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来说说长安方面。

哥舒翰和安禄山对峙的时候,李隆基命人在潼关和长安之间设立了传递军情的烽火台,每隔三十里就有一个,如果潼关守住了,前方的烽火台就会点上“平安火”,这样李隆基就可以睡个安稳觉。然而,潼关失守的当天,平安火并没有像往常一样燃起,李隆基顿时有点心神不宁,直到第二天凌晨,败逃回来的人才坐实了潼关失守的事实。

武德元年(756)六月初十,李隆基召集重臣商议军情,议题便是大唐帝国接下来该何去何从。官员们七嘴八舌,说去哪儿的都有,杨国忠一直沉默不语,直到大家没声儿了,他才摆起谱来:“陛下,臣身兼剑南节度使,在此之前已经秘密派人在蜀中做了准备,臣恳请陛下出巡剑南道。”

瞧瞧这词儿用的,就是体面。

杨国忠是有私心的,他从剑南道发家,在当地党羽众多,根基很深,没人能动得了他。自从安禄山起兵之后,杨国忠一直在担心自己是否会被抛出来做替罪羊,如果离开长安,李隆基自己的性命都难以保证,更别说维护杨国忠的身家性命,唯一自保的办法就是将皇帝和文武百官带到自己的地盘。

李隆基的心里也很清楚,可形势所迫,还是得去剑南道。

第一,李隆基对杨国忠依旧是信任的。

第二,蜀中交通环境恶劣,尤其是剑门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比潼关的地理位置还要险绝,这对防御叛军是极其有利的。再者说,蜀中物产丰富,沃野千里,李隆基就算是逃难,日子过得也会非常滋润。

皇帝出逃京城可不是一件小事,带哪些人走,从哪个门走,什么时间走,都是有讲究的,人带多了会耽误赶路的节奏,消息泄露了会造成百姓的恐慌。

至德元年(756)六月十二日,李隆基登临勤政务本楼,宣布了几项诏令:

第一,皇帝准备亲征安禄山,不管是将士还是百姓,都得打起精神来!

第二,任命京兆尹魏方进为御史大夫,兼置顿使,任命京兆少尹崔光远为京兆尹,兼西京留守。

第三,颖王李璬将前往剑南道视察工作,希望各州县提前准备。

据史料记载,李隆基发布诏书的当天,在场的文武官员连五分之一都不到,更有知情人对这份诏书嗤之以鼻。

随后,李隆基前往大明宫,做了另外一番安排:秘密招来禁卫军首领,龙武大将军陈玄礼,给了他几大箱金银珠宝,命他提前在皇家马厩挑选九百匹快马,在禁卫军挑选数百名最精干的将士,准备随时待命。

至德元年(756)六月十三日,黎明时分,李隆基带着杨贵妃、韩国夫人、虢国夫人、秦国夫人、皇子、皇孙、公主、亲信重臣、宦官宫女从延秋门(大明宫西门)出城。临走之前,李隆基将宫禁、府库的大门钥匙交给宦官边令诚,苦口婆心地说道:帮朕看好这个家,朕还会回来的。

当时,许多消息不灵通,生活在大明宫外的公主、皇孙都被留了下来,帝王的无情和残酷在这一刻体现得淋漓尽致。天明之时,官员们排队上朝,可等了半天也不见李隆基的身影,就连高力士也不见了。百官们开始恐慌了,他们派人四处寻找皇帝的下落,抓到宫女询问后才知道,皇帝已经逃往蜀中。

一时间,长安城炸了窝,迅速陷入混乱之中。文武百官、商人富豪收拾好了金银细软,随后逃出长安城,地痞流氓趁机闯入皇宫以及权贵府中,争抢稀世珍宝,还有一些疯子竟然骑着小毛驴闯到了禁宫大殿之中。

宦官边令诚无可奈何,他找来西京留守崔光远商议,最终决定动用禁卫军捕杀这些不速之客,随后便将长安城和所有大门的钥匙送给了安禄山。

直到此时,长安城宣告失守。

李隆基出逃的队伍大约有三千人,其中一千人是李隆基、大臣、后宫嫔妃、皇子皇孙、太监宫女,两千人是禁卫军和吐蕃人(吐蕃人奉命前往长安觐见李隆基,却遇到了这种倒霉事儿,这才跟着李隆基一起逃了出来)。

离开长安的时候,大队只带了金银珠宝,谁也没操心过粮食的问题,可走到半道,李隆基才发现肚子饿得咕咕叫。李隆基张口就来:“王洛卿(身边宦官),你先行一步,告诉咸阳县令多准备一些吃食,朕实在是饿得不行了。”

然而,当王洛卿赶到咸阳县的时候,县令大人早已经逃之夭夭,为了逃避李隆基的责罚,王洛卿索性也逃到深山之中躲了起来。一直到中午,李隆基一行也没吃到公费午餐,杨国忠不得已,只好自掏腰包,请李隆基吃了几张胡饼。

问题是,李隆基吃饱了,其他人怎么办?

据史料记载,李隆基将几张胡饼吃完之后,周边的百姓送来了吃食,李隆基将食物分发给皇子皇孙、公主和嫔妃,这些人顾不得什么皇室尊严,更顾不得吃食是否难以下咽,顷刻间,所有的吃食便被一扫而光。

就在这时,一个叫郭从谨的老汉来到李隆基的跟前,语重心长地说道:“陛下,安禄山包藏祸心,想造反的心思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这些年来,有不少人去朝廷告发他,可都被陛下诛杀,这才让贼人阴谋得逞,逼迫陛下逃难至此。我还记得宋璟做宰相的时候,敢于犯颜直谏,天下这才相安无事,但从那以后,朝中官员都忌讳直言进谏,一味地阿谀奉承,取悦陛下,这才让陛下对宫外发生的事一无所知。咱们老百姓早就知道会有今日了,可宫禁森严,纵然有效忠的心思也无法觐见,如果不是安禄山反叛,我又怎么能够见到陛下呢!”

李隆基垂头丧气:“都是朕的错,如今后悔也来不及了!”

到了下午,出去找吃食的官吏带回来一些粗粮,不过数量极其有限,李隆基考虑了一下,最终决定将这些粗粮分发给重臣、太监、宫女。

问题是,一千多禁卫军将士粒米未进呢。

李隆基当然记得将士们没吃午饭,于是传下军令:你们自个儿去周围的村落找东西吃吧,咱们未时集合,继续赶路。

什么!皇帝老儿不管咱们了?

就在几天前,这些人还养尊处优,享受最高级的军人待遇,如今逃难不说,还要自己去找吃食。问题是,寻食官员已经将周边的村落搜刮一遍,哪还有剩余的粮食,就算是有,也应付不了一千多名饥肠辘辘的大男人啊。

想想看,一群身材魁梧、手拿兵器、饥肠辘辘的壮小伙看着一帮老头子在吃饭,而他们却连残羹冷炙都没有,这该是什么样的心情?我想,他们之所以还没公然抢夺粮食,是因为内心保持着对皇权的忌惮,对权力秩序的尊重。然而,这种情绪发酵到崩溃的边缘,又该产生什么样摧枯拉朽的爆发力?

当天晚上,逃难大队来到了金城县(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县),金城县令和百姓早已经逃遁而去,整个县城为之一空,李隆基命人展开地毯式的搜索,这才找到一些粮食和炊煮器具,让禁卫军将士吃饱了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