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国惨败白江口:小弟就是小弟,别胡来!(1 / 1)

扶余丰的一把尖刀,让倭国也卷入战争之中。

朝鲜半岛的局势,越来越扑朔迷离了。

彼时,倭国的国君是天智天皇,在历代天皇里面,天智天皇堪称出类拔萃。天智天皇接到扶余丰的求援信之后,兴奋极了,难道他不知道,倭国早就盯上了朝鲜半岛吗?

天智天皇给百济军民写了封信:哎呀!我们不该插手百济的内政,更不敢挑衅大唐的权威,可扶余丰毕竟在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好歹算半个家人,如今百济被灭,王子落难,总不能畏惧唐军势力就袖手旁观吧,我们决定帮助百济!

龙朔三年(663)三月,倭国出兵了。

主力大将:上毛野君稚子、阿倍比罗夫。

军队数量:两万七千人。

按照地缘,倭国和新罗最近,他们的打算是霸占新罗地盘。

大唐的官员们也不是吃干饭的,倭国出兵帮助扶余丰复国,不就是为了乘机灭掉新罗,进而摆脱大唐的统治吗?中原官员的政治智慧可不是盖的,倭国刚出兵,他们就知道了幕后的利益关系。

龙朔三年(663)四月,李治下诏:在新罗设立鸡林州大都督府,以新罗首领金法敏为鸡林州大都督、左卫大将军,正式将新罗纳入唐朝的统治体系。

一道诏书,直接让新罗变成了大唐的地盘,这样一来,倭国对新罗用兵,那就是对大唐宣战啊。敌人越嚣张,咱就越不能退让。

强盛的大唐不惧怕任何小弟的挑战,收拾高句丽是李治的毕生梦想,如果倭国也想加入这个刺激的游戏,李治不介意把他们一起收拾了。

李治的强硬态度,让倭国天皇有点不知所措。

接下来,天智天皇的使者在朝鲜半岛到处游说,希望三个国家可以搞个同进同退的军事联盟,和唐军好好掰一次手腕。

高句丽、百济、倭国三国联盟,朝鲜半岛风云再起。

唐军方面也不甘示弱。

刘仁轨:困守泗沘城,军力六千人左右。

孙仁师:驻屯在白江口附近,军力七千人左右。

新罗方面:驻屯在泗沘城外,军力五千人左右。

各位看官,自古以来,倭国就是中原的附属小国,一向用低姿态迎合中原的皇帝们。谁也不会想到,中原政权和倭国的第一次战争会在此时发生。

倭国的目标:打赢这场战争,瓜分新罗,摆脱唐朝的统治。事实上,天智天皇觊觎朝鲜半岛很久了,先后派了四批军队前往百济。

第一批:统帅为日本贵族朴市田来津,军队数量五千人,主要目的是帮助扶余丰除掉权臣鬼室福信,此刻驻屯在百济。

第二批:统帅为阿昙比逻夫,军队数量一万七千人,战舰一百七十艘。

第三批:统帅为上毛野君稚子、阿倍比罗夫,军队数量两万七千人。

第四批:统帅为庐原君臣,军队数量一万人。

第四批倭国援军到达百济之后,敌方联军做出了重要的军事部署:在白江口会师,集结重兵,向泗沘城发动进攻。

白江,又称熊津江,如今的韩国锦江。

白江口,自然是锦江的入海口。

论兵力,倭国派了一百七十艘战舰,五万四千名主力大军,加上百济的五千军队,战舰总计一千艘,军力五万九千人,远超过唐军的兵力部署!

客观地说,李治没有小觑百济和倭国联军,可是多年征战,将士死伤无数,大唐确实是无兵可调。然而,随着倭国卷入战争,朝鲜半岛的三个小国都在挑衅唐朝,如果选择退缩,李治的皇帝生涯会留下一大败笔。

在关乎民族利益和帝王尊严的关口,李治选择了坚强面对,大唐将士也选择了舍身报国,纵然知道敌方的兵力数倍于自己,那又怎么样?

不过,四两拨千斤,那都是纸面上的说法而已,真到了战场上,那就是毫无理由地以多欺少,恃强凌弱啊。大敌当前,唐军大营的气氛非常紧张,孙仁师、刘仁轨、新罗都是独立的军队,大家该如何打配合呢?

