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臣终于明白了,武则天不会轻易处置张氏兄弟。此时,一直躲在幕后的张柬之开始活跃起来,他找到了驻守在洛阳宫北门的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

张柬之:“李将军,您在北门镇守多少年了?”

李多祚:“三十余年!”

张柬之:“将军如今的荣华富贵,都是拜谁所赐?”

李多祚:“自然是高宗皇帝!”

张柬之:“如今,高宗皇帝的两个儿子受张氏兄弟的欺负,难道将军可以无动于衷,坐视不理吗?”

李多祚:“只要对李唐天下有利,全凭张大人吩咐!”

张柬之:“俺凭什么相信将军?”

李多祚想也没想,直接拉着张柬之跪在地上,对着天地神灵发誓,愿意协助张柬之诛杀逆贼,匡扶李唐天下。直到此时,张柬之终于松了一口气。李多祚在羽林卫经营了三十余年,势力盘根错节,有他的加盟,再无后顾之忧。

就在此时,出差在外的姚崇回来了,这位老兄是相王李旦的幕僚,对光复李唐很感兴趣。张柬之将计划对他和盘托出,瞬间就获得了支持。

准备工作已经全部就绪,还差最后一个环节:争取李显的同意。

说白了,没有李显的同意,张柬之等人就是谋反,有李显的同意,张柬之等人就是匡扶政变。然而,李显一直待在太子宫,和外界几乎没有任何联系,还是桓彦范和敬晖趁他上朝的时候,才把政变的计划临时告知给他。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二日,一场推翻武周王朝的政变突然发动,由于武则天刚刚改年为神龙元年,这场政变的官方说法也叫神龙政变。

参与政变的核心朝臣如下:

宰相张柬之

宰相崔玄暐

左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

左羽林卫将军李湛

左羽林卫将军赵承思

左羽林卫将军敬晖

检校左羽林卫将军桓彦范

右羽林卫将军杨元琰

左威卫将军薛思行

司刑少卿袁恕己

检校司农少卿翟世言

兵部职方郎中崔泰之

工部侍郎朱敬则

司刑评事冀仲甫

内直郎王同皎

客观地说,神龙政变之前,双方掌握的势力是差不多的。宰相班子一共有五个人,亲唐派两个,亲张派三个。禁卫军方面,张柬之掌控了左羽林卫,张氏兄弟掌控了右羽林卫,势力旗鼓相当。然而,政变这种事情,其实和街头的地痞斗殴是一样的,谁先在背地里捅对方刀子,谁就能占到先机。

当日,政变的部队分为三路人马:

第一路,由张柬之、崔玄暐、敬晖、桓彦范、杨元琰率领,从北边的玄武门入宫,直接杀奔长生殿,控制武则天本人。

第二路,由相王李旦和司刑少卿袁恕己率领,在北军发动政变之后,迅速控制南衙的朝臣,并逮捕韦承庆、房融,以及司礼卿崔神庆等张氏死党,以免造成不可预料的抵抗。

第三路,左羽林卫大将军李多祚、内直郎王同皎(李显的女婿)、左羽林卫将军李湛前往太子府,请李显出来主持大局。

据史料记载,政变进展得并不顺利,张柬之虽然控制了左羽林卫,却需要解决玄武门的守卫,而镇守在此的是一支“千骑”部队,由殿中监田归道指挥。敬晖的意思很明确,希望田归道把军队交给他指挥,可田归道忠于职守,不愿意轻易交出,他看到张柬之率兵前来,也明白了是怎么回事。

田归道:“放你们进去可以,但我要看到太子本人!”

问题是,迎接太子的人马遇到了问题:李显拒绝前去主持大局!

王同皎义愤填膺地说道:“太子殿下,先帝将皇位传给殿下,而殿下却无故遭到废黜,长达十五年。如今,北门的羽林诸将与南衙朝臣同心协力,立志匡扶李氏江山,殿下怎么能畏缩不前?”

李显:“天子身体欠安,你们这样做会惊动她,还请诸位日后再图此事!”

李湛接话道:“太子殿下!朝臣和将士为了李唐社稷不顾身家性命,殿下忍心看着他们遭到陛下的酷刑吗?既然这样,就请殿下亲自前去制止他们好了!”

话已经说到这个地步,李显却依旧犹豫不决,王同皎等人有点寒心,但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就算李显不同意,绑也得把他绑过去!王同皎大步向前,将李显直接抱上马背,簇拥着他前往玄武门。

田归道看到李显到来,当即打开玄武门迎接政变大军入宫。

据史料记载,张柬之只有五百名禁卫军,加上玄武门的守卫,总数不超过一千人。他们进入洛阳宫后,大肆鼓噪,先把场面给撑了起来。随后,张柬之轻车熟路,直接杀奔了迎仙宫长生殿。在这里,张柬之遇到了出来打探消息的张氏兄弟,张柬之二话不说,直接将他们剁成肉泥。

不到一炷香的时间,政变大军就将武则天的寝宫包围了起来。

武则天从**坐了起来,严厉斥责道:“究竟是谁在谋反?”

张柬之态度强硬:“陛下,张氏兄弟阴谋造反,臣等奉太子之命诛杀叛贼。因为担心走漏消息,所以没有向您禀告,臣等惊动陛下,罪该万死!”

