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的李世民豪气万丈,憧憬着让高句丽灰飞烟灭的美梦,然后将原本属于中原政权的国土全部收回来,以唐朝的州县制度来管辖。
辽东城是高句丽在西部边境最大的防御工事,辽东城的失守,意味着后面的城池失去了最大的屏障。离辽东城最近的就是白岩城,这座城池是当年高句丽占领辽东城后建筑的一座石头城,城中守将名叫孙代音。
唐军攻打辽东城的时候,这位老兄就已经表示自己要投降唐军,不过中间看到局势胶着,双方难分胜负,因此态度又变得模棱两可。
李世民最痛恨反复无常的小人,因此暴怒之下放出豪言:拿下白岩城,将城中的财宝和女人全部拿出来赏给将士们!
贞观十九年(645)五月二十八日,唐军对白岩城发起了猛攻,孙代音知道自己不是李世民的对手,象征性地防御了几天,随后举起了白旗。唐军将士欢欣鼓舞,热烈的情绪弥漫着整个辽东荒野,他们等着李世民兑现承诺呢。
问题是,李世民也是个凡人,也会热血上头说气话啊。再者说,他好歹也是一国之君,在敌人已经投降的情况下,还要抢劫财宝和女人,岂不是比强盗还可恶?这一次出兵,李世民打的是维护正义的旗号,肯定不能自降身份,将士们,你们暂且忍耐一时,改天再行封赏吧!
李世不干了,他带着几十名全副武装的士兵跑到李世民那里请战:“陛下,将士们不顾生死,奋勇杀敌,正是贪图白岩城的财物,如今城池唾手可得,为什么要接受他们的投降,这岂不是让将士们寒心吗?”
李世民略显无奈,说道:“李将军,你先别着急啊!朕说过的事情绝不会反悔,孙代音既然已经投降,就不要在城里大开杀戒,搞得人人自危。这样吧,朕另外调拨府库里的钱财来奖励你麾下的将士,这样总可以了吧?”
行吧,总之都是钱的事儿,皇帝你说了算。
李世民在白岩城中贴出告示:唐军发给你们粮食,充作路费,有家的回家,没家的自谋生路,只求别给唐军捣乱就行。
贞观十九年(645)六月二十日,李世民到达安市城(今辽宁省鞍山市海城市境内)。
渊盖苏文不敢再疏忽大意,如果让唐军这样打下来,李世民到鸭绿江举行阅兵仪式的豪言壮语就真的会实现了。渊盖苏文思之再三,决定命高句丽北部酋长高延寿、高惠真率领十五万大军前去救援安市城。
十五万大军,这已经是高句丽的老本了。
不过,李世民根本没放在眼里,他的态度很简单:就是干!闲来无事,李世民在军中瞎琢磨,顺便给高延寿分析了三个策略:上策:带着军队奔赴安市城外,占据险要地势,与安市城互相掩护,然后坐吃城内的粮食,并且让骑兵劫掠唐军的口粮。这样一来,唐军久攻不下,想要退军又有顾虑,日子肯定不会很好过。
中策:与城中军民一道,趁夜逃遁。
下策:不自量力,与唐军决一死战。
李世民非常自信,他认为高延寿一定会采取下策。
不过,高句丽也有奇人异士,有个白胡子老人给高延寿献计:“高将军,李世民在国内铲平各路豪杰,简直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啊。如今,最好的办法就是按兵不动,派遣奇兵切断对手的运粮通道,等到他们的粮食耗尽,求战不成,想回去又害怕我们追击的时候,取胜自然是易如反掌啊!”
这是个完美的方案,可高延寿完全听不进去。
开什么玩笑,我们带着十五万大军前来,还需要和李世民打消耗战?说出去多没面子啊!高延寿丝毫不惧李世民的神圣光环,硬是把十五万军队开到了离安市城四十里地的地方驻扎下来。
敌军态度也很简单:就是干!
