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和九年(814)十月到元和十年(815)九月,淮西之战持续了一年时间。

朝廷占据绝对的优势,而淮西的兵源、后勤却到了极限,这种情况下,前线依然没有实质性突破,朝廷还死了一个主战派宰相,这让李纯非常窝火。前线虽然有十六路大军,可真正有责任心的只有两个人,李光颜和严绶。

严绶不是进攻型的选手,可他很会管理属下,在河东节度使任上,严绶就出了不少成绩,深得李纯的信任。可偏偏到了淮西,严绶变得一事无成。可以这样说,严绶率军驻扎了一年时间,奉行的原则就是不主动打仗,不主动支援,朝廷派人前去催战,他就借口说时机未到,大军不可轻战。

不打仗也就罢了,严绶没事的时候,就用钱财赏赐军士,收买人心,造成府库枯竭。严绶知道自己罪责难逃,于是专心与宦官结交,为自己寻找退路。

那么问题来了,严绶是怎么想的?

史书没有给出解释,可所有迹象表明,严绶在淮西的表现,与他先前的表现有云泥之别。换句话说,严绶不想替朝廷攻打淮西。深究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如果打下淮西,中央朝廷对藩镇的态度将会更加强硬,李纯彻底铲除藩镇的存在也是有可能的,可这无利于严绶,也无利于十六路大军主帅。

因此,在淮西战场,各路主帅非常默契,就是不愿卖力进攻。

元和十年(815)九月初五,李纯下诏,封玄武军节度使韩弘为淮西诸军都统,相当于征伐淮西的最高主帅。韩弘驻扎在汴州(今河南省开封市),李纯起用他,就是担心他被吴元济策反,对朝廷萌生异志,所以希望用兵权来拉拢他。

李纯没有想错,这位老兄对权力有着狂热的迷恋,晋升为大军统帅,韩弘的心情十分美好,可他想的不是如何快速扫平逆贼,而是拖延战局,作为自己和朝廷谈判,并且壮大自己实力的筹码。说白了,韩弘想玩以战养战的游戏。

还有比这更可笑的事情吗?

韩弘的第一个目标:拉拢李光颜。

早在汴州的时候,韩弘就选了很多姿色出众的少女,花费重金对她们进行培养,打造了一批能歌善舞,吹拉弹唱功夫俱全的美女军团。

为了收买李光颜,韩弘从其中挑选了一个绝世美女,并用珠宝玉石、金银翡翠将她装饰一番,随后派遣使者将她送到了李光颜的军中。在韩弘看来,才子佳人,英雄美女,堪称世之绝配,李光颜没有理由拒绝。

军营之中,李光颜正在和属下对酒当歌,使者领着这位美女进入军帐。霎时间,其沉鱼落雁,冠绝今古的容貌就惊呆了在座的所有将士。

使者一看,有戏。

谁料想,李光颜淡淡地说道:“韩相公同情我客居他乡,赐给我漂亮歌伎,我蒙受韩相公的恩德,诚然开心。但是,我这里有数万战士,他们丢下家庭,远道而来,整日在刀光剑影中求生,难道我能够独自享乐吗?”

说着说着,李光颜的眼泪就流了出来。

属下们闻弦歌而知雅意,纷纷低头哭泣,场面格外震撼。

哭完之后,李光颜便自掏腰包,准备了厚重的礼物让使者带回,包括韩弘精心挑选的美女也一道送回。李光颜嘱咐道:“替我多谢韩相公。我已决心为国效命,立誓不肯与忤逆的贼人共存于世间,就是死了,也不会有二心。”

韩弘原本是有机会崛起的,就因为错打了小算盘,过早暴露自己的目的,导致李纯对他失去了信任。元和十年(815)十月初三,李纯下诏,任命户部侍郎李逊为襄、复、郢、均、房等州节度使,负责大军的后勤保障,任命右羽林大将军高霞寓为唐、随、邓等州节度使,主要负责进攻。很显然,朝廷的将领才值得信任。

李纯紧急调兵遣将的时候,河北突发变乱,狼烟四起。

捣乱的主角是王承宗,他看到李纯在淮西忙得焦头烂额,于是放纵兵士劫掠附近的军镇,试探性地挑战朝廷的底线。王承宗相信,以朝廷的财力和军力,现在只能收拾淮西的吴元济,不会轻易对河北开战,所以才这么有恃无恐。

