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凉如水,前路多艰。平静的夜晚,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思,可谁也无法预料,接下来的一天会发生什么事情。

至德元年(756)六月十四日,逃难大队来到马嵬坡,李隆基下令就地休整。马嵬坡,大致位置在咸阳兴平市西北,西晋之前还是个很普通的驿站,后来一个叫马嵬的人在此筑城,这才有了马嵬坡的说法。

按照李隆基的计划,大队在这里稍做休整就会继续前行,不料却在此地爆发了一场惊天变局,彻底改变了以李隆基为核心的权力秩序,改变了大唐帝国的国运,也改变了所有人的命运。

据史料记载,大队到达马嵬坡的时候,随军将士因为饥饿疲劳,一股抱怨之气在军中迅速蔓延,大家默契地埋怨着杨国忠等人。

临行之时,禁卫军首领陈玄礼来到李隆基的面前,劝谏道:“陛下,禁卫军将士的怨气很大,他们都说如今走到这一步都是杨国忠害的,如果陛下以大局为重,应该诛杀杨国忠以谢天下,否则将士们不愿意前行了!”

李隆基看得透透的,将士们哪里是没吃饱饭,这分明是借题发挥,想要以军变为威胁,请求诛杀杨国忠!李隆基非常犹豫,杀了杨国忠,身边就少了一个忠诚可靠的人,不杀杨国忠,将士们不会就此罢休,接下来做出什么出格的事,谁也说不清楚。

李隆基犹豫不决的时候,外面爆发了一阵嘈杂之声,原来是一群吐蕃人围着杨国忠讨要饭食,问题是杨国忠自己都没吃饱,哪有食物给吐蕃人。就在他苦口婆心劝说吐蕃人的时候,远处的士兵大喊:“杨国忠正在和吐蕃人谋反!”

话音刚落,一支锋利无比的羽箭射穿了杨国忠的身体。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杨国忠根本来不及反应。被羽箭射中之后,杨国忠第一反应便是寻找李隆基的庇护,然而这一切都是有预谋的,下手的人如何会允许他离去。杨国忠踉踉跄跄,随后便被围上来的士兵剁成了肉泥。

禁卫军将士将杨国忠的脑袋割了下来,用枪挑着,大家伙看得非常解气,随后,发动兵变的将士趁热打铁,在军中找到了杨国忠的儿子、户部侍郎杨暄,杨贵妃的姐姐秦国夫人、韩国夫人,将他们悉数诛杀。

御史大夫魏方进高声喊道:“你们胆大妄为,竟敢谋害宰相!”

话音刚落,禁卫军就将他砍翻在地。

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韦见素听见外面大乱,急忙跑出去查看,不料却被乱兵用鞭子抽打得头破血流,在众人的求情下,韦见素这才捡回一条命。

事情发生得太过突然,人们都来不及恐慌。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没有暴动的禁卫军将士表情冷漠,毫无出手反击的意思!

杨国忠等人被杀,李隆基很快便得知了消息。李隆基心知肚明,他没权力去指责禁卫军,因为他的性命也在人家的手里,眼下能做的就是稳住军心。

李隆基拄着拐杖来到大营,语气平缓地说道:“将士们,你们干得没错,朕并没有责怪你们,回去休息吧!”

有趣的是,禁卫军将士根本就没有惊慌失措,也没觉得自己做错了,他们站在原地,平静地看着这位老人,如同看着一位陌生人一样,没有热烈的回应,没有山呼万岁。李隆基的脸上火辣辣的,于是无趣地返回屋内。

李隆基:“高力士,你出去问一下,看他们究竟要怎么样?”

不一会儿,高力士带回了陈玄礼的回答:杨国忠谋反伏诛,可贵妃娘娘却还在陛下身边侍奉,为了让将士们彻底安心,请陛下将贵妃娘娘就地正法!

李隆基震惊万分。陈玄礼可是跟随自己的老臣了,竟然会在此时叫嚣着诛杀杨贵妃?李隆基毕竟做了几十年的皇帝,帝王的威严和霸气依旧存在,他几乎是脱口而出:“杀不杀贵妃,由朕自行处理,你们就不要管了!”

很明显,李隆基的选择没让禁卫军将士满意,双方就这样对峙着。

时间正在流逝,人群再一次**起来。

京兆府司录参军韦谔上前劝谏道:“陛下,众怒难犯啊!如今形势危急,安危就在您的方寸之间,希望陛下快点做出决断啊!”

李隆基闻言老泪纵横。这些年来,杨贵妃和他朝夕相处,二人情真意切,爱意绵绵,要让恋人为自己赴死,该有多么的痛心。然而,如果强行维护杨贵妃的性命,恐怕自己也难以活着走到蜀中。最后时刻,李隆基还想抓住仅有的机会,他走出大门,对陈玄礼说道:“贵妃一生都在后宫,从不结交大臣,从不干涉朝政,说她谋反,朕一万个不信!”

