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一生打了无数的战争,别的都可不说,高句丽之战一定要说一说。
原因很简单:李世民发动了两次高句丽之战,第一次打到高句丽本土,最后却以失败而告终;第二次征调十万大军北上,史书却没有记载战争结果。李世民去世之后,李治继承父皇的遗志,倾全国之力发动了数次战争,最终让高句丽彻底从中原统治者的眼前消失。
隋炀帝发动高句丽之战,将中原卷入全国性的暴乱,以至丢掉大好江山,可辽东半岛也是大伤根本,始终没有恢复元气。李唐建国之后,辽东半岛重新回归了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鼎立的时代。没事的时候,高句丽和百济便联手欺负一下老二新罗,偶尔也会前去朝拜李世民,混两个小钱花花。
此时,高句丽出了一位名叫渊盖苏文的权臣。
这位老兄的父亲叫渊太祚,是高句丽东部部落的首领,实权宰相。渊太祚去世后,渊盖苏文继承了父亲的爵位和官职。
据史料记载,渊盖苏文是个不折不扣的贵族子弟,性情凶残暴虐,向来不遵守法度,堪称是横着走路的混世魔王,就连高句丽的君主高建武也没有放在眼里。高建武也不是个省油的灯,他受不了权臣的欺压,因此联合了一批大臣,打算用武力镇压渊盖苏文。
遗憾的是,计划竟然被人泄密了。
贞观十六年(642)十一月,渊盖苏文搞了个盛大的宴会,邀请高建成前往他的地盘巡视工作,亲临指导,最终生擒并肢解了高建成,还将他的尸体扔到臭水沟,一口气诛杀了一百多位朝廷重臣,彻底改换了高句丽王朝的政治格局。
完事之后,渊盖苏文直接带兵进入王城,立高建成的侄子高藏为新任高句丽国王,自封为大莫离支(相当于大唐吏部、兵部尚书),宣布摄政。
据史料记载,渊盖苏文身材魁梧,虎背熊腰,出行的时候,身上必备五把短刀,身边的人都不敢和他靠近,更没人敢和他对视,可谓霸气外漏。这也就罢了,每逢军队出行,前面带路的人一定要大声呼喊,直到把路上活着的东西吓到不敢出门才算罢休。渊盖苏文使用战马,必须有高句丽贵族或武将趴在地上给他踩着。
高建成被杀,长安方面很快就得到了消息。不管怎么说,弑君就是不对的,还是以如此残忍的方式杀害。
营州都督张俭上奏,希望李世民能够发兵高句丽,彻底铲除渊盖苏文这个祸。然而,李世民却说高句丽新丧国王,趁乱攻取不是讲究人干的事儿,另外关中地区的老百姓依旧很贫困,因此没有答应出兵。
说白了,李唐还是穷,不想因为高句丽空耗国力。不过,高句丽的局势实在让他有点不舒服,谁想看到一个上蹿下跳的小弟挑战大哥的权威呢?
贞观十七年(643)七月,李世民在一次朝会上说道:“爱卿啊,渊盖苏文谋杀高建成,独揽朝权,实在令人无法忍受。以大唐的国力,教训他们一次也不成问题,但是朕不想劳民伤财,朕想让契丹前去骚扰一下,你们觉得怎么样?”
长孙无忌:“陛下,渊盖苏文知道自己罪孽深重,也害怕大唐的讨伐,因此一定会严加防备,陛下稍稍容忍一些,他必然会更加骄横,到时候再去讨伐,也不算晚啊!”
李世民话锋一转:“你说得对,就这样定了!”
贞观十七年(643)七月二十一日,李世民下诏:封高藏为上柱国、辽东郡王、高句丽王,并派遣使节携带旌节前往册封。有趣的是,李世民的贺喜礼包还没达到高句丽,渊盖苏文便联合百济,发动了对新罗的侵略战争,攻占了新罗数十座城池。
贞观十七年(643)九月初四日,新罗派遣使者前来长安,说百济攻占了新罗四十余座城池,还准备和高句丽一起切断新罗使者前往长安进贡的通道。说到动情之处,新罗使者痛哭流涕,强烈要求李世民可以帮他们出头。
新罗使者如此低声下气,李世民倒不好意思了。人家说得也对啊,你是别人的大哥,小弟出了事情,大哥不出面摆平,到时候谁还愿意服你!