在李世民的眼里,高延寿还是太保守了,干吗要离四十里地呢,直接面对面决一雌雄不好吗,这样一来,唐军还得大老远地跑过去找你。
李世民:“左卫大将军阿史那社尔在哪里?”
阿史那社尔:“陛下,就在你跟前呢。”
李世民:“你挑选一千名突厥骑兵,带着他们前去引诱敌人,务必将高延寿带到安市城外,算你大功一件。”
在军事史上,打一下就跑的专业说法,简称引诱。
高延寿被骗了,他看到唐军刚刚交战就败退,以为李世民在示弱,于是下令全军追击,最后在离安市城八里的地方安营扎寨。
这一次,轮到李世民心花怒放了,他召集重臣开会,得意扬扬地说道:“朕早就说了,高延寿一定会采取下策,果然如此吧!如今,敌人已经进入我们的包围圈,你们都说说,这仗我们该怎么打。”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大臣当然明白,皇帝御驾亲征,又是打仗的行家里手,这个时候还来抢李世民的风头,岂不是太没眼力见儿了吗!
经过一番谦让之后,李世民终于拍板:朕自己来做总指挥。
自从做了皇帝,李世民再没有上过战场,不过多年来在战争生涯养成的习惯还是根深蒂固的。他命人牵出了随军的战马,叫上长孙无忌和一帮随从侍卫,一溜烟儿就冲出了大营。李世民骑着马在外面溜达了一圈,大致摸清楚了敌人可以埋伏的地点,还趁机去敌军外围查探了一番。
回到中军大营之后,李世民信心满满。
李世民:“派人去给高延寿送信,就说渊盖苏文弑杀了你们的国王,朕这才前来兴师问罪,兴起战争并不是朕的本意。朕拿下你们的城池,是因为后军粮食跟不上,只要你们能够重新以臣国之礼结交,立马归还城池!”
打城池是为了抢粮食?还暴露唐军没粮食可吃?
有趣的是,高延寿居然相信了李世民的话,因此放松了大营的警备。
李世民确实没想到,高延寿竟然会如此愚蠢。
当天夜里,李世民召集将领开会,最终决定让李世率领一万五千名士兵前往安市城西岭布阵,长孙无忌率领一万一千名精锐士兵作为奇兵,准备冲击高句丽军队的后方。李世民则率领四千名将士,携带战鼓和号角,登上北山。
战斗指令:听见战鼓和号角,一起出兵。
贞观十九年(645)六月二十二日,高延寿属下给他报告,说李世民已经在外面布好战阵,发起了挑战,高延寿出门看了看,除了稀稀拉拉的队伍,再也没啥可忌惮的。
高延寿:“带人出去,给我狠狠地教训一下李世民!”
一个是热血上头,一个是提前部署,结局可想而知。
彼时,长孙无忌的奇兵到位,高延寿的去路已经被截断。
两军对阵的时候,高延寿的背后出现了异常:只见漫天的尘土飞扬而来,不知从何而来的铁骑金戈之声不绝于耳。李世民这边立即下令猛擂战鼓,高举大旗,一时间,所有的兵马鼓噪呐喊,向高延寿的大军发起了冲击。
高延寿彻底慌了。
战场之上,最忌讳的就是被敌人关门打狗,截断去路。
在唐军的轮番攻击之后,高句丽大军的阵型开始出现混乱,地上的尸体越来越多,血流成河,惨不忍睹。
这场战役毫无悬念,唐军乘胜追击,斩杀两万余人。
李世民获得了胜利,也让他遇到了一位新的战神。
据史料记载,当时天降大雨,雷电交加,只见一位勇士身穿奇异服装,大声呼喊着冲锋陷阵,这位老兄所到之处,哀鸿遍野,寸草不生。事后,李世民立即召见此人,问他的名字才知道,此人名叫薛仁贵。
李世民:“薛仁贵,朕钦封你为游击将军,以后好好为大唐建功立业!”
