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元四年(716)十二月,姚崇给李隆基上了一道奏折,力荐广州都督宋璟入朝为官,同时也递交了辞呈。这样既保全了自己的性命,也保全了皇帝的威严。

事实证明,姚崇退位之后,李隆基几乎是以国士之礼对待他,碰到棘手的问题,也时常派人去咨询姚崇,可谓给足了面子。姚崇和李隆基的默契,既造福了天下苍生,也为历史留下了一段传世佳话。

数日之后,李隆基下诏,任命宋璟为西京留守、刑部尚书,为他登上相位搭好了跳板,并派遣亲信杨思勖前去迎接。据史料记载,宋璟为人沉稳,令人难以揣摩,在前往京城的路上,居然没和杨思勖多说一句话,更没打听皇帝让他回京的真实意图,因此让李隆基更加尊敬。

开元四年(716)闰十二月,李隆基下诏:封姚崇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文官散职),不再担任宰相一职。与此同时,源乾曜被降职为京兆尹、西京留守;刑部尚书宋璟被封为吏部尚书、黄门监,紫微侍郎苏颋(tǐng)被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宋璟(663-737),邢州南和(今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人。

据史料记载,宋璟的七世祖是北魏的吏部尚书宋弁,后来宋家没落,到唐朝勉强算是个读书人家。宋璟小的时候,读书非常勤奋,17岁便中了进士,被唐高宗李治授予义昌县令之职,后来被提拔为监察御史。

宋璟性情耿直,不畏权贵,在监察御史的岗位上兢兢业业,因此得到武则天的赏识,被封为正五品的凤阁舍人,在中书省掌诏令、侍从、宣旨、慰劳等事。

当年,张易之诬陷御史大夫魏元忠谋逆,指使凤阁舍人张说出面做证,宋璟便在宫门外拦住了张说,对他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终让魏元忠躲过一劫。此事过后,张氏兄弟和宋璟便结下了仇怨,他们屡次在武则天的面前诋毁宋璟,然而武则天却无动于衷,一直到她退位也没拿宋璟开刀。

李显登基之后,宋璟被封为黄门侍郎,后来因为得罪梁王武三思,被外放为刺史。李旦登基之后,将他召回长安,封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兼任太子右庶子,让他做了李隆基的辅臣。直到此时,宋璟才和李隆基搭上关系。

事实上,姚崇和宋璟并不是李隆基的嫡系,一直游走在核心圈层的边缘。当时,李隆基和太平公主恶斗,他们奏请李旦,希望他把太平公主发配到外地,结果操作不当,自己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李隆基上位之后,开始召回亲信大臣,刘幽求、魏知古、郭元振是第一批被重用的人,宋璟属于第二批,最终被提拔为京兆尹、御史大夫。彼时,姚崇坐镇中枢,很想和宋璟搭班子,却遭到了李隆基的反对。

也许,李隆基在打自己的小算盘,他不想让宋璟记姚崇的恩德;也许,李隆基觉得姚崇和宋璟执政风格不同,会产生矛盾冲突;也许,李隆基觉得属于宋璟的时代尚未到来,此人还需要继续磨炼。最终,李隆基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将宋璟贬到外地,再择机调回长安。宋璟的最后一站,便是广州。

在广州都督任上,宋璟干了一件留名青史的事儿。

当时,岭南的生存环境几乎处于原始状态,老百姓的房子都是用竹子和茅草搭建而成,住起来虽然很诗意,却经常失火。宋璟到任之后,便教当地人烧制瓦片,将屋顶换了个遍,自此以后,失火的事情骤然减少。

事实上,前几任广州都督并非不懂烧瓦,只不过没有爱惜百姓的心思,因此才视而不见。仅凭这一手,宋璟就获得了岭南百姓的爱戴,后世的百姓更给宋璟送了个雅号:有脚阳春,意思是走到哪里都可以给百姓带去春天般的温暖。

宋璟和姚崇一样,经历过太多的人生起伏,看惯了朝堂的风起云涌。然而,两个人在性格上却天差地别。

姚崇出身官宦家庭,年少的时候是纨绔子弟,后来经人点拨才发奋读书,属于大器晚成的那种。做官之后,姚崇骨子里的奔放和洒脱显露无遗,他从来不相信鬼神之说,做起事来因势利导,变化多端,让人捉摸不透。

宋璟出身没落的书香人家,从小饱读诗书,以拯救天下为己任,是传统士大夫的代表。他性情刚直,敢于犯颜直谏,做起事来循规蹈矩,一板一眼。

李隆基不愧为一代雄主,他早就看清了姚崇和宋璟的性格差异,放在一起绝对没法共事。就拿山东蝗灾的事情来说,姚崇觉得灭蝗不是因为皇帝失德,杀灭蝗虫更不会伤害天气阴阳的和气,如果是宋璟,恐怕会提出强烈的抗议吧。

