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中宗李显,唐朝第四位皇帝,弘道元年(683)至弘道二年(684)、神龙元年(705)至景云元年(710)两度在位。如果用两个词来概括李显,资质平庸和无能懦弱可能最合适不过。

神龙政变之后,李显被朝臣寄予厚望,尤其是张柬之、桓彦范等神龙政变的功臣们翘首以盼,希望李显能够将武家子弟轰出朝堂,重振大唐雄风。在张柬之等人看来,李显这二十年来吃的苦,全部拜武家的人所赐,既然做了皇帝,怎么能不把这份深仇大恨清算干净?

关于复仇,张柬之能这样想,是因为政治家的思维,李显不这样想,因为是邻家小哥哥的思维。这一次复出,李显不仅不记仇,而且还学会了感恩。

心灵鸡汤告诉我们,人一旦放下仇恨,学会了感恩,生活就会海阔天空。很遗憾,李显放下了仇恨,也让步了,可并没有换来海阔天空。因为他是皇帝,他需要政治智慧和帝王心术去平衡各方势力,而不是抱着邻家小哥哥的心态混日子,尤其是政局动**的时候,更不能心慈手软,坐看云卷云舒,潮起潮落。

神龙政变后,复杂的政治局势,堪称一锅乱粥。

第一股势力:退位的武则天。

对李显来说,武则天有母亲和帝王两种身份。年幼的时候,李显亲眼见证了哥哥李贤被武则天逼迫致死的人伦惨剧,登基称帝后,武则天把持朝政,李显如同傀儡,后来又被驱逐到了房州。被贬房州期间,李显每一天都活得如履薄冰,他对武则天怀有深深的恐惧,也有一丝丝的愤恨。

苍天见怜,因为老妈想通了一些事,把他重新召了回来,最近的五年时间,武则天和李显的关系得到了缓和,李显重新感受到了母爱。李显曾经受过委屈,可当他站到权力的巅峰,对老妈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这种认识滋生的感情,有遗留的恐惧,更多的是理解,以及维护和崇拜。

据史料记载,李显登基之后定了一个规矩,每隔十天,朝臣应该前往上阳宫参拜武则天一次,还屡次为她加封尊号,给予尊重和认可。武则天去世后,不少朝臣反对将她与唐高宗李治合葬,甚至有官员以凿开墓穴会打扰高宗皇帝为由,拒绝将武则天葬入乾陵,李显的态度非常坚决:母后必须和父皇葬在一起!

对于江山社稷,李显没有明确的执政思路,最稳妥的选择就是延续武则天的政策。因此,武则天的存在,基本决定了李显接下来的政治态度。

第二股势力:老婆韦后。

据史料记载,韦后堪称绝世佳人,自从嫁到太子宫,就得到了李显的恩宠,接连生下了长子李重润,以及永泰、永寿、长宁、安乐四位公主。遗憾的是,幸福的生活很快就被打破了,李显被贬到房州之后,内心极为恐惧,每逢有使者前来宣旨,李显就吓得腿肚子发软,甚至想通过自杀来结束这一切。

试想,一个对生活有着眷恋却又无法掌握命运的人,内心该有多么痛苦,每逢此时,韦后便会开解李显:福祸无常,大不了就是一死,何必那么紧张。

在房州生活的这段时间,李显和韦氏相互扶持,互相尊重,培养出了在患难和生死中才可以建立起的深厚情感。面对韦后,李显唯有感激和爱慕,温馨的场景和细心的照料让李显对生活又充满了希望,他曾经对韦氏说过:我们如果有幸能够重见天日,我会让你为所欲为,不加阻挠!

李显登基之后,立马封韦氏做了皇后,并且允许她过问朝政大事,下诏追封韦后的父亲韦玄贞为上洛王。放眼朝廷,韦后是李显最支持的一派,这种场景很像当年李治专宠武则天,而且有过之而无不及。

神龙政变之后,桓彦范等人屡次上书,希望李显能够重视外戚干政的惨痛教训,最终还是遭到了李显的无视。就这样,在李显毫无底线的放纵下,韦后找到了人生奋斗的新目标:成为婆婆武则天那样的人。

第三股势力:神龙政变的功臣。

神龙政变堪称李显称帝的绿色通道,按照一般的套路,李显应该对他们感恩戴德,提拔重用,甚至是言听计从。不过,前面已经说过,张柬之这帮人打着匡扶李唐的旗号,着实坑害了李显一把。

武则天明明已经病入膏肓,张柬之还想着发动兵变,他的政治心态,让人直冒冷汗啊。最要命的是,张柬之不动声色,瞬间就控制了禁卫军的大部分将领,而这一切全都是瞒着李显进行的!这究竟是忠君爱国,还是为自己捞政治资本,还是有其他的企图?