问题是,眼下的局面,已经不是信和不信的问题。

高力士觉得李隆基的话没说到点上,于是补充道:“陛下,这不是谋反不谋反的事儿啊,将军们杀了杨国忠,如今贵妃却还在您身边,他们都担心您会秋后算账啊,只有杀了贵妃娘娘,将士们才能安心!”

李隆基终于放弃了最后一丝执念,他让高力士将杨贵妃领到马嵬驿馆的佛堂内,命内侍用绳子将她勒死,然后将尸体抬出来让陈玄礼等人检查。

直到此时,陈玄礼才脱下甲胄,放下兵器,匍匐在李隆基的面前叩头请罪,禁卫军将士看到此景,纷纷效仿,众人拜了两拜,山呼万岁之后逐渐退去。

这就是马嵬坡事变的整个过程。

千百年来,人们对马嵬坡事变有着不同的揣测,但绕来绕去,有两点是肯定绕不过去的:第一,马嵬坡事变是偶然发生的,还是有人在幕后主使。第二,杨贵妃是否在政变中逃出生天。

关于第一个疑问,还是看看史书怎么记载的吧。

《旧唐书》:陈玄礼早就对专权跋扈的杨国忠心生不满,安史之乱发生后,陈玄礼就想在长安城动手除掉他(及安禄山反,玄礼欲于城中诛杨国忠,事不果,竟于马嵬斩之),可不知什么原因竟然没动手。到了马嵬坡后,陈玄礼找到了太子李亨的亲信宦官李辅国(掌管着飞龙厩),让他向李亨转达了诛杀杨国忠的意思,希望二人能联手,这才有了马嵬坡之变。

《新唐书》:右龙武大将军陈玄礼谋杀国忠,不克。进次马嵬,将士疲……这才有了后来的事,但没说和太子李亨有预谋。

《资治通鉴》:没说陈玄礼想在长安城杀杨国忠,但到了马嵬坡的时候,陈玄礼找到了宦官李辅国,希望能和太子李亨联手诛杀杨国忠,这才有了后面的事。

时隔千年,我们很难去还原当天发生的事情。不过,还是能看清楚大概的轮廓:马嵬坡事变前,陈玄礼并没有和太子李亨密谋,而是在事变当天提前找到了李亨的亲信,转达了自己要动手的意思。

陈玄礼为什么要找李亨呢?这是最难解释的一件事。

第一,陈玄礼跟随李隆基长达五十年之久,长期担任禁卫军总司令,是李隆基最信任的嫡系,从情理上讲,陈玄礼不可能因为政治利益背叛李隆基。

第二,陈玄礼为人正直可靠,清心寡欲,从来不参与朝中的政治斗争,和太子李亨夺取政权,几乎是不太可信的事。

第三,马嵬坡事变后,陈玄礼依旧跟随在李隆基的身边,就跟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而李隆基也依旧对他保持信任。李隆基回长安做太上皇后,还封陈玄礼做了蔡国公,食邑三百户!由此可见,在李隆基的心里,陈玄礼绝对不是因为政治利益,或者站队问题而背叛李隆基。

如果所料不错,陈玄礼和李亨没有深层的政治交易。

因此,我们可以给出一个大胆的推测:陈玄礼长期跟随在李隆基身边,早已经将大唐江山社稷视为一生的心血,随着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擅权干政,祸乱朝纲,以至爆发安史之乱,皇帝被迫出巡,忠正耿直的陈玄礼心痛不已,因此在长安的时候就想动手除掉杨国忠。杀死杨国忠不是件难事,难的是如何善后,如何将自己择得一干二净,因此陈玄礼一直在等待时机。从长安城出逃之后,禁卫军将士满腹怨恨,咒骂不已,陈玄礼觉得时机已到,因此想拉着李亨一起干这一票。一来,诛杀杨国忠符合李亨的诉求,二来,拉着太子,禁卫军师出有名,干起活来也有底气。事实上,李亨并没有反对,也找不出理由反对,陈玄礼这才顺利地发动政变,将杨氏家族的所有成员一网打尽。

从史料可以看得出来,杨国忠已经到了天怒人怨的地步,兵变发生时,知情的,不知情的一概冷眼相看,朝臣们除了担心李隆基外,无人站出来为杨国忠说话,事件结束之后,所有人都跟啥事也没发生过一样。

有一种谋杀,不需要提前勾结,大家相互都有默契,仅此而已!

关于杨贵妃的下落,小说的描述很精彩:关键时刻,陈玄礼对肤白貌美的杨贵妃心生怜惜,于是和高力士联手,派人将杨贵妃暗中送出去(有说做村姑去了,有说送到日本了),然后找了个侍女穿上贵妃的衣服,顺理成章地做了替死鬼。

问题是,陈玄礼灭了杨家所有人,有什么理由放过杨贵妃?杨贵妃是四大美女之一,谁能在短时间内化妆出杨贵妃的容貌?处死杨贵妃的时候,陈玄礼带着禁卫军将士亲自验明正身,确认无误后才脱下盔甲,让士兵散去,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轻易就可混得过去?

贵妃之死,应该是毫无争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