当时,百济国内有几个重要的城池:泗沘城:百济国旧都城,位于白江北岸。

加林城:位于白江口和泗沘城之间,交通要塞。

周留城:百济复国军的总部基地,位于白江南岸。

任存城:百济杂牌军的总部基地,位于白江南岸。

当时,大部分将领认为唐军应该先打加林城,因为此城位于水路要塞,一旦攻克,唐军在整个战局上将占据压倒性优势。

说白了,这是稳扎稳打的思路。

刘仁轨认为,应该以少量兵力牵制加林城,用大军拿下周留城。

理由一:加林城的防御更加坚固,进攻成本太高。

理由二:周留城的防御比较弱,而且是叛军的老巢,如果能一举拿下,会减少后续战争的难度。毕竟,唐军人数少,拖不起啊。

大敌当前,前线的将领没有过多的争吵,而是选择团结一致,以刘仁轨的建议为准。接下来,决策团制定了作战方案:孙仁师、刘仁愿、新罗联军走陆路,进攻周留城。

刘仁轨、杜爽、扶余隆走水路,从泗沘城进入白江口,先狙击倭国和百济的水军,再和陆军会合,一起进攻周留城。

据史料记载,唐朝的陆军提前到达周留城外,与百济复国军发生了冲突。当时,百济大军士气低迷,面对唐军的进攻,毫无招架之功,周留城外围的堡垒相继失陷,只有最重要的任存城依山傍险,难以攻克。

此时,唐朝的海军已经开进到白江口,倭国和百济海军也姗姗来迟,究竟谁能取得最后的胜利,全由白江口的海战决定。

先看看双方的战斗力吧。

唐军战舰一百七十艘,兵力不到一万人。

根据李靖《卫公兵法辑本·攻守战具》和李筌《太白阴经·水战具篇》记载,唐朝水军共有楼船、艨艟、斗舰、走轲、游艇、海鹘六种战舰,这些战舰可以装二百名士兵,船体巨大,吃水很深,在水上就是巨无霸。

倭国和百济联军,战舰一千艘,每艘战舰只能装五十个人左右,特点是小巧灵活,冲锋能力很强。总兵力应该超过了四万。

从战舰的量级来说,唐军是航空母舰级别,倭国是巡逻舰艇级别。不过从军力和战舰数量来看,倭国的优势还是挺大的。

龙朔三年(663)八月二十七日,中倭“白江口之战”的日子。

交战的第一天,双方便杀红了眼。

白江之畔,新罗陆军和百济陆军发生了激烈的战斗,当然,这只是宏伟战场的一角。

白江入海口,海军战舰已经形成了对峙局面。

那个年代,大家都没有火炮,不可能像后来的甲午战争一样,先来一顿远距离的火炮输出。双方想要打出个输赢,就必须把船靠近,让将士们短兵相接,赤膊相斗,或者是利用弓箭远射、烈火焚烧,重挫敌人的有生力量。

说实话,倭国和百济联军很兴奋,因为不管是战舰数量,还是兵力数量,他们都可以打围攻的战术。倭国将领下令了,利用小船行动便利的优势,先把唐朝的海军包围,再慢慢地肢解。

只能说,想法很美好,可实操的难度太大了。

白江之上,倭国的先锋船轻盈灵动,飞奔而来,可逼近唐军战舰的时候,他们彻底蒙了。唐军的航空母舰有数层楼之高,怎么样爬上去呢?就算包围了唐军,就凭几条小船的兵力,如何能敌船上的唐军?唐军战舰是可以随时移动的,怎么会停在水面上,等着你去攀爬和厮杀呢?

倭国将士真的很为难。

哎,既然来了,总不能灰头土脸地回去啊,上吧!