按理说,宋璟回朝,应该接替姚崇的中书令之职,成为首席宰相。可李隆基却只让他做了门下省的一把手,至于中书令之职,一直悬而未决。

李隆基既然要让宋璟领导群臣,为何只让他做了门下侍中呢?答案就是,李隆基欣赏宋璟的沉稳和智慧,却不太喜欢他的一板一眼。

宋璟上台之后,延续了姚崇执政时的基本政策,和前任的灵活善变相比,风格稍显强硬,经常让李隆基下不来台。

当时,关中缺粮,粮食的转运成本又很大,李隆基碍于大局,只好下诏前往洛阳就食。洛阳的官员为之兴奋,提前把房屋修缮一新,道路重新铺设。开元五年(717)正月初一,长安和洛阳都已准备就绪,只等李隆基起驾。

就在第二天,长安的太庙突然崩塌。

李隆基郁闷了,太庙供奉的可是李唐先祖的神位,如今被埋葬在废墟之中,是否是上天降罪之兆啊?按照惯例,皇帝碰到神仙托梦,或者其他不决之事,一般会请宰相帮他解答,李隆基当即下旨,让宰相宋璟和苏颋一起进宫议事。

李隆基哭丧着脸,说道:“两位爱卿啊,今日太庙有四间房子坍塌,你们以为,这是什么意思呢?”

宋璟认为,李隆基率领文武百官前往洛阳,实在是劳民伤财之举,一直就不太同意,此刻乘机进言:“陛下还在守孝呢,如今急着去洛阳,恐怕和天意不符啊,因此上天用灾异来示戒,希望陛下取消巡幸东都的计划!”

李隆基:“苏爱卿,你认为呢?”

苏颋是性情宽厚之人,遇到事情的时候,基本上都会让着宋璟。

苏颋:“陛下,臣认为宋大人言之有理,希望您取消东都之行!”

李隆基是个好面子的人。找你们商议,是让你们宽慰朕的,不是让你们来教训朕的!李隆基觉得很不舒坦,因此想到了赋闲在家的姚崇。

同样的问题,姚崇给出了不同的答案。

姚崇:“陛下,太庙的木料,都是前秦皇帝苻坚时候的旧物,距离现在已经三百多年,如今因为腐朽而坍塌,只不过与陛下的行程碰巧撞到了一起,这有什么可奇怪的!再者说,陛下因为关中粮食歉收而前往东都,有关部门已经做好了准备,陛下不能失信于天下,眼下最重要的就是将祖宗的神牌迁到太极殿供奉,下诏重修太庙,车驾如期东行。”

瞧瞧,这才是宰相该说的话。

太庙倒了,臣子怎么能怪罪皇帝呢?你可以说地基坏了,木料腐朽了,被风刮倒了,随便找个理由搪塞过去,重新把房子修好就是了,就是不能怪皇帝。

据史料记载,姚崇说完之后,李隆基的脸色立马放晴,狠狠地夸赞了姚崇一番,还给他赏了二百匹皇室专用的绢。此事过后,李隆基意犹未尽,追下了一道旨意:让姚崇每隔五日进宫一次,做皇帝的幕僚,为国家政事提供建议。

事实上,这件事并没有完。右散骑常侍褚无量进言,声称隋文帝富有四海,肯定不会用苻坚用过的木料修建太庙,姚崇所说只不过是阿谀奉承之词,希望李隆基能够正视老天爷对他的警示,不要前往东都。

李隆基自动无视。想当初,山东爆发蝗虫,李隆基觉得这是老天爷在降灾惩罚,如今太庙倒了,却又死活不承认是老天爷降灾,这是搞双重标准?事实上,李隆基就是在表达对宋璟处事态度的不满。

宋璟是什么反应?

据史料记载,宋璟毫无反应,皇帝既然说去东都,那就去吧。一路上,宋璟把事情安排得妥妥的,该劝诫的要劝诫,该抵制的还是要抵制。

开元五年(717)正月初十,李隆基启程前往洛阳,一路上心情大好,然而车驾行进到崤谷时,李隆基的脸色变得十分难看。原来,崤谷的道路十分狭窄,而且年久失修,车驾走在上面,有一种逃难的感觉。

李隆基暴怒之下,想要撤掉河南尹和知顿使(出行事务官)。

随行的人战战兢兢,无人敢上前劝谏,宋璟说道:“陛下,如果因为道路失修而怪罪两位大人,臣担心全国各地会大兴土木,老百姓因此遭殃啊!”

涉及老百姓的情绪,李隆基还是得收敛的。

李隆基:“嗯,是朕太着急了,赦免他们的罪过吧!”

宋璟不依不饶:“陛下先是降罪,又因为臣的一句话而赦免他们,这是让他们对臣感恩戴德,臣恳请陛下先给他们治罪,然后亲自赦免。”

李隆基心里十分舒坦:“好!就按爱卿的意思办!”

这就是真实的宋璟,不因为皇帝意志力而改变自己的执政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