此时,太子李显从人群中走了出来,根本就不敢直视武则天。

武则天神情冷漠:“是你指使的吗?既然叛贼已经被诛杀,你可以回东宫了!”

桓彦范:“陛下,太子还能回东宫吗?如今天意民心都已经归附李家,群臣不敢忘记太宗和高宗皇帝的恩德,所以尊奉太子诛灭逆臣,希望陛下将帝位传给太子,以顺应天意和民心!”

武则天望着张柬之、桓彦范等人,表情冷漠,内心绝望。事到如今,她也知道局势不可逆转,可她的一生从没有如此失败过,她有点不甘心。

武则天望着李湛,说道:“你不是李义府的儿子吗,想当初朕是多么信任你们父子,可如今为何要反叛朕?”

李湛羞愧难言,默默低下了头。

武则天的目光又巡视到宰相崔玄暐的身上:“如果说别人都是经人推荐才被提拔,你可是朕亲手提拔为宰相的,你怎么也会跟着他们反对朕?”

崔玄暐可不是年轻的小毛孩,面对咄咄逼人的武则天,他并没有露怯,态度坚决地回答道:“臣这样做,正是为了报答陛下的大恩大德!”

武则天:“朕无话可说!”

就在当天,以张柬之为首的神龙政变成员迅速控制局势,并将张昌期、张同休、张昌仪等人悉数处死。

客观地说,能有今日的局面,因为武则天晚年已经打定主意,想把皇位留给太子李显。不仅如此,武则天还在刻意打压武家的成员,扶持亲唐派的重臣上位。也许在那一刻,武则天想的是自己不久后就会驾崩,李显顺理成章地登基,这是最完美的结局。

然而,张柬之等人太着急了,不惜发动武力政变。为了江山社稷是真的,可背后的作祟私心,谁又能知道呢?李显不是傻瓜,老妈的心思,他最能了解,当张柬之发动兵变的时候,李显为什么退缩不前,是因为软弱,还是在顾虑其他的事情?神龙政变后,李显为什么不遗余力地清除政变功臣?

站在李显的角度来看,他继承皇位是铁板钉钉的事儿,武则天已经是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驾崩是迟早的事儿,他最稳妥的选择就是继续等待。然而,张柬之却主动求战,将他的前途置于危险的境地,将风险从零上升到百分之五十,还美其名曰为李唐社稷着想。更何况,发动军事政变,李显就要背负逼迫母亲的罪名,史臣该如何记录这一段历史?也难怪李显会找他们秋后算账。

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三日,武则天下诏:命太子李显监国摄政,大赦天下。

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四日,武则天将帝位传给李显。

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五日,太子李显登基称帝,史称唐中宗。就在当日,李显颁布诏书,赦免武周时期遭到周兴、来俊臣等人迫害的朝臣和百姓,以及他们的家属;赦免被发配和没入官府为奴的皇族子弟;封相王李旦为安国相王,并加封为太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太平公主为镇国太平公主。

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六日,武则天迁入上阳宫居住,李湛负责上阳宫警卫。

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七日,李显为武则天上尊号为则天大圣皇帝。

做完了这一切,李显就要考虑功臣的封赏问题了。说白了,这帮人把脑袋拴在裤腰带上,说不为荣华富贵,那是不可能的。如果李显真的无动于衷,或者只是口头表扬他们忠君为国,高风亮节,人家恐怕立马就会把他轰下台去。

神龙元年(705)正月二十九日,李显下诏:封崔玄暐为中书令。

封袁恕己为中书令。

封张柬之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

封敬晖为门下侍中。

封桓彦范为门下侍中。

封李多祚为辽东郡王。

封王同皎为右千牛将军,赐爵琅琊郡公。

封李湛为右羽林大将军,赐爵赵国公。

其余有功之臣,皆有封赏。

这道诏书非常有趣,张柬之明明是神龙政变的带头人,可李显给他的待遇却是兵部尚书,加了个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这才算是宰相。而崔玄暐、袁恕己两人毫无存在感,却担任位高权重的中书令,这究竟有什么猫腻?

神龙元年(705)二月初四,李显下诏,恢复大唐国号,郊庙、社稷、陵寝、百官、旗帜、服色、文字等都恢复唐高宗时期的旧制,神都改称东都,北都改称并州。

神龙元年(705)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在上阳宫驾崩,享年81岁。

临终之前,武则天留下遗诏:去掉帝王的称号,自称则天大圣皇后,赦免王皇后、萧淑妃、褚遂良、韩瑗、柳奭五族的全部亲属。

随着武则天的去世,在历史上存续十五年的武周王朝烟消云散。武则天是历史上最值得尊敬的皇帝之一,她有普通帝王难以企及的政治智慧和铁血手腕,难以想象,在名臣遍地的政治舞台,武则天可以顺利地登基称帝。

武则天也有绝大部分帝王不具有的仁善爱民之心,她的一生虽然功过参半,但唯独对老百姓,她始终问心无愧。武则天有着普通帝王难以拥有的广阔胸襟,在她的人生巅峰,可以将整个天下紧握在自己的手里,在她弥留之际,也可以为了天下生灵而从容放手。

时隔千年,我们依旧难以走近女皇,去窥探她内心复杂而丰富的世界,只有怀揣着对千古一帝的敬仰之心,静下心来慢慢感受她的遗世风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