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杨国忠和御史大夫魏方进都已经被杀,重臣凋零,李隆基因此将此前表现突出的京兆府录事参军韦谔提拔为御史中丞、置顿使,准备让他先行一步,准备一路上的衣食住行。

至德元年(756)六月十五日,李隆基下令,大军继续前行。

等诏令传到军中的时候,将士们又不干了,纷纷提出质疑:“杨国忠的党羽都在蜀中,咱不能去那里避难,得换个地方!”

李隆基:“那你们想去哪里?”

禁卫军将士也没个带头的,于是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有说去河西和陇右的,有说去灵武和太原的,也有想回长安的,唯独剑南道不在禁卫军的选择之内。

李隆基气愤不已:太不给面子了,朕刚刚杀了贵妃,还没缓过气来呢,还要不依不饶,当这里是讨价还价的菜市场吗?当时,任凭将士们如何反对,李隆基就是不表态,潜台词就是:朕就是想去蜀中。

御史中丞韦谔看情况不对,于是站出来劝和:“将士们,你们要考虑实际情况啊,如今咱们兵力单薄,如果返回长安,如何抵御安禄山的叛军,到时候岂不是找死吗?不如大家都退一步,先去扶风郡,再考虑下一步,如何?”

扶风郡在陕西省宝鸡市,位于长安进蜀中的必经之路。将士们是朴实的,只要不去蜀中,到哪儿都成!

就在大队准备出发的时候,从道路两旁的树林中涌出无数百姓,这些人拦在大部队前面,为首的人说道:“陛下,您是天子,长安城才是您的家,就这样放弃了天下,放弃了祖宗陵墓,是想要去哪里呢?”

瞧瞧,大唐百姓的思想觉悟,可不是一般的高!

然而,李隆基急着赶路,没心思和老百姓解释太多,于是示意太子李亨留在这里善后。百姓们看皇帝不给力,于是将李亨围了起来:“太子啊,皇帝执意要走,咱们就不留了,如果太子愿意留下来,我们愿意跟着您打回长安,重新夺取天下,如果您也要随陛下入蜀,那谁还能替百姓们做主啊?”

据史料记载,前来请愿的百姓蜂拥而至,最后竟有数千人之多。

是不是很讽刺?李隆基因为找不到附近的百姓,找不到吃食,最终引发了马嵬坡之变(也可以理解为一千个馒头引发的惊天政变),事变刚刚平息,这些百姓就全都冒了出来,而且都是思想进步的良好市民。

李亨:“父皇历经千难万险外出避难,作为儿子怎么能不尽心侍奉呢,即便是留下来,我也应该当面向他辞别,然后听候他的吩咐。”

说罢,李亨就要牵着马继续西行。

傻子也能听得出来,李亨并不是真的想走,否则也不会说应该向李隆基辞行的套话,这是在向众人要台阶下呢。

就在此时,建宁王李倓和宦官李辅国用力拉着李亨的马缰,哭诉道:“太子殿下!安禄山举兵进犯,霸占长安,国家分裂,民怨沸腾。如今百姓希望我们重振山河,恢复李唐江山,这可是大好时机啊!一旦太子殿下随陛下入蜀,叛军再烧毁蜀中的栈道,中原可就拱手送给叛军了!”

李亨:“依你们之见,该当如何?”

李辅国:“咱们不去蜀中,先收拢西北边防的重兵,再与河北的郭子仪、李光弼大军会合,并力讨贼,克复两京,到时候迎回陛下,这才是真正的大孝!您又何必留恋父子之情,在此做儿女之态呢!

广平王李俶(chù)也劝李亨留下来,老百姓这才将李亨围住,不让他继续西行。

李亨泪眼婆娑地说道:“广平王李俶,去给陛下传信吧!”

李隆基率领大队徐徐前进,可等了半天也没见李亨的身影,于是派人回去打听消息,这才知道了马嵬坡发生的一幕。

李隆基仰天长叹:“这都是天意啊!”

帝王的喟叹,意义深远。如果说马嵬坡之变是陈玄礼一手策划和执行的,那么今天的这场戏就非常蹊跷了:老百姓是怎么得到消息的?又是怎样聚拢到一起的?为首的人不仅口才绝佳,还深明大义?面对百姓的请求,李隆基为何不发一言,直接让太子李亨来处理?

要知道,在此之前李隆基可是非常亲民的,对百姓的态度也是友善的,他难道为了赶路就敢伤害民心吗?在我看来,李隆基未必不知道马嵬坡之变的隐情,未必不知道太子李亨的心思,他只是不想说破罢了,当得知李亨想要和他分道扬镳的时候,除了一声喟叹,还能有何作为?

客观地说,李隆基对李亨的包容和关爱,远胜过猜忌和怀疑。

当年,韦坚、李适(kuò)之、皇甫惟明被杀之后,李亨担心自己也会遭受牵连,整日忧心忡忡,心力交瘁,年纪轻轻就鬓发斑白。有一次,李隆基召见李亨,看到他一蹶不振的样子十分心疼,于是感慨道:“这段时间,吾儿何以如此衰老?你先回宫,朕当专程看你。”

后来,李隆基来到东宫时,看到宫苑没人打扫,乐器也长时间没有动过,上面竟落了一层灰土,宫中也见不到服侍的宫女,于是转头对高力士说道:“太子居处如此,为何不给朕报告?”

高力士:“臣曾想报告圣上,可太子不许,他不想让您为他操心。”

李隆基:“你赶快挑选五个娇美女子,让她们前来侍奉太子。”

说罢,李隆基又劝慰了一番,这才离开太子宫。

说到底,李隆基对李亨是信任的。当他得知李亨要留下来的消息后,对陈玄礼说道:“从禁卫军中挑选出两千名最精锐的将士,再从飞龙厩的战马中挑选出一部分,全都留给太子。”

李隆基语重心长地告诫禁卫军将士:“太子是个仁孝的人,他有能力继承大统,你们以后要尽心辅佐,不要让朕失望才是。”

临行之前,李隆基还给李亨写了一份情真意切的密信:孩儿!希望你好自为之,不要为朕担心,西北地区的各族胡人感念朕的恩德,你一定能用得上。

李隆基似乎知道,太子李亨会北上。

交代好这些事后,李隆基带着其余人继续前行。

至德元年(756)六月十七日,李隆基一行到达岐山县(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随行将士的情绪再一次爆发了:皇帝不是说走到扶风郡吗?怎么还要继续前行,难道是骗咱们的?陈玄礼根本没能力安抚将士们的情绪,只好下令原地休整。

巧的是,老天爷给李隆基送来了及时雨:有一队官员押运着数量可观的蜀地丝织品,准备前往长安进献给李隆基。在那个年代,丝织品和铜钱都是硬通货,可以随时换取粮食和日用品。李隆基当即下令,扣留了这批进献宝物,然后派人召集禁卫军将士开会。

李隆基:“将士们!这些年来,朕衰老糊涂,用人失当,这才让安禄山举兵造反,逆乱天常。朕心里清楚,你们跟随朕仓促出行,来不及和父母妻子告别,一路上又尝尽了苦头。此番前去蜀中,道路虽然艰险异常,但朕的皇子、皇孙,以及随侍宦官可以保护朕顺利到达。至于你们,可以选择拿着这些丝绸回家,代朕向你们的家人问好,咱们就此别过吧。”

将士们都是朴实的,看着眼前的财宝,谁还愿意闹情绪:“我们愿意誓死追随陛下,绝对不敢有异心!”

历史证明,钱真的可以壮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