第四股势力:武三思。

大家可能很奇怪,武承嗣和李家的人斗法的时候,这位老兄去哪儿了。真相就是,武三思在闷头寻乐子,只有逼不得已的时候,才会出来冒个泡。武三思虽然没才华,可人却不傻,武家如果获得最后的胜利,也是魏王武承嗣去做太子,与其为他人做嫁衣,还不如远离这场风波,保全自己的性命。

武则天退居到长生殿后,武三思便逐渐淡出了朝臣们的视野,张柬之等人与张氏兄弟互相恶斗,包括后来发生神龙政变的时候,武三思如同隐形人。恐怕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显才会把他忘记,神龙政变的功臣也选择对他网开一面。

第五股势力:相王李旦。

论身份,李旦是武则天的第四子,李显退位之后他也做过几年皇帝,后来才改封皇嗣。论专业素养,李旦是业余中的专业级,李显是业余中的业余级。

按理说,李旦才是武则天的继承人,而且李旦常年待在洛阳,和朝臣的关系都还不错。遗憾的是,当年契丹、突厥打着拥立庐陵王李显为太子的旗号,逼迫武则天将李显接了回来,鉴于当时的局势非常复杂,李旦主动找到武则天,希望能够剥夺他的皇嗣身份,立哥哥李显为皇太子,以安天下人心。

李旦的退出让李显非常感动,神龙政变中,李旦出力也很大,因此李显在登基之后并没有疑心弟弟的忠诚,可谓兄弟情深。

然而,李旦毕竟是武则天的亲儿子,曾经的大唐皇帝,身边也聚集了不少支持他的朝臣,比如姚崇、宋璟,而且膝下还有一众皇子,比如李隆基、李隆范。李旦的势力一直隐藏在水下,谁也不敢忽视他的存在。

第六股势力: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就是翻版的武则天,对权力的欲望非常强烈,而且善用心计,手段老练。神龙政变,太平公主虽然不是核心成员,却也出力不少,李显登基之后,下诏封她为镇国太平公主,开府仪同三司,赐食五千户,还特旨让她遇到太子李重俊,以及众位公主的时候不必行礼,可谓恩宠冠绝唐朝的一众公主。

六股势力中,最先崛起的便是梁王武三思。

据史料记载,神龙政变后,洛州长史薛季昶、朝邑县尉刘幽求找过张柬之,声称张氏兄弟虽然身死神灭,但是梁王武三思还活着,如果不将他斩草除根,将来必定会大祸临头。然而,张柬之却信心满满地回答道:“眼下大局已定,武三思只不过是砧板上的鱼肉,闹不出什么大事!”

张柬之觉得李家和武家是世代的仇敌,武则天去世,武家肯定会没落下去,就算他不收拾武三思,李显也会动手除之。张柬之可能不清楚,李显已经把他列为打击对象,而且接下来的朝局,没有人是掌控大局的执棋者,包括李显、韦后等人,全部是政治斗争中的棋子。

武三思的定位很清楚,自己就是一颗棋子,他不介意厚着脸皮捞个前程。当时,李显的后宫有位资深幕僚——上官婉儿,此女是昔日宰相上官仪的亲孙女,因为爷爷稀里糊涂做了傻事儿,上官婉儿也被牵连入宫,在掖庭宫做奴婢。

当然,掖庭宫不是人间地狱,在这里除了干活,大家都有私人空间,可以搞搞学习,吟诗作对什么的。上官婉儿气质出众,才华横溢,很快就脱颖而出,最终被武则天提拔为御用秘书。在宫中办差,自然少不了和武承嗣、武三思等人频繁接触,久而久之,大家的关系也就亲密了许多。