李世民可能没想到,因为他的召见,薛仁贵的命运被彻底改变,在后来的战争中,薛仁贵几乎创造了不败战绩,成为大唐军事史上最显赫的大将军之一。
高延寿发现自己被唐军围困,只得选择率领残余士兵依山固守。
此时,李世民继续令各路兵马围困高延寿,还让长孙无忌将所有的桥梁全部毁坏,彻底断绝了高延寿突围逃跑的可能。
贞观十九年(645)六月二十三日,高延寿、高惠真认输了,他们给李世民磕了几个头,随后让手下的三万六千八百名高句丽士兵投降了唐军。
李世民特别鄙视地说道:“高延寿,你们这些东夷少年,也只有在僻壤海隅横行霸道,说起攻城略地,你们连大唐的一位老人都不如。朕问你们,你们今后还敢和大唐的天子较量吗?”
高延寿明白,好汉不吃眼前亏,于是匍匐在地求饶。李世民过完了嘴瘾,才意识到得想办法处置这么多投降的人。
全杀掉?是不是有点太残忍了。
全放了?岂不是白打了一场。
李世民大手一挥:挑选出三千五百名耨萨(小首领)以下的酋长,让他们迁居内地,做大唐的小军官。再挑选出三千三百名被俘虏的士兵,将他们全部活埋,以儆效尤。其余将士都放了,让他们返回平壤,好好宣传大唐天子的厉害,叫后面的城池不要随意抵抗,否则玉石俱焚!
安市城外的战役,让李世民获得了十万匹牛羊,以及无数的军械,更让安市城守军和其他城池的战将心惊胆战,许多守将直接放弃城池,开始向平壤方向撤退。安市城,已经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城。
虽然是孤城,可里面却住着一位孤胆英雄。据说,安市城的守将是强横的地头蛇,不服李唐,也不服高句丽,高句丽官军曾经讨伐过他,可并没有讨到任何好处,无奈之下,只好让这位地头蛇继续管理安市城,搞他的独立王国。
李世民歼灭高延寿的有生力量之后,顺势把安市城围了起来。遗憾的是,李世民也拿此城一点办法也没有,城的西边、东边和南边都已经打了无数遍,可安市城始终矗立在那里,任凭唐军主力狂轰滥炸,仍然纹丝不动。
据史料记载,唐军主力被安市城牵制了两个月的时间,虽然上阵杀敌的人不多,可大部队在这里等,也要吃喝拉撒。两个月过去了,唐军的军粮和战备物资越来越少。李世民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于是打算和海军主帅张亮先一起拿下南边的建安城,再回头攻打安市城。
李世提出了异议:安市城在北边,建安城在南边,而唐军的粮食大部分都留在辽东,万一出现意外,唐军就可能陷入绝境之中。
好吧,这句话说得很有道理,还是继续攻打安市城吧。
当时,安市城的守军看到李世民在城外攻也不是,退也不是,心情竟然一片大好,他们每天的乐子就是登上城楼,隔空开骂,极尽羞辱之能事,直到尽兴方归,这也让李世民非常郁闷。李世民毫无办法,只好派人放出话去,扬言攻下城池的当天,会将城中的男女老少全部活埋。
谁料想,安市城百姓听说之后,更是顽强守城,唐军久攻不下。
李世民开始着急了,他知道北方的冬天来得特别早,一旦气温下降,道路结冰,运送军粮的车进不来,将士们的口粮和被服便无法保证,到时候会引发恶性事变,那可就是大麻烦了。
就在李世民烦恼不堪的时候,高延寿、高惠真找到了他。
高延寿:“陛下,臣既然已经投降,就不敢不为您献上一份忠诚,这样既可以让您早日成功,我们也可以和妻儿老小见面。安市城确实难以攻下,但是乌骨城(今辽宁丹东市凤城市边门镇)的将领大多老迈无用,很难坚守城池,如果咱们可以移师攻打乌骨城,一天时间就够了,其他小城池必定望风溃逃,咱们收齐他们的军粮,平壤也可以一举拿下!”
大臣们也开始帮腔:“陛下,张亮的部队在卑沙城,两天之内就可以赶来和大部队汇合,到时候一起拿下乌骨城,渡过鸭绿江,直取平壤不在话下!”