于是,李世民选了一位名叫相里玄奖的外交官,让他带着玺书前往高句丽,警告渊盖苏文如果再胡作非为,李世民来年就要派大军教训他。
这一幕,和隋炀帝当年训斥高句丽使者的场景何其相似。
贞观十八年(644)正月,相里玄奖一行人跋山涉水,最终到达高句丽本土,并将李世民的诏令传给了渊盖苏文和百济国王,让他们不要再攻打新罗,大家和和气气,一起臣服大唐,过好自己的日子。
渊盖苏文虽然很嚣张,可并没有打算和李世民翻脸:“大唐使者啊,不是我想打仗,实在是事出有因啊!以前隋朝征伐高句丽的时候,新罗趁机侵占了高句丽五百里的土地,如果他们不归还,我们这场战役恐怕还要打下去啊!”
古往今来,盛世的外交官说话一般都很有水平。
相里玄奖:“您说的都是往事了,何必再去追究呢?说起辽东各国,本来都是大唐帝国的郡县,现在还不是被你们霸占了去。大唐尚且没有过问此事,你怎么就如此热心要收回土地呢?”
接下来,两人因为此事讨价还价,任凭相里玄奖如何劝说,渊盖苏文死活不肯退兵,言语中不断暗示,非要搞死新罗不可。
事实上,相里玄奖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他心知肚明,渊盖苏文绝不可能因为自己的只言片语就此罢兵,因此早早收拾了行装,赶回长安向李世民汇报了此事。有句话,相里玄奖其实一直没有说出来: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渊盖苏文的胡搅蛮缠让李世民勃然大怒。这一次,他没有顾忌国家是不是强大,百姓是不是富裕,而是决定立即发兵,替天行道,为国争光。
高句丽是块难啃的骨头,隋朝的国力有多么强大,贞观朝臣们心知肚明。隋炀帝在辽东都没讨到好处,李世民又能翻起什么大浪来?
李世民的出兵决定,让大臣们心中多少有些不安。
褚遂良:“陛下,大唐兵锋所向,中原大地平定,四夷无不臣服,威望无与伦比。
如今却要渡海远征小小的高句丽,如果有百分百的胜算还好说,万一遭遇挫折,岂不是损伤您的威望?再者说,一旦战争持续太长,再度引起老百姓起兵反抗,到时候朝廷的安危可就难说了。”
唐朝立国多少年了,贞观大臣依旧对隋炀帝征伐高句丽一事有阴影,可见此事给国家带来的创伤有多么严重。褚遂良的意思是希望李世民不要轻易出兵,否则极有可能走上和隋炀帝一样的道路。
不过,李世却唱起了反调:“陛下,当年薛延陀部侵犯中原的时候,因为朝中谏臣的劝阻而作罢,这也让薛延陀部成为大唐的心腹之患。如果当时采用陛下的策略,就可以换来北部边境多年的安宁!”
李世民深表赞同,情不自禁地感叹道:“的确是这样,关于这件事,魏征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朕很后悔当年同意魏征的建议,只不过担心堵塞朝中进献良策的缘故,没有执意讨伐薛延陀部。”
这一次,李世民强硬拍板:狠狠地教训渊盖苏文。
李世民的教训方式简单粗暴:御驾亲征。
古往今来,皇帝御驾亲征可不是什么小事儿,如果出了什么差错,那可是会引起朝局动**的。面对李世民的疯狂举动,群臣们开始**不安了。
以褚遂良为首的大臣纷纷劝谏,希望他不要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可李世民的态度却很坚决,他觉得隋炀帝征讨高句丽时,高句丽齐心协力抵御大隋,如今渊盖苏文残暴不仁,老百姓早就受够了这样的统治,此时征伐顺天应民。
如果李世民可以一举拿下高句丽,这将给他带来无上的荣誉。
贞观十八年(644)七月二十日,李世民下诏:命将作大监阎立德到洪、饶、江三州,打造四百艘大船,准备为北伐大军运送粮草。同时,任命太常寺卿韦挺为馈运使,户部侍郎崔仁师为副使,征调河北境内的物资,准备随时支援前线。
后勤保障安排就绪之后,李世民下诏:命营州都督张俭等人率领幽州、营州的兵马,以及契丹、奚族兵马先行进攻辽东。
粮草未动,兵马先行,圣意非常急迫啊。
起初,渊盖苏文觉得李世民是纸老虎,不会动真格的,可听说唐朝的前军已经出发,吓得赶紧让人带着金银珠宝前往长安请罪。
事实上,李世民懒得搭理渊盖苏文。在他的眼里,渊盖苏文就是个跳梁小丑,败亡是迟早的事儿,唯一的价值,就是在李世民的功劳簿上添上一笔。
古话说得好,两军交战,不斩来使,这是文明人的搞法。不过这一次,李世民命人将高句丽的使者抓了起来,然后关进大理寺,并严厉谴责了他们:“你们这帮人,前任国王在世的时候都受了不少恩惠,如今渊盖苏文残暴不仁,你们竟然助纣为虐,帮助他欺凌大唐,真是罪大恶极。
怒火上头,讲究与否,真的已经不重要了。
对李世民来说,此战必须要拿下!