悲剧的是,王承宗也错打了算盘。

朝廷确实没能力打河北,可周边的军镇,比如幽州、沧州、定州(今河北省定州市)等地的节度使一直觊觎成德的地盘,而且这些人看王承宗非常不爽,早就想出手教训。王承宗刚刚跳出来,请战的奏折便如雪花般飞向长安。

李纯乐了。这么多年的苦心经营,终于收到了成效。

李纯正想下诏的时候,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张弘靖进谏,说淮西的局势未定,把战火烧到河北恐怕会引起灾难,希望李纯三思而行。张弘靖还威胁李纯,如果不答应他的请求,就辞官归田。

李纯:“好,保留同平章事的头衔,去做河东节度使吧。”很显然,李纯的态度非常坚决,谁敢阻止他的征伐大计,谁就站在一旁做观众。

元和十一年(816)正月十四日,李纯下诏,集合幽州、魏博、昭义等地大军,征讨成德节度使王承宗!一时间,大唐陷入两线作战的危险局面。李纯在豪赌,他输不起这个战争,他已经将所有的希望寄托在各地的节度使身上。

元和十一年(816)二月十九日,昭义节度使郗士美奏破成德兵,斩首千余级。

元和十一年(816)二月二十三日,卢龙节度使刘总奏破成德兵,斩首千余级。

元和十一年(816)二月二十五日,魏博节度使田弘正奏败成德兵,拔其固城。

…………

一直到六月初,河北、淮西传来的都是捷报,每次要不是拔城攻寨,就是斩敌首级,李纯已经看到了大唐中兴的希望。然而,元和十一年(816)六月初十,右羽林大将军高霞寓突然传来战报,说自己在铁城全军覆没,仅自己孤身一人逃了出来。

李纯彻底傻眼了,各路大军都在上奏捷报,眼看着淮西的吴元济已经成为秋后蚂蚱,怎么会突然就翻盘?

李纯可能不知道,河北战场,幽州、魏博、昭义节度使对王承宗恨之入骨,所以选择狠狠地打,自然取得了胜利。而淮西战场上,李纯所托非人,凡是给朝廷上奏的捷报都是经过修饰的战报,往往会把杀敌一百人,自损三百人说成杀敌一千个人;两军交战,对方先撤退了,就算是官军大胜。

也就是说,前线的将军都在粉饰太平,虚夸战功。

消息传到长安,举朝震惊,大臣们纷纷上书请求皇帝罢战,不要再重演唐德宗李适时期的悲剧。一时间,李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关键时刻,主战派的宰相裴度站了出来,上奏道:“胜负乃兵家常事,朝廷需要做的就是选拔优秀的将才送往前线,并做好后勤保障工作,不能因为一场战役的失利就让皇帝撤军,那朝廷还有什么威严?”

不得不说,裴度的话说到了李纯的心坎上,朝中如果多几个像裴度这样的主战派,打起仗来哪有那么费劲。

元和十一年(816)六月初十,李纯下诏,贬高霞寓为归州刺史。

打吧!削藩之战,无论如何也得继续打下去。

随后,李纯任命河南尹郑权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以荆南节度使袁滋为彰义节度,前线观察使。李纯每一次换人,都对这些节度使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给自己带来好运,为大唐的中兴带来好运。

然而,一直到十一月,天气逐渐转寒,前线依旧没有传来任何捷报,李纯开始坐不住了。讨伐淮西的军队有十万之多,除了蔡州、申州和光州,周围全部在朝廷的掌握之中,朝廷几乎是以整个中原的财力去打淮西啊。李纯真希望自己能够有一双翅膀,可以飞到前线去看看这些将领到底在干什么。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一个很沉重的话题。李纯为了打淮西战争,下放了多少权力,起用了多少节度使,给予了他们多少信任,可换回来的是什么?

隐瞒军情,虚报战绩的奏折。

乱作一团,毫无期盼的战局。

各自为战,自私自利的将军。

前线的将领靠不住,朝中的大臣又都是软柿子,李纯能倚靠谁?在宦官、文人集团、武将之间,李纯最初选择了文人和武将,可事实摆在眼前,他们根本靠不住,最后只能相信宦官集团。唐朝宦官崛起,这恐怕就是最根本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