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八年(720)正月二十八日,李隆基突然下诏:任命宋璟为开府仪同三司,任命苏颋为礼部尚书,二人不再担任宰相。加封京兆尹源乾曜为黄门侍郎,并州长史张嘉贞为中书侍郎,二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这是源乾曜第二次担任宰相。

三年前,姚崇被赶下台,身为绿叶的源乾曜遭受池鱼之殃。不过,他虽然遭遇了政治生涯的滑铁卢,可意志并没有消沉,更没有抱怨朝廷的不公。相反,源乾曜把所有心思都花在了公务上,这让李隆基刮目相看。

有一次,李隆基豢养的一只白鹰无故失踪。就在当天,内廷传下严令,让京兆府立刻展开全城搜捕。接到命令后,源乾曜立即命人展开了地毯式搜索,经过一番折腾,最后终于找到了白鹰。很不幸,白鹰已经变成了一具尸体。

衙役们哭丧着脸,唯恐皇帝怪罪。

源乾曜拍着胸脯说道:“你们不用担心,当今圣上英明神武,不会因为一只白鹰治你们的罪。再说了,就算圣上怪罪,也由我一力承担,与你们无关!”

开元初年,李隆基还算英明,至少不会因为这些小事怪罪臣子。面对源乾曜的告罪,李隆基大手一挥,就此作罢。然而,就因为这件事,源乾曜赢了个“敢于担当”的名声,这也算是意外的收获吧。

宋璟被罢的同时,李隆基当机立断,再次起用源乾曜为宰相。

上任之初,源乾曜就给李隆基上了一道奏折:陛下,臣有三个儿子在长安做官,臣恳请将两个儿子轰出长安城,让他们担任地方官员。

据史料记载,唐朝虽然通过科举考试提拔了不少寒门子弟,但是宗室贵族、功勋大臣、朝中重臣通过各种手段,将自家的孩子和亲信安插到长安和洛阳为官,霸占着油水最多的岗位,以至于真正有才能和品行的人得不到提拔重用。

源乾曜很聪明,他看准了李隆基想要改革的心思,用实际行动表达了自己的忠心。果不其然,李隆基看到奏折后十分欣慰,当即派人传旨,让源乾曜的两个儿子前往地方为官,并下旨褒奖源乾曜,希望文武百官能向他学习。

一时间,上百位权贵闻风而动,纷纷举荐自己的亲信前往地方为官。仅此一招,源乾曜便在李隆基的面前站稳了脚跟。

张嘉贞(665—729),蒲州猗氏(今山西省运城市临猗县)人,不到20岁就通过了朝廷明经科考试,被任命为平乡(今河北省邢台市平乡县)县尉。

不过,张嘉贞的运气似乎不太好,刚到任没几天,就因为一件小事得罪了上官,结果被一撸到底,回河东老家过起了养老生活。很难想象,一个初出茅庐,毫无根基的县尉,再加上有犯事的前科,还能有什么前途可言!

就因为一个过错,张嘉贞不得不接受残酷的现实:就算是学富五车,满腔抱负,也只能埋头做小老百姓,而且这一做就是十几年。

平淡的人生,完全看不到任何希望。

然而,就在张嘉贞快要绝望的时候,事情出现了转机。武则天长安年间,侍御史张循宪以采访使的身份巡视河东,不料遇到了非常棘手的难题。身为钦差大臣,遇事不能决断,说出去自然颜面无光,为了挽回尊严,张循宪便让河东的官员推荐几个贤良之才。当时,河东的父母官联袂推荐了张嘉贞。

据史料记载,张嘉贞对河东的情况了如指掌,加上一番真知灼见,问题很快便迎刃而解。不仅如此,张嘉贞的文字表达能力超凡脱俗,就连张循宪也望尘莫及。临走之前,张循宪打了包票:一定会向朝廷举荐张嘉贞。

侍御史,官名听起来很霸道,却只有从六品的级别,放在偌大的洛阳城,实在是区区小官,在皇帝面前有什么发言权?张嘉贞虽然很感激,却十分怀疑。

事实上,张循宪回朝之后,向武则天详细汇报了河东的经历,坦承自己得到了张嘉贞的帮助,并希望能用自己的官职,换得张嘉贞入朝为官的机会。

武则天颇为不喜,反问道:“朕难道拿不出一个官职来安置贤才吗?”

没过多久,张嘉贞就奉诏来到了洛阳。

因为是在内殿面圣,君臣隔着一道帘子。

武则天发问,张嘉贞回答,气氛虽然和谐,却显得十分无趣。

突然,张嘉贞说道:“陛下,臣是乡野匹夫,未识朝廷威仪,得蒙陛下的赏识,召到内殿。臣与陛下虽然相隔咫尺,却仿佛隔着一道云雾,看不清陛下的面容,臣觉得这不符合君臣之道。”

武则天闻言大笑,当即命人撤去帘子,君臣二人坦诚相见。

张嘉贞长得丰神俊朗,谈吐不凡,胸中又有些丘壑,武则天非常赏识他。一番长谈之后,武则天下诏:封张嘉贞为监察御史。

没过多久,张嘉贞便升任兵部员外郎。

当时,兵部的人才非常匮乏,以至于公文堆积如山,张嘉贞上任没几天,便快刀斩乱麻,将积压的公务处理得一清二楚。有能力,有业绩,还有皇帝力挺,张嘉贞随后升任中书舍人,又外放担任梁州都督、秦州(今甘肃省天水市)都督、并州长史等职。

据史料记载,张嘉贞的业务能力非常强,每到一地都会有所作为,每年吏部考核的时候,张嘉贞都是名列前茅,早就在李隆基的跟前挂了号。

有一次,张嘉贞前往长安述职,完事的时候,李隆基照例问了一句:“张爱卿啊,你还有没有想要说的?”

