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德元年(618)三月,长安方面传来消息:唐国公李渊轰开了长安的大门,代王杨侑成为李渊的傀儡。与此同时,洛阳的王世充也全线溃败,大隋帝国摇摇欲坠。

直到此时,隋炀帝已经预感到,他的下场恐怕不会太好。

他曾经对挚爱一生的萧皇后说过:“外面有不少人都想要算计你我,不过你放心,就算是大隋不复存在,朕也可以学做长城公陈叔宝,你也可以做沈后(沈婺华),家国天下,江山社稷,这些都是浮云,你我只管痛饮。”

隋炀帝每次安慰完萧皇后之后,便会喝得烂醉如泥,醒来之后,对镜自怜,感叹道:“这颗大好的头颅,究竟会被谁砍下呢?”

问题是,谁又能轻易地舍弃大好年华?舍弃壮丽的江山社稷?

白天的时候,杨广在江都宫摆下流水宴席,和萧皇后、后宫佳丽尽情地喝酒玩乐,什么佳肴美馔、山珍海味,全都给老子端上来品尝,什么书画古玩,奇珍异宝,通通给老子呈上来把玩,真可谓杯不离手,酒不离口。

到了傍晚时分,隋炀帝便会将所有美女和内侍喝退,自己独自一人,身穿素衣,拄着拐杖,走遍江都宫的楼台馆舍,曲水凉亭,不到深夜,绝不回宫休息,唯恐美好的帝王生活会在一瞬间离他而去。

江都宫中,萧瑟的背影折射的是一个王朝的兴衰,历史的长河中,任何人都是渺小的,曾经不可一世的帝王也终归会化为一抔尘土。也许在这一刻,隋炀帝已经参透生命的来去轮回,不再为生命的无常感到悲哀。

长安和洛阳的失控,让隋炀帝深感回到中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他不想坐以待毙,考虑到丹阳是许多王朝的都城,又有长江相隔,至少可以让他继续享受一段帝王生活,隋炀帝决定:迁都丹阳。

隋炀帝的决定在江都引起了轩然大波,大部分人都不赞成前往丹阳,因为那里气候潮湿,关中的人肯定会水土不服,再加上丹阳经过连年战乱,粮食极度匮乏,即便是迁都过去,也难以持久。

群臣纷纷进言:希望隋炀帝可以回长安主持大局。

不过,所有人都知道,这话是欺骗世人的。

长安城的新主人姓李,名渊,是隋炀帝的大表哥,如果李渊的脑子没有被门夹过,肯定不会把权力交还给小表弟。群臣之所以要回长安,是因为家眷和财富基本上都在关中地区,而李渊和突厥人早就达成了协议,如果拿下长安城,权力和土地归他,人口和财富都送给始毕可汗。

这也就意味着,这帮官老爷的身后之事,完全没有着落。

隋大业十三年(617)八月左右,朝廷的官员,军中的将士都有私自逃跑的先例。尤其是骁果卫,已经到了人心不稳,人人想跑的地步。

隋炀帝第二次攻打高句丽的时候,为了弥补府兵将士的缺陷,特地从关中地区招募了许多勇士,组建了精锐的骁果卫,此刻正保护在他的身边。

骁果卫的战斗力天下闻名,远超当时的府兵,这些将士背井离乡,为的是上阵杀敌,建立军功。然而,隋炀帝军事上的不作为令他们有力无处使,整个骁果卫形同虚设,什么升官发财、光宗耀祖,貌似统统和他们无关。

好吧,没有功劳可捞,那将士们的私人问题要怎么解决?

要知道,这帮人的家眷全部在关中,自己孤身一人在外征战,朝廷自然不会帮他们解决私人问题,那骁果卫将士只好在江南养着小妾、情人,没事的时候和她们私下约会,过过小日子。

这一切,都被细心的裴矩知道了。情况不妙啊,如果骁果卫将士因为私生活问题而造反,绝对堪称是大隋王朝的奇耻大辱。

裴矩曾经郑重其事地进言:陛下,骁果卫将士远离家乡,身边又没有女人陪伴,实在不是长久之计啊,要不就让将士们在江南成家吧。

隋炀帝:你的意思是?

裴矩:征调江南未出嫁的女人,将她们分给骁果卫的将士,已经在一起的,朝廷不再问责,鼓励他们成家立室!

老成谋国之道,确实很给力!即便如此,人心依旧不稳,所以需要君臣齐心协力,稳住大局。悲剧的是,以虞世基为首的佞臣继续逢迎隋炀帝,声称丹阳的老百姓早就想一睹隋炀帝的龙颜,此刻正翘首以盼。

翘首以盼?好吧,隋炀帝原本就想去丹阳,虞世基的一番话,给他找到了绝好的台阶,这事儿就这样定了,修建丹阳城,准备迁都。

一锤定音!不过,这一实锤也砸晕了不少官员和将领。

尤其是骁果卫的将士,他们对此格外不满。

天下人都知道,李渊和始毕可汗达成了肮脏的交易协议,已经把关中、河东的财富和人口拱手相送,如果跟着隋炀帝跑到丹阳混日子,就意味着永远也回不了关中,老婆跟人跑了,孩子跟隔壁老王姓了,这人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断人财路,犹如杀人父母。害人妻子,可以说是丧心病狂,不可原谅啊。

将士们是最朴素的,谁能保障他们的性命和幸福,他们就为谁卖命。

很显然,隋炀帝的疯狂想法几乎将自己置于最危险的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