如果夺取吴房,吴房的人马便会逃奔蔡州,合力坚守,因此我不拿吴房,以便分散敌人的兵力。急风暴雪,天色昏暗,敌人不能用烽火传递信息,便不能知道我们奇袭蔡州。孤立无援的军队深入敌境,大家都会卖力杀贼,换取生机。成大事者,眼光需要长远,如果因为胜利沾沾自喜,因为挫折垂头丧气,谁还有心思建立功劳。”
李愬不愧为名门之后,懂军事谋略也就罢了,他对人性的理解和把握,堪称是登峰造极的水准,能有雪夜袭蔡州的杰作,也是理所当然的。
消息传到长安,李纯忍不住落下了喜悦的眼泪。
元和十二年(817)十一月,李纯在大明宫兴安门举办献俘仪式,向天下人宣布吴元济的罪行,彰显大唐的国威。随后,吴元济被押到李唐宗庙,向李唐皇室的祖先叩头谢罪。在这里,李纯的身份便是皇子、皇孙,中国的文化历来就是父仇子报,李纯抛开了皇帝的身份,完成了家族赋予他的使命。这一切结束之后,吴元济也就失去了利用价值,灰飞烟灭便是他最终,也是最好的归宿。
回头再看,李纯最大的优点就是性格果断,用人不疑,永远能给前线将士最大的信任。朝廷最危险的时候,李纯没有想过退缩,为了维护皇帝的尊严,国家的统一,不惜在淮西和河北两线作战,这样的气魄和胸怀,确实值得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