张嘉贞:“陛下,臣有话要说!”

李隆基:“说吧!”

张嘉贞:“陛下,臣从小便成了孤儿,与弟弟张嘉佑相依为命,如今弟弟担任鄯州(今青海海东市乐都区)别驾,臣恳请陛下将舍弟内迁,以便兄弟二人互相照料。臣必当竭心尽力,报效陛下的恩德!”

按照惯例,如果两位兄弟都在朝廷做官,是不允许在相邻州县任职的,防止发生变乱的时候,朝廷难以控制局势。然而,李隆基欣赏张嘉贞的为人,因此加封张嘉佑为忻州刺史,成全了张嘉贞的愿望。

开元五年(717)五月,张嘉贞上奏朝廷:归降的突厥部众散居在太原以北,由于人员结构太复杂,请求朝廷在此地布置重兵,震慑突厥百姓。李隆基深表赞同,当即传下旨意:在并州设置天兵军,编制八万人马,任命张嘉贞为天兵军大使。

开元六年(718)三月,张嘉贞照例前往长安汇报工作,却遭到御史大夫王晙的弹劾。王晙认为,张嘉贞在天兵军徇私舞弊,把军营搞得乌烟瘴气。

李隆基非常奇怪,张嘉贞年年都被评为优秀官员,怎么会突然遭到御史的弹劾呢?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李隆基决定亲自过问此事,于是派遣了一批官员前去调查此案,后来发现王晙的指控完全是子虚乌有。

李隆基大为震怒,当即传下旨意,要严惩御史大夫王晙。

张嘉贞得知消息后,立即入宫求情:“陛下啊,朝中的御史身负监督和弹劾官员的职责,本就有风闻言事的权力,您不能因为查无实据就要处罚他们,长此以往,谁还敢在您面前说真话?您身处深宫,又从何处得知外面的消息呢?”

李隆基感慨万分,他十分欣赏张嘉贞为帝国前途考虑的主人翁精神,因此说道:“张爱卿,朕以后一定要任命你为宰相!”

按照一般的套路,臣子肯定会谦虚一番,然后感谢皇帝的恩德。

然而,张嘉贞却表现得忧心忡忡。

李隆基:“爱卿,你为何如此沉重?”

张嘉贞:“贞观时期,马周深得太宗皇帝的欣赏,年纪轻轻就出任宰相,可惜47岁就去世。如果太宗皇帝再晚一点起用,恐怕就用不上马周了。如果陛下想要重用臣,希望能够尽早,否则再过几年,臣就要告老还乡了!”

此言一出,李隆基的下巴都快惊掉了。

彼时,宋璟刚刚担任宰相,李隆基不可能起用张嘉贞,因此委婉地拒绝道:“你先回并州吧,时机到了,朕自然会召见你!”

开元八年(720),宋璟下台的前夕,李隆基开始物色新的宰相人选。

源乾曜身为京兆尹,又担任过宰相,李隆基记忆十分深刻,因此毫不犹豫地将他任命为宰相。然而,当他想要起用张嘉贞的时候,却死活想不起名字来。

李隆基对身边的宦官说道:“去把外廷值班的官员叫进来!”

当天值班的人是中书侍郎韦抗,接到皇帝的命令,韦抗立马赶到宫中,李隆基问道:“韦爱卿,朕依稀记得有个贤良大臣,他在北方担任要职,姓张,是复名,很有风度和操守,你帮朕好好想想!”

韦抗思考了一番,回答道:“莫非是张丘齐?”

这名字听起来很耳熟啊,会不会是他呢?

李隆基:“出去拟旨,让张丘齐来长安面圣!”

到了半夜,李隆基趴在桌案前批阅奏折,碰巧看到一份精彩绝伦的奏疏,就着灯光看了看署名:天兵军节度使张嘉贞!李隆基这才反应过来,自己要找的人并不是张丘齐,而是张嘉贞。

开元八年(720)正月二十八日,张嘉贞升任宰相。数月之后,李隆基任命他为中书令、银青光禄大夫,官职甚至超过了前任宋璟。

看得出来,李隆基确实对张嘉贞寄予了厚望。按照李隆基的设想,张嘉贞能力超群,很有想法,适合担任首席宰相,而源乾曜无论从品德还是性格方面,都是副手的不二人选,这样的组合,一定可以给他带来惊喜。

很遗憾,李隆基看错了人。

张嘉贞的优点是有能力,缺点是能力太强悍。他长期在地方任职,养成了说一不二的习惯,到了京城后开始变得水土不服。为相期间,张嘉贞搞起了一言堂,丝毫不尊重同事们的意见,还大肆提拔自己的亲信,行事**不羁,得罪了不少同僚。甚至有人在李隆基面前告起了他的黑状。

古往今来,京城就是龙虎盘踞、势力纵横的地方,你得罪了一个人,就是得罪了一个派系,谁都没能力在京城随心所欲。想想看,张嘉贞不得人心,如何能够领导群臣,如何能够干出业绩?

李隆基后悔吗?答案多半是肯定的。

然而,张嘉贞是他提拔起来的,如果因为这点小事就罢免他的相职,张嘉贞难堪不说,朝臣们恐怕会议论纷纷,暗地里嘲笑他不会用人吧!不过,李隆基算是明白了,仅凭张嘉贞一人,无法帮他实现宏图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