贞观十八年(644)十一月,李世民下诏:封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率领江、淮、岭、峡四州的四万兵马,加上在长安、洛阳招募的三千士兵,乘坐五百艘战舰,从莱州(今山东省莱州市)渡海,直逼平壤。封李世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率领六万士兵,从陆路进逼辽东。
大军临行之前,李世民让行军总管姜行本、“皇家首席工程师”丘行淹带着大唐最优秀的工匠前往安罗山,监督打造登高冲锋所用的云梯。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非常重视此次御驾亲征,他认真分析了隋炀帝征伐高句丽的失败原因,他认为隋炀帝不是败在隋朝的军力,而是后勤保障上面。因此,此次大军配用的武器和物资,一切从简从轻,尽量减少大后方的压力。
贞观一朝,人才济济,李世民不用担心长安和洛阳的守备,他大手一挥,萧瑀镇守洛阳,房玄龄主政长安,并授予他们便宜行事之权。
贞观十九年(645)正月,李世民的车驾从洛阳出发,太子李治一路随行。
所谓的御驾亲征,不是皇帝亲自上阵杀敌,李世民需要做的,就是坐镇中军,给前线的将士最大的鼓舞,然后等待前线传来捷报。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李世民一路上走得非常慢,从洛阳到定州总共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这两个月的时间,李世民的主要工作就是安抚人心,如果有士兵生病,李世民就将他召到御榻前亲予慰问,让地方官府妥善治疗。
据史料记载,李世民征伐高句丽的军队编制有限,许多人没有资格入选军队,只好带着自家的私人武装跟随军队北上,还宣称打仗不是为了求得皇帝的封爵赏赐,只愿为皇帝效忠,战死在辽东战场。
李世民在定州住了十多天,贞观十九年(645)三月二十四日,他从定州出发,一路上马不停蹄,奔赴幽州。事实上,李世民还没有到达幽州,前线就开始动起来了。
陆路主帅李世,他带着大部队从柳城(今辽宁省朝阳市境内)集结出发,一路上虚张声势,假装要通过怀远镇,实际上却带着大军北渡辽水,打算从玄菟郡(辽宁东部及朝鲜咸镜道一带)发起对高句丽的大举进攻。
贞观十九年(645)四月初一,李世的大军到达玄菟郡。
渊盖苏文开始慌张了,李世民玩真的,派了那么多军队不说,还玩起了御驾亲征?在渊盖苏文的印象中,李世民在中原是横扫群雄的存在,后来又做了少数民族的天可汗,想必是非常厉害的角色。
渊盖苏文紧急下令:封闭所有城池,不许和唐军正面交锋。
开什么玩笑,战场上交不交锋不是你说了算,唐军大军压境,总不能在城下晃悠一圈然后无功而返吧。
贞观十九年(645)四月初五,辽东道副大总管、江夏王李道宗率领数千名士兵到达新城(今辽宁省抚顺市新宾满族自治县),折冲都尉曹三良带领十多个骑兵逼近城门,守城的高句丽将士惊恐不安,根本就没人敢出来应战。
与此同时,营州都督张俭率领外国联军渡过辽水,直奔建安城(今辽宁省营口市盖州市青石岭附近),并在城下大败高句丽军队,斩首几千人。
虽然是小胜仗,可对士气的鼓舞作用是不可估量的。李世民很快就得知了前线的捷报,他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急忙下令,向辽东本土开拔。
