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战的脚步不停歇。
李治和李世民一样,对朝鲜半岛的局势耿耿于怀。
显庆三年(658)六月,灭西突厥不到半年时间,李治便给营州都督、东夷都护程名振、右领军中郎将薛仁贵发了一道军令:以小股部队袭扰高句丽边境。
这是李世民的战术,先用小股部队袭扰高句丽的城池,等他们疲惫不堪的时候,再集结大军决战,一战定乾坤!至于是什么效果,谁也不知道。
程名振是大唐的资深名将,薛仁贵是李世民提拔的年轻将领,这两位老兄的军事素养没有问题,而且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贯彻李治的意志!
在程名振和薛仁贵的带领下,唐军轻松拿下了赤烽镇(今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境内),斩杀四百人,活捉一百人,取得了出师首捷。
面对唐军汹涌的攻势,渊盖苏文不敢疏忽大意,他让属下豆方娄率领三万人对抗,意图扼杀唐军的进攻意图。然而,以薛仁贵为首的先锋部队主动出击,成功击杀两千五百多名高句丽士兵,将豆方娄的大军逼回城中。
遗憾的是,大军出征不久,朝廷就爆发了内斗。以武则天为首的新派势力向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势力宣战,韩瑗、柳奭、褚遂良等数个宰相卷入其中。
结果大家都知道,武则天没有采取短平快的暴力手段,斗争一直持续了两年之久,前线的战事因此被搁置。不过,这并不是什么坏事,这两年期间,李治的军事思路有了新的变化,他认真总结了隋炀帝和老爹的失败经验之后决定:不和高句丽纠缠了,先拿百济开刀!
这是个创新十足的想法,也是改变历史的决定。
论实力,百济国不如高句丽,打起来容易。
论地缘,百济国会被唐军和新罗联军夹击。
论战略,唐军只需要出动海军即可,粮道不成问题。
显庆五年(660)三月,李治下诏:封苏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十万大军攻伐百济。封新罗国王金春秋为蝎夷道行军总管,带领新罗部众,同苏定方会合。
据史料记载,苏定方从成山(今山东省威海市荣成市)乘船渡海,直抵百济国的熊津江口(今朝鲜半岛南部锦江口)。
三国争霸,高句丽是说一不二的大哥,新罗是遭受欺负的小弟,百济国则是千年老二。论实力,百济国只能跟在大哥后面摇旗呐喊;论资历,百济国王扶余义慈毫无韬略。面对大唐的天降神兵,百济人开始恐慌了!
熊津江口,唐军的先锋部队先行上岸,背水结阵,与百济守军展开了激烈的交锋。大战正酣的时候,后续的海军战舰在海潮的推动下,陆续抵达熊津江口。十万将士,无数的船只汹涌而来,壮丽的景观让百济人吓破了胆。
很快,唐军全部上岸,百济人丢下数千具尸体后,仓皇逃回了都城。随后,苏定方率领大军向百济都城泗沘城(今韩国忠清南道扶余郡)进发。
苏定方再一次奠定了他的战神地位。
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彻底震惊了,他实在没有想到,李治会弃渊盖苏文于不顾,不远千里地来弄他!这算什么事儿啊。
扶余义慈不想束手就擒,他调集了数万名将士,以及大批的百姓前来御敌,希望能阻挡唐军的最强攻势。遗憾的是,在唐军将士的眼里,攻占朝鲜半岛已经不是单纯的对外战争,而是为含恨而终的父兄报仇,为成千上万的东征将士完成最后的遗愿。
这一刻,不分年代,不分国界,不分姓氏。
在距离百济都城二十里的地方,战神苏定方帅旗一挥,十万唐军将百济军民合围起来,随后给扶余义慈上了生动的一课: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苏定方不想说什么宣扬大唐国威,让百济军民依附唐朝的话。
唐军将士英勇冲锋,很快便将百济的防御击溃。
百济军民彻底恐慌了,三国内乱,他们一直是吃肉喝汤的角色,何曾见过如此惨烈的修罗场?
百济大军溃败了。
扶余义慈是个聪明人,他预料到了战争的结局,百济军民还在顽强抵抗的时候,他已经收拾好行装,带着太子扶余隆逃往到北方边境。
扶余义慈的次子扶余泰自封为王,带领众人固守都城。
扶余隆的儿子扶余文思找到了叔叔扶余泰,说道:“叔叔,大王和太子都还在世,你如果侥幸打败唐军,他们回国之后必定不能容你;如果你战败了,唐军也会杀了你,不如开城投降吧!”
扶余泰想了想,确实是这么回事,那就投降吧!