李显称帝之后,将42岁的上官婉儿封为正三品婕妤。不过,重获新生的上官婉儿并没有忘记武三思,二人也不知达成了什么交易,经过一番运作之后,武三思突然就成了韦后的座上宾。如果没有猜错,韦后利用武三思,恐怕是为了对付神龙政变的功臣。

然而,武三思毕竟是武家的中坚力量,李显虽然不会刻意打压他,可也不会轻易地接受和提拔他。为了让李显接受武三思,韦后也是花费了一番力气。据史料记载,韦后喜欢玩一种叫双陆的游戏,这种游戏以掷色子的方式来决定棋子行进的步数,先把棋子移动到棋盘之外的就是赢家。

不过,韦后说了,必须让武三思陪她一起玩!

游戏规则很简单,可游戏过程却很有趣。据说,韦后和武三思忘情投入,嬉笑怒骂,调情嬉戏,就连宫殿外面的人也可以听得很清楚。李显为了讨韦后的欢心,居然站在一旁给他们端茶倒水,忙得不亦乐乎。久而久之,李显开始慢慢接受武三思,并准许他可以随时出入后宫,还会将军国大事拿出来与他商议。

武三思咸鱼翻身,这让张柬之等人的神经开始紧张起来,他们找到李显,忧心忡忡的劝诫道:“陛下啊,武皇改唐立周的时候,李唐宗室被诛杀殆尽,多亏天地神灵的庇佑,陛下才又重登帝位。事到如今,武家子弟还是和往常一样身居高位,希望陛下能够剥夺他们的官爵,以安人心啊!”

一副老成谋国之言,可李显却选择了沉默不语。是啊,他不知道该如何告诉张柬之等人,神龙政变的功臣才是他心里最深的恐惧!

神龙元年(705)二月十六日,李显突然颁布诏书:加封太子宾客、梁王武三思为司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神龙元年(705)二月十七日,加封右散骑常侍武攸暨为司徒。

这道诏书来得太突然,就连武三思、武攸暨也有点蒙。然而,相王李旦却看出了其中的猫腻,他不想坐看武氏家族重新获得权势,也不想卷入新的政治旋涡中,因此决定以退为进,逼迫李显收回成命。

神龙元年(705)二月二十一日,相王李旦上书朝廷,请求辞去太尉和宰相之职。

李显的智商有点儿不够用了,面对李旦的辞职请求,他误以为弟弟是嫌弃官职不够高,因此改封他为皇太弟。在历史上,皇太弟、皇太子、皇太叔都是皇位继承人的另一种说法,诏书刚刚颁布,朝臣们便开始坐不住了。李显膝下有好几个皇子,封李旦做皇太弟,置他们于何地!这不是没事找事吗?

最忧伤的不是群臣,而是武三思叔侄,他们选择重出江湖,只不过为了捞个大官做做。然而,按照眼下的局势发展下去,朝臣们非得再掀起一波反对武氏家族的浪潮,这并非他们的初衷。

神龙元年(705)二月二十七日,武三思和武攸暨同时上书朝廷,请求李显收回任命,李显思虑再三之后,这才改封为开府仪同三司。

武氏家族和神龙政变功臣的交锋,考验着唐中宗李显的智慧。从李显改封武三思的行为来看,他眼下不想得罪任何一方势力。

神龙元年(705)五月,李显下诏:赐给张柬之、桓彦范、武攸暨、武三思、郑普思等十六位功臣丹书铁券,承诺他们只要不犯谋反和谋逆大罪,可以免除十次死罪。

武三思太高兴了,他最怕别人针对他,有了丹书铁券,至少性命无忧啊。可桓彦范、敬晖等人却很不爽,我们好歹是神龙政变的功臣,武三思算个什么东西,还有郑普思又是哪里冒出来的生物,凭什么有资格和他们平起平坐?更要命的是,政变功臣发现了,李显就是在和稀泥,打算让武家子弟长久地盘踞在朝堂之上,这是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事情。

神龙元年(705)五月十五日,敬晖等人拉着文武百官一起给李显施加压力,希望削去武三思等人的王爵,以此安定民心。

李显严词拒绝。

敬晖等人害怕武三思背地里搞小动作,于是安排吏部考功员外郎崔湜去接近武三思,随时掌握他的动向。据史料记载,崔湜出身博陵崔氏,父亲是户部尚书崔挹(yì),爷爷曾经做过中书侍郎,是根正苗红的官二代,颇有政治智慧。