攻打乌骨城虽然难度不大,可战略风险不容小觑。
想想看,唐军一路南下,收编了数万敌军,如果唐军移师乌骨城,万一他们倒戈一击,袭击唐军的后部,那将会是李世民的灭顶之灾啊。
长孙无忌发现苗头不对,力劝李世民还是先拿下安市城再说。
如果是之前的秦王李世民,他恐怕真的会冒险去打乌骨城,但如今他身系大唐社稷的安危,全军将士的性命,实在不敢和老天爷去赌博。
李世民:“各路大军,继续攻打安市城!”
事实上,安市城的守军也不想被动防守,城中主将思之再三,最终做出了一个决定:杀鸡宰猪,让将士们饱餐一顿,然后派敢死队偷袭唐军大营。
据史料记载,这些鸡鸭临死前发出了惨烈的叫声,而且被李世民注意到了,直觉告诉他,这一定是敌军主帅在做战前的动员。
李世民显得非常激动,他立刻叫来了手下大将,进行部署:“你们听着,今天晚上,朕带着你们去杀一杀这些高句丽士兵的锐气!”
当数百名高句丽士兵顺着绳索下城的时候,李世民率领的伏兵将他们逼在墙根下,狠狠地教训了一顿,高句丽这才放弃了偷袭唐军大营的计划。
为了攻破安市城的城墙,江夏王李道宗率领部下在东南角修建了一座土山,准备居高临下,直接跳上城墙和高句丽士兵做肉搏。然而,守军也不傻,唐军加高土丘,他们就加高城墙,双方就这样一直持续了六十余天。
为了修筑这座土山,李世民总共调集了五十多万人,让他们不分昼夜地搬运沙土,一直将土丘堆到比城墙还要高好几丈。
战争旷日持久,远比李世民等人想象中要艰难。
小土丘堆得越高,李道宗的心情越不美好,因为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是最好的战机,等待总归是让人痛苦的。李道宗耗不下去了,于是暂时离开了指挥现场,至于战场的指挥权,则移交给了果毅都尉傅伏爱。
就在此时,老天爷给了唐军一个天大的机会,然而他们却没有抓住,以至于后期的战局彻底被改变。
李道宗并不是建筑学家,他不知道如何堆砌土丘才能最稳定,当时土丘的主体成分是沙石,再加上堆砌过高,表面非常松软。唐军和守军交战的时候,土丘轰然倒塌,沙土裹挟着石头直接冲向了安市城墙,巨大的冲击力让城墙迅速坍塌,六十多天都没有攻破的城墙,竟然戏剧化地被冲开了一道口子!
悲剧的是,现场总指挥傅伏爱此刻却擅离职守,不知道干吗去了!
没有现场总指挥,进攻的将士们根本就不知所措。高句丽士兵本来准备放弃了,可是等了半天也没见唐军冲进来,反过来都跑出城去,先占领了还没完全崩塌的土丘,并顺势挖了一道沟渠,另外做了一道防线。
李世民得知前线的消息之后,暴跳如雷:朕拉了五十多万人给你们堆砌土山,现在居然为别人做了嫁衣?
李世民:“将傅伏爱斩首示众,集合全军,给朕把土山夺回来!”