能够得到这样的结果,苏定方已经非常满意,他接受了扶余泰的降书,并将代表大唐政权的旗帜插到了泗沘城上,宣示着大唐帝国对百济国的占领。
自此,跟随高句丽闹腾了上百年的百济政权正式宣告灭亡。
百济国分为五部,下辖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这样的建制和大唐是格格不入的,为了更好地管辖百济,李治随后下诏:将百济国分为熊津、马韩、东明、金连、德安五个都督府,起用百济原有的酋长为都督和刺史,同时委派朝廷的官员前去任职,以此稳定百济的局势。
打胜仗,接管别人的政权,这就是宗主国的意志。
百济政权被灭,高句丽在劫难逃。
显庆五年(660)十二月,李治钦点了四位主帅:苏定方:辽东道行军大总管。
左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坝江道行军大总管。
左骁卫将军刘伯英:平壤道行军大总管。
程名振:镂方道大总管。
李治的策略就是重拳出击,分头攻打高句丽。
龙朔元年(661)正月,李治下诏:征召黄河沿岸、淮河之南六十七州的兵力,共计四万四千多人前往平壤、镂方(治所在朝鲜平安南道阳德郡)。任命鸿胪寺卿萧嗣业为扶余道行军总管,统领回纥等少数民族的援军前往平壤。
遗憾的是,大军还没出发,百济国就出现了变乱。
事情是这样的,苏定方灭国之后,让亲信刘仁愿、新罗王子金仁泰共同镇守在百济都城泗沘城。与此同时,苏定方上奏朝廷,希望李治能够派遣得力干将前来整饬百济的局势,以便大军继续征伐高句丽。
李治选了半天,最终决定起用王文度为熊津第一任都督。
前面已经说过,王文度在西突厥战争中假传圣旨,政治生涯有了污点,李治太过仁慈,他觉得镇守熊津是个绝佳的机会,如果王文度能改过自新,辅佐苏定方等人灭掉高句丽,此前的政治污点将会一笔勾销。
出发点是好的,可每个人的命数似乎早已经注定……王文度乘船出海,不料半途遇上了猛烈的暴风,非常悲剧地牺牲了。
消息传到百济,真可谓几家欢喜几家愁啊。此时,泗沘城中只有刘仁愿和新罗王子的军队镇守,他们听说朝廷的使者被海水淹死,心中极为恐慌。
百济人肯定不想放过这个翻身的好机会。
出头的人有两个:和尚道琛、大将鬼室福信。
这两位老兄勾搭在一起,并且派人前往倭国送信,希望皇室的扶余丰回来主持大局。倭国的统治者也希望朝鲜半岛彻底混乱,他们好捞取政治利益,因此很爽快地答应了要求,还让大将阿昙比罗夫护送扶余丰回到了百济。
至此,倭国也卷入接下来的战争之中。
彼时的百济,皇族凋敝,民生艰难,老百姓最大的心愿就是和平。扶余丰虽然得到了倭国的支持,却不得人心,因此在泗沘城下吃了不少亏。不过,刘仁愿能力有限,只能将扶余丰镇压在泗沘城下,至于平叛,他完全做不到。
刘仁愿:皇帝,还是得派军队来!
长安的众臣都很关心,李治会派谁去主持大局。
苏定方、程名振、薛仁贵都是很好的人选。
有趣的是,李治点了刘仁轨的名!
刘仁轨,白面书生,担任过大唐的县丞、县令、给事中和刺史,却从来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不过,这位老兄不畏权贵,刚直不阿,在李义府走向人生巅峰的时候,就他敢站出来挑战李义府的权威,因此被李义府嫉恨。
大军征伐高句丽的时候,刘仁轨负责海上的后勤运输工作,李义府为了陷害刘仁轨,勒令他在气候异常的时候出海,致使大军的补给船全部翻覆,刘仁轨因此获罪,被贬为一介布衣。
此时,李义府仗着武则天的信任,为人嚣张至极,李治也很讨厌他。起用刘仁轨,说明李治想着打压武则天的势力,也看到了刘仁轨的发展潜力。也正因为大胆地起用贤臣,李治才收获了一个声名在外的超级战将!
临行之前,刘仁轨向朝廷领了《唐历》和宗庙名号,并放出豪言:“我这次出去,势必平定百济,将大唐的历法颁布在海外!”
李治的内心很骄傲,这才是为朝廷着想的好官。
对刘仁轨来说,虽然是大姑娘上花轿,第一次带兵,可他却治军严明,很快就在军中树立了威信。泗沘城外,敌人已经设了两个栅寨,刘仁轨联合新罗大军发动了进攻,斩杀一万多名敌军,道琛这才解除了对泗沘城的包围。
一切都进展得很顺利,可就在此时,新罗军队宣布弹尽粮绝,想回家稍做休息,补给军粮之后再来找百济算账。仗打到一半,还可以回家补给,这样的操作实在是让人哭笑不得。事实上,新罗人也不傻,他们大约有六万军队,是百济战场的主力,伤亡就不说了,后勤保障确实有些吃力。
新罗人的意思很简单,小弟坚持不住了。
刘仁轨是钦差大臣不假,可手下没有主力部队啊,新罗撤军后,唐军就显得有些势单力薄了,再加上军粮紧缺,局面开始有些失控。
还有一个事情让刘仁轨很头疼,大唐是宗主国,漂洋过海来百济,不是为了掀起新一轮的战争,而是让老百姓过好日子。不管李治怎么想的,老百姓肯定是这个期盼,刘仁轨想快点平乱,可也不能用暴力手段赶尽杀绝。
刘仁轨思之再三,最后下令:暂时解除对道琛等人的包围。
彼时,百济国内的局势是你打不死我,我也干不死你,大家就这样耗着,看老天爷先把谁收走。刘仁轨撤军之后,叛军开始招兵买马,道琛自称领军将军,鬼室福信自称霜岑将军,日子过得比之前还要红火。
然而,道琛是和尚,鬼室福信是将军,两人的价值观完全来自不同的世界,一致对外的时候,他们可以同仇敌忾,到了瓜分势力的时候,矛盾就产生了。
说白了,唐军迟早会走,到时候谁来做首领?
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据史料记载,道琛和鬼室福信为了争夺百济的最高统治权,竟然爆发了大规模的军事冲突,让困守在城中的刘仁轨等人看得目瞪口呆。泗沘城下,鬼室福信弄死了和尚道琛,获得了最高统治权,代价却是元气大伤。鬼室福信得胜之后,继续扶持傀儡扶余丰,希望能将百济政权维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