崔湜做了个大胆猜测:李显提拔武三思,背后其实是不太信任神龙政变的功臣。为了自己的前途考虑,崔湜主动将自己的卧底身份透漏给武三思,并表示愿意为梁王效劳,作为回报,武三思立刻奏请李显,将崔湜提拔为中书舍人。

就在此时,梁王府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名叫郑愔。这位老兄是以诗文起家,可就是对官场感兴趣,他投靠过来俊臣,结果来俊臣被杀了,后来又投靠了张氏兄弟,结果他们又被杀了,后来投靠了武三思和韦后,结果这两人也不得善终,他还投靠了谯王李重茂,结果李重茂也是身败名裂。

还是说回来吧,神龙政变之后,郑愔被贬到外地,后来又犯了贪污受贿罪,成了朝廷的通缉犯。门子来报访客信息的时候,武三思的第一反应就是嫌弃,觉得这家伙是来骗吃骗喝的。如果是正直的大臣,肯定会把郑愔缉拿归案,可武三思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把郑愔放了进来。

武三思高高在上,审视着郑愔,满脸鄙夷。

郑愔明白了,如果不把武三思给镇住,接下来的对话是不会有任何公平可言的。于是,他仰天长啸,一副世外高人、遗世独立的模样。

武三思:“郑愔,你今天来这里,就是为了发笑吗?”

郑愔:“可怜的梁王殿下啊,您虽然备受皇帝的宠信,可张柬之、敬晖、桓彦范、崔玄暐和袁恕己等人毕竟是宰相,手中又握有军权,如果心生诛灭您的念头,他们未尝不可再发动一次兵变啊!”

话说得很没有营养,可还是切中了武三思的要害。这些道理武三思都懂,问题是如何去化解这场危难啊!武三思的脑子飞快地运转,最终决定收编这个无家可归的流浪汉。成为武三思的智囊之后,郑愔还真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

事后,武三思联合韦后,屡次在李显面前诋毁敬晖、桓彦范等禁卫军将领,声称他们仗着神龙政变的功劳,把持朝政,居心叵测!

李显:“可他们毕竟是功臣,朕如何能剥夺他们的权力?”

武三思:“陛下,既然是功臣,就应该论功行赏!”

李显:“什么意思?”

武三思:“给他们封王爵,同时剥夺现任官职,这样一来既可以堵住悠悠之口,也解除了他们对朝廷的威胁!”

神龙元年(705)五月十六日,李显下诏:封敬晖为平阳郡王,桓彦范为扶阳郡王,张柬之为汉阳郡王,袁恕己为南阳郡王,崔玄暐为博陵郡王,罢知政事,赐他们金帛鞍马,每月初一、十五的时候,这帮人才有机会朝见天子。

神龙政变的功臣没了实权,自然对武三思等人构不成威胁,对韦后也再无威胁。韦后的城府极深,她的终极目标是效法武则天,夺取李唐的最高权柄,如果有可能,她并不介意过一回皇帝的瘾!在韦后的眼里,武三思只不过是一条忠实的走狗,对付神龙政变功臣的马前卒而已。

上官婉儿看出了韦后的心思,她主动讨好韦后,希望能趁此机会打压武三思等人,同时也可以收买人心,让天下人对她另眼相看。

随后,韦后找到了李显,说道:“陛下,咱大唐皇室不能光想着自己,还是得多给百姓点福利,比如规定全国百姓一律为被父亲休弃的母亲服丧三年;百姓23岁才算成丁,到59岁就免除劳役!”

李显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韦后的请求。

神龙元年(705)五月二十五日,李显再度下诏:封梁王武三思为德静县王,定王武攸暨降为乐寿县王,将河内王武懿宗等十二人降封为公爵。

无缘无故地撸官,就是这么彪悍。

韦后就是变相地警告武三思:张柬之、桓彦范等人拼了性命也没做到的事,我只需要一句话就可以办到!你武三思再怎么得宠,也比不过我韦后!

此时,张柬之等人虽然被封为王爵,却依旧在李显的眼前晃悠,韦后自然不敢放松警惕,因此时刻在寻找机会给予致命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