就这样,敌军发起了一波又一波的进攻,可面对唐军的长枪、乱刀、弓箭,倭国将士毫无办法,无数的士兵跌落到江水之中淹死。最终,敌军将领只能鸣金收兵,第一天的战事就这样草草收场。

龙朔三年(663)八月二十八日,庐原君臣率领的第四批援军抵达白江口。

这一次,他们打算发动全部的战舰,将唐朝海军逼迫到白江口的狭窄水域,让他们成为无法动弹的待宰羔羊,然后利用人海战术,就地宰割唐军。

战术思路没有问题,就看执行的力度了。

上午,倭国水军从大本营出发,一路上欢歌笑语,直奔唐军的战舰而来。一切都很顺利,可没过多久,缺陷就暴露出来了:倭国虽然人数很多,可带兵的将领都是自成一派的骄傲贵族,彼此之间互不信任,更谈不上战术配合。最要命的是,倭国将领中,精通水战的只有阿倍比罗夫一人!

围起来了又怎么样,大家各战各的,完全是一盘散沙。

当时,倭国的“小渔船”集体漂浮在白江口,有进攻的,有看戏的,连外行人都看得出来,这是一支没有实力的海军。数百年后,抗倭名将俞大猷总结过海战的关键:海上之战无他术,大船胜小船,大铳胜小铳,多船胜寡船,多铳胜寡铳而已。说白了,除了船坚炮利,其他的都是浮云。

机会摆在眼前,唐军将领不介意组织一波反攻。

指挥舰队收缩不动,两翼的护卫舰队利用相对靠前的位置优势,逐渐向中央靠拢。就这样,原本在指挥舰队附近的倭国战舰就成了香甜可口的饺子馅!

数百艘小船像无头苍蝇似的,到处逃窜,却被唐军的超级战舰严密包围,挤压在很小的空间内动弹不得。战场之上,谁是待宰的羔羊,真的说不太准。

唐军将领明白当敌军被团团包围,我军又不想有太大伤亡的情况下,应该用什么进攻套路。

刘仁轨下令了,两翼舰船的将士们一同发射火箭。

一时间,漫天的箭弩飞向了倭济战舰,狭小的水域之内,倭济舰队迅速陷入一片火海之中,夺路而逃的火船又将火种蔓延到其他的战舰。事实上,倭国将领也不是纯粹的草包,他们看到火箭起了作用,便开始和唐军互射。

一个在楼上扔石头,一个在楼下扔石头,谁更受伤?

直到此时,倭济水军开始慌乱了,烈火在熊熊燃烧,浓烟将白江笼罩,面对熊熊的火势,他们要么选择跳水喂鱼,要么被大火烧死,要么在不辨方向的情况下与唐军战舰相撞,或者与自己的战舰相撞。

总之,结果都是一样:倭济联军一败涂地。

直到此时,白江口之战的胜负已定。

海战不比陆战,唐军虽然占据场面上的优势,但是要把倭济联军连根拔起,似乎有点儿天方夜谭。倭国方面,大将朴市田来津力战而死,一些幸运的战舰逃出包围圈,连夜赶回了倭国本土。

一直妄想复国的扶余丰看到大势已去,仓皇出逃,人间蒸发。

白江口之战,真的是历史之战。

据史料记载,倭国为了谋取朝鲜半岛的利益,从显庆五年(660)开始,就在闷头打造自己的水军(船坞在今日本静冈县),前后花费了四年时间,可谓处心积虑。

然而,白江口之战,大唐和倭国海军发生了四次交锋,摧毁了四百艘敌军战舰,让倭国海军元气大伤。可以想象一下,如果倭国打赢了,那么倭国海军可能直接奔向中国的海岸线,明朝的倭国入侵事件,恐怕会提前数百年发生!

说白了,这场战役直接摧毁了倭国在东北亚扩张势力的野心,也奠定了此后数百年内东北亚的战略格局。这并不是夸张之辞,白江口之战是中原政权和倭国的第一次战争,也是倭国抛弃附属国身份,挑战宗主国权威的第一战,迈出这一步需要很大的勇气。现实很打他们的脸,倭国就是战败了。

随着倭国海军消逝的,还有倭国的底气。

毫不夸张地说,这一战至少管了六百年。元朝的时候,日本不服忽必烈的管教,忽必烈派海军痛揍,结果惨败而归,明朝的时候,日本强势崛起,重拾信心,这才屡次入侵中原,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历史悲剧。

白江口之战,百济复国势力一蹶不振,新罗被收编,倭国遭遇沉重的打击,百年大敌高句丽,还能蹦跶多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