仗暂时不用打了,可吐蕃和唐朝的交流并没有因此停止。
松州之战,只是松赞干布和唐朝交往的见面礼,而且充满了各种诡异,这对我们理解吐蕃外交,甚至李世民送文成公主入藏都是很关键的事件。
想想看,吐蕃号称有二十万大军,就算刨除其中的宣传水分,松赞干布应该也有十万大军。再看看李世民,派遣的主力部队不超过五万,而牛进达不过是一个以行军速度见长的先锋,能够斩杀一千名吐蕃士兵,靠的是出其不意的偷袭,至于吐蕃的主力部队,牛进达还不知道长什么样呢。
有人说,唐军的战斗力超过吐蕃,吐蕃是在战败的情况下撤退,纯属为李世民脸上贴金的说法。吐蕃大军虽然遭到了偷袭,损失的不过是一千名士兵,属于正常的战争伤亡。如果唐军真的有优势,为何不趁着吐蕃退军的时候前去追击?如果能捅一下吐蕃主力的刀子,岂不是为李世民挽回了尊严?
真相恐怕很刺骨:唐军根本就没有能力与吐蕃一战。
松赞干布退兵的原因很明显:
第一,常年的征战让国内的反战情绪非常浓厚,松赞干布不敢冒政治危险和唐军决战,因此选择安抚百姓的情绪,先解决内部的矛盾。
第二,松赞干布骚扰松州,并不是为了夺取城池,而是希望通过武力威胁,最终逼迫李世民答应他和亲的请求。
要理解这一点,必须先理解松赞干布上位之后的所作所为。
松赞干布打仗不是单纯地攫取财富,而是让吐蕃成为西域的霸主。上位之后,松赞干布不惜花费重金,派人前往印度等地求取文字,帮助吐蕃进入文明社会;又在国内大搞政治改革,在政府机构和军队建制上,松赞干布又学习了中原的经验。
松赞干布很清楚,数百年来,吐蕃一直被西域诸国轻视,成为边缘化的政权,在唐朝统治者的眼中,吐蕃更是边陲小国,可有可无。松赞干布想要带着吐蕃走上强盛之路,打西域小国是必须的,最主要的是能够和李唐建立邦交。
数年之前,松赞干布向李世民提出和亲,却惨遭拒绝。陈兵松州,他干的第一件事就是派遣使者前往长安,希望成为李世民的女婿。
准确地说,战争只是手段,和亲才是他的目的。对松赞干布来说,如果继续和唐朝开战,鹿死谁手,谁也无法预料。即便吐蕃能取得微弱的胜利,也会和李唐成为死敌,那样的话,和亲梦想将会彻底化为泡影。
松赞干布是聪明人,李世民也是聪明人。
松赞干布在松州耀武扬威一番之后,退兵了。
李世民也不下令追击,以微弱的战绩维护了唐朝的面子。
贞观十四年(640)十月,松赞干布让吐蕃的国相禄东赞带着五千两黄金,数百件珍玩前往长安,再度提出了和亲的请求。大家可别小瞧了这五千两黄金,算下来,五千两黄金相当于现在的一亿两千万元人民币。
这是多么豪气的手笔。
李世民是什么反应呢?
事实证明,李世民不是缺钱的主,区区五千两黄金?
出人意料的是,李世民并没有拒绝松赞干布的请求,而是做出承诺,会选择一位宗室之女远嫁吐蕃,给松州之战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更为诡异的是,吐蕃和唐朝刚刚爆发了军事冲突,吐蕃国相禄东赞来长安搞国事访问,应该是一件影响重大的外交事件吧,如果真的是两国为了加强文化交流而和亲,怎么说都是一段佳话,史书应该详细记载这一段历史吧。
然而,除了李世民答应和亲,史书再无只言片语。
现实可能很骨感:吐蕃国相禄东赞并不是低三下四地请罪,然后觍着脸找李世民赐婚,而是仗着吐蕃强大的国力,让李唐的统治者不得不接受现实。
李世民敢和吐蕃开战吗?
主观上肯定敢,可真要是打起来,李世民必须解决两个难题。
难题一:究竟派多少骑兵上阵?如果人数少了,到吐蕃本土作战,和不要命的吐蕃军队抗衡,岂不是找死?如果人数多了,后勤物资如何保障?
难题二:从哪条路进攻吐蕃?通过松州,必须穿越吐谷浑国境,能带的人少不说,还有可能遭遇吐蕃的狙击。如果通过北边的丝绸之路,大军行进的路程可能长达数千里之遥,这样的难度,根本不是打吐谷浑或者高昌的难度级别。
想想看,李世民为了管理西域,在安西都护府只放了数千士兵,怎么可能有能力到吐蕃的本土作战?他可以教训吐谷浑,可以教训高昌,可就是拿吐蕃没有办法。有唐一朝,不管吐蕃人如何闹腾,李唐的统治者都没有派大军征讨过,这不是他们不想打,而是没法打!
既然打不过,那要不要防守?
问题是,李世民只不过在交河城搞了个低配版的安西都护府,能够镇压西域诸国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如何能防御数千里之广的西域?
李世民,还有李唐王朝的大臣们,他们还有什么选择?
当然,史臣们肯定不会记录这一段屈辱的历史,因此能写的就写,不能写的就大玩文字游戏。比如,吐蕃人在松州吃了败仗,灰溜溜地逃回吐蕃,随后松赞干布派遣使者前往长安认错,给李世民说了一马车的好话,还送了五千两黄金,李世民这才勉为其难地答应和亲。
不仅如此,史臣还编出了“五难使臣”的离谱故事,意图美化这一段屈辱的历史,真可以说得上是掩耳盗铃。
事实上,李唐和吐蕃的关系并没有到水乳交融的地步。当时,李世民打算把琅琊长公主的外孙女段氏嫁给禄东赞,希望他能够为唐朝效力。然而,禄东赞拒绝了,给出的理由是家里有老婆,是爹妈给他聘的,不能接受李世民的赐婚。
说白了,这是一场**裸的政治婚姻,没有任何疑问。不管是哪一位公主,都是在李唐屈辱的国情下远嫁到吐蕃。当然,李世民不会选择自己的女儿远嫁西域边陲。
挑起两国和亲重任的女人便是大名鼎鼎的文成公主。
文成公主,祖籍山东济宁(今山东省济宁市任城区),李唐远支宗室之女,除此之外,再也没有其他记载。如果这是一个光荣的和亲故事,为何史书都不愿意记载她的父亲?这难道不是光荣的事儿吗?
不过,有人猜测文成公主的父亲是李渊的堂侄、江夏郡王李道宗,因为他被封为任城王,并且在任城生了一个女儿。更何况,文成公主由李道宗亲自送往吐蕃,因此后世的史家将他们二人扯上了关系。
问题是,《新唐书》《旧唐书》都没有把李道宗和文成公主扯在一起,这说明当时的史臣根本不承认有这回事儿。当时,李道宗是李唐的宗室,由他护送文成公主入藏,算是给文成公主撑腰,更何况,李道宗是时任礼部尚书,有了这两层身份,恐怕整个大唐再也找不出第二个适合前往吐蕃的人吧?
就这样,李世民为这个看似幸运实则不幸的女人上了皇室户口,让她可以名正言顺地代替李唐皇室前往吐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