贞观十九年(645)四月二十日,李世民到达北平城。
贞观十九年(645)四月二十六日,李世、李道宗二人为了给李世民献捷,合力拿下了盖牟城,俘虏两万多人,获得粮食十多万石,大大缓解了后方的压力。得胜之后,李世并没有完全松懈,他下令继续前行,赶往辽东城。
贞观十九年(645)五月初二,海军主帅张亮带着士兵攻破卑沙城(今辽宁省大连市金州区),俘虏八千多人。
辽东城和卑沙城是高句丽的重镇,直到此时,才可以说唐军到达高句丽的本土。
事实上,高句丽国土面积很大,但是人口却很少,因此对边境城池的控制权并不是很大,隋炀帝当年也是轻轻松松就到达了高句丽的边境。
不过,优势决定不了战局,好的开头没法保证完美的结局。
渊盖苏文可以发动政变,诛杀君主和一百多位重臣,彻底改变高句丽的历史格局,可见也不是一般的人物。就在李世民自鸣得意,想要在鸭绿江举行盛大阅兵仪式的时候,渊盖苏文调集了四万多步兵和骑兵前往辽东城。
按照唐军的部署,李世和李道宗属于先头部队,总共有六万余人,虽然比高句丽的援兵要多,但是打攻城战消耗太大,六万余人肯定不够。当时,军中许多部将都认为深挖壕沟,等待李世民大部队的到来才是王道。
江夏王李道宗:“兄弟们,敌人仗着人马众多,有轻视我们的意思,再加上他们远道而来,十分疲惫,咱们主动出击必定会取得胜利。而且,我们是前锋部队,不就是为了清除路上的障碍吗,难道要把敌人留给皇帝?”
李世热血上头,同意李道宗的建议,还让他前去迎敌。
贞观十九年(645)五月初八,辽东城外,李道宗率领四千名唐军将士和高句丽人纠缠在了一起。正面交锋,以一敌十,这是战场上的大忌,高句丽士兵并没有像李道宗说的那样有疲态之相,反而因为人数占优,对唐军实施了碾压式的攻击。
在敌军的高压之下,行军总管张君率领的小分队开始溃败,李道宗见势不妙,急忙高举中军大旗,将溃逃的士兵收拢到麾下,这才没有酿成大祸。
李道宗登高望远,看到敌军虽然人多势众,可是阵型已经混乱,因此当机立断,挑选出几十名骁勇善战的骑兵前去冲锋,李世及时支援,二人联手在辽东城下击杀一千多名敌军,化解了渊盖苏文的第一次反击。
贞观十九年(645)五月初十,李世民来到辽东城下,他命人下令处斩了行军总管张君,狠狠犒赏了一顿唐军将士,随后带人对辽东城进行实地考察,最后得出了一个结论:辽东城是打开通往高句丽的重要通道,要不惜一切代价拿下。
为了鼓舞唐军将士,一把年纪的李世民亲自上阵背负沙包,在辽东城外搭起了比城墙还要高的土沙丘,准备以此来攻克辽东城。李世的六万余人,再加上李世民的大部队,已然将辽东城围得水泄不通。
如今的李世民与曾经的隋炀帝,战术打法高度相似。
遗憾的是,辽东城的易守难攻是出了名的,隋炀帝的百万雄师在辽东城下吃了无数的亏,李世民同样也遇到了难题。
据史料记载,唐军在辽东城外耗费了十一天的时间,可依旧没法洞穿辽东城的防守,到了第十二天的时候,天气突然变冷,城外刮起了南风。李世民当机立断,派遣精锐勇士登上冲锋车的顶端,在辽东城西南方位的城楼外放了一把大火。
南风呼啸,火势在狂风的引导下,开始蔓延到城楼的各个角落,高句丽士兵不得不拿出更多精力去扑灭熊熊燃烧的大火。李世民趁乱指挥,唐军将士开始登上城楼,高句丽士兵竭力奋战,最后终于抵挡不住,出现了溃败之势。
最后,高句丽死伤一万多人,被俘一万多人,唐军终于将辽东城的控制权交给了李世民。
李世民大手一挥,以后这座城池别叫辽东城了,就叫辽州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