接下来的三天,唐军以人海战术对安市城发起了潮水般的攻击,在这场战役中究竟牺牲了多少唐军将士,始终是一个谜。遗憾的是,就算唐军将士们前仆后继,为家国天下抛洒热血,可还是没有撼动安市城的防御工事。
战争的胜负,有时候与人数多寡没有太大的关系。
属于你的战争,就算一个人也可以打赢。
北方的严寒来得比南方要早,而且奇寒无比。
贞观十九年(645)九月,辽东进入到秋冬交替的时节,草木逐渐干枯,战马没有足够的草料可用。要命的是,气温逐渐降低,尤其是到了夜晚,寒风刺骨,将士们攻城的欲望直接被冰冻在严寒之中。李世民的手中虽然还有军粮,但是绝对支撑不到攻下平壤城,如果再待下去,唐军可能就要面临灭顶之灾。
关键时刻,李世民做出了决定:班师回朝。
临走之前,李世民似乎有点不甘心,他带着手下在安市城的周围晃悠了几圈。这时,有趣的一幕发生了,安市城的城主登上城楼,特意为李世民送行,言辞中对李世民带兵打仗的能力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谈不上是真心赞赏,还是有意的讽刺。
李世民带着大军前来讨伐,豪气干云,如今却换来这样难堪的局面,心里的感觉只有他自己能够体会。然而,将士们还看着呢。
李世民:“城主啊,你能够顶住渊盖苏文的压力,对高句丽国王效忠,确实很难得!这样吧,朕特赐一百匹绸缎,算是对你的褒奖。另外,你的防守确实做得不做,朕算是领教了,改日再来向你讨教!”
战场之上,除了你死我活,还有英雄间的惺惺相惜。
不管怎么说,安市城主仅靠一座城池就能和李世民打个平手,成功狙击唐军势如破竹般的进攻,那就是奇迹般的存在。遗憾的是,在朝鲜的史料中,似乎并没有记载这位英雄人物,只知道民间百姓有叫他梁万春的,也有叫他杨万春的,此战过后,安市城主究竟何去何从,是何下场,更是个历史之谜。
据史料记载,唐军撤退的时候,路上遇到了强烈的暴风雪,将士们的衣服全部被淋湿,没有足够的食物,行军速度又很缓慢,极其悲惨。
按照史书的记载,此次征伐高句丽,唐军大获全胜,收割了玄菟、横山、盖牟、磨米、白岩、辽东等十余座城池,七万余人归属到大唐的户籍,杀死高句丽士兵四万余人,唐军战马伤亡十之七八,将士死亡两千余人。
这样的伤亡数据,说出来又有谁能够相信呢。
征讨高句丽,李世民是抱着必胜的期望,战争初期,唐军一路势如破竹,无往不胜,几乎取得了完美的开局。遗憾的是,到了决定胜负的一战,李世民和隋炀帝一样,在小小的城池面前折戟沉沙,含恨而归。
一个是辽东城,一个是安市城。
恐怕,只能用致命的辽东魔咒来形容他们的遭遇吧。乐观一点说,高句丽的败亡,还没有到达历史的时机,仅此而已。
贞观十九年(645)十月十一日,李世民回到营州之后,特地举办了一场大法事,专门祭奠阵亡在辽东的唐军将士,还亲自撰写了祭文,亲临祭堂,哀声痛哭。
李世民声称,如果魏征在世的话,肯定不会赞成他发动这场战役,因此特意让人昼夜兼程赶回长安祭奠魏征,并将魏征坟前被毁的石碑重新建了起来。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在回军的途中得了病痈,现代医学称之为皮肤化脓性炎症,虽然不要命,却让人很痛苦。回到长安之后,李世民病情稳定,但始终没有痊愈,因此诏令朝中军国大事,一并委托皇太子李治全权处理。
对李治来说,权力虽然很诱人,可毕竟是老爹给的,此时此刻,老爹的病情才是他最应该关心的事儿。据史料记载,李治每天都要处理纷繁复杂的朝廷政务,可是每隔一天,他都会前去服侍李世民用药用饭,表现极为孝顺。
也许是因为李承乾和李泰相继被废的原因,李世民对李治格外疼爱,看到李治每日如此辛苦,李世民的心里也非常难受。是啊,一个未及弱冠的孩子,本应该好好享受他的青春年华,却不得不承担起一个国家的重任。
面对李治,李世民一改之前的苛刻态度,主动要求李治可以暂时不理朝政,多出去游玩。皇室之中,也不全部是明争暗斗和刀光剑影。
也许,李世民正是从李承乾一事中吸取了教训,这才有了他和李治之间的父慈子孝,有了李唐最高权力的顺利交接,也让李唐走向盛世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