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憾的是,隋炀帝还没来得及反应,北部边境就出大事儿了。

隋大业十一年(615)二月,上谷郡(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匪首王须拔,河北匪首魏刀儿起义,手下拥兵十余万。王须拔自称漫天王,定国号为燕,史称王燕帝国或漫天帝国。魏刀儿自称历山飞(盗匪响马的标配称号),坐了第二把交椅。

隋大业十一年(615)三月,隋炀帝下诏:巡幸太原。

看得出来,隋炀帝很在意北部边境的局势。

有人可能会问,对付王须拔,只需要一位猛将即可,还需要老板亲自出马?事实上,隋炀帝也不想去,可他不得不去。当时,王须拔等人和东突厥始毕可汗勾结,将河北、山西搞得乌烟瘴气,一度威胁到太原和涿郡。

派一员猛将前往,确实可以镇压王须拔,可东突厥势力怎么办?难道朝廷的大军可以杀到东突厥国内,把始毕可汗活捉到洛阳?

不管是江湖,还是朝堂,讲究的是地位对等,平等对话。王须拔之流,隋炀帝没心情,也没打算去和他对话,但是隋朝战将也没资格和始毕可汗对话,除非你把大军开到突厥牙帐,以侵略者的身份,大家或许还有的谈。

想想看,隋朝两代帝王花费了无数心血,这才把东突厥安抚下来,启民可汗被隋炀帝培养成边境牧羊犬,至于始毕可汗,隋炀帝虽然不指望他能全心全意地尊奉自己,却也不想他暗地里捅刀子,破坏大隋的稳定。

东突厥搅和大隋的内政,隋炀帝自然要出面摆平。

更何况,朝廷攻打高句丽的时候,东突厥趁机扩充势力,国力越来越强大,民族越来越团结,逐渐有脱离隋炀帝控制的趋势。曾经依附自己的小国变成大隋北部边境的心腹之患,这如何能忍?

攻打高句丽之前,隋炀帝便请出了帝国最资深的外交专家裴矩,并给他派了一个任务:寻找一切机会分化东突厥统治阶层内部的势力,让他们继续在大草原苟延残喘,无法威胁到大隋的统治。

遗憾的是,东突厥本来就强悍,凭裴炬一人之力,如何阻挡?

隋炀帝东征高句丽期间,裴矩就曾上了一道奏折,希望朝廷能够以宗室之女下嫁给始毕可汗的弟弟叱吉设,将他敕封为南面可汗,以此来牵制始毕可汗的势力。计划是完美的,可令裴矩没想到的是,叱吉设的胆子实在是太小,竟然对隋朝抛来的橄榄枝拒不接受,还将此事捅到了始毕可汗的面前。

真是个不折不扣的乖孩子啊。

始毕可汗愤怒吗?一点儿也不愤怒。

东突厥正在强势崛起,大隋王朝正在走下坡路,在不远的将来,两国必定会爆发大规模的军事冲突。眼下的矛盾都是在给未来的战争做铺垫,始毕可汗很感谢隋炀帝给了他一个能摆上台面的口实。

反倒是裴矩做了亏心事,有点心慌意乱,因此急于扳回一城。事情败露后,裴矩给始毕可汗的宠臣史蜀胡悉写了一封信,诚挚地邀请他前往马邑,商谈大隋和东突厥两国互市的事情。

当然,史蜀胡悉不是突厥百姓的圣诞老人,没便宜的事他也不愿意干,裴矩在信的结尾爆了一个惊天猛料:大隋陛下带来了很多奇珍异宝,只要史蜀胡悉同意,这些好玩意儿全都是他的(已经征得隋炀帝的同意)。

史蜀胡悉诡计多端,唯独的缺点就是贪财,俨然一只喂不饱的豺狼。接到裴矩的书信之后,史蜀胡悉并没有给老板汇报,他找了个机会,偷偷牵着突厥的骏马来到了马邑。既然是偷偷摸摸的互市,肯定是躲在某个角落搞地下交易,你收我的马,我拿你的钱,大家一拍两散,互不相欠。问题是,裴矩的诉求是让突厥内乱,至于骏马和钱财,裴矩认为确实是个好东西,也不介意笑纳一下。

马邑城内,裴矩摔杯为号,带着史蜀胡悉感受了一下鸿门宴的文化底蕴。至于突厥最彪悍的战马,对不起,裴兄必须得拉回去好好研究一下。

完事之后,裴矩给始毕可汗写了一封信,痛诉史蜀胡悉私自牵着战马来投奔大隋,是个背主求荣的大混账,幸亏裴矩发现了他的阴谋,这才替始毕可汗铲奸除恶,清理门户,言辞之中,大有邀功请赏的意思。

这鬼话说的,完全是把始毕可汗的智商按在地上摩擦啊。

始毕可汗自然不会信裴炬的鬼话,他明确表示,杀他兄弟的事就这么算了,他不会再追究。至于东突厥向大隋称臣一事,大家以后也别再提了,一来一往,就这样吧。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隋炀帝决定北巡,重新安抚始毕可汗。

客观地说,始毕可汗依仗强大的国力,早就想和大隋翻脸了,此次事件只不过是个导火索,让他师出有名罢了。随后,始毕可汗召集手下的军师开会,商议反击的计策,得出的结论就是,利用最原始、最粗暴的方式:率领数十万精兵直接冲进隋炀帝的行营,活捉杨广。

计划很完美,也很暴力,可还是提前暴露了。为大隋君臣传递消息的是隋朝宗室之女义成公主。每个读《隋史》的人,都应该记住这个伟大的女人。

义成公主,生年不详,隋朝宗室之女,在国内毫无地位可言。就因为隋炀帝的一句话,她就得离开父母,离开祖国,无怨无悔地前往突厥和亲。

义成公主的第一任丈夫是启民可汗,义成公主嫁给他算是不错的归宿。不幸的是,好日子没有持续几年,启民可汗就一命呜呼了。按照突厥的习俗,父亲去世后,儿子可以继续征用父亲的妃子,还能和后母建立夫妻关系。

启民可汗于隋大业五年(609)去世之后,始毕可汗将义成公主收入囊中。不曾想,日子刚刚有点起色,始毕可汗在武德二年(619)也去世了,义成公主嫁给了丈夫的弟弟处罗可汗,可不到一年,这位兄弟也挂了,颉利可汗顺势将公主收入后宫。

义成公主虽然远在突厥,可对家乡十分思念,对隋炀帝更是心怀感念,在她的眼里,大隋就是正统,隋炀帝就是帝国的君主,无可置疑。十多年后,李世民平定东突厥,颉利可汗被押送到长安,做了李世民的阶下囚,可义成公主却认定李唐是谋朝篡逆之辈,拒不投降,后来英勇就义。

义成公主虽然是女流之辈,可她并没有在悲惨的命运面前怨天尤人,满腹怨恨,至于那个将她送到塞外和亲的人,她心里只有感念和崇拜。义成公主得知始毕可汗要谋害隋炀帝,几乎是在第一时间将消息传递出来。

隋炀帝此次前来并没有征调大批府兵,放眼望去,全都是清一色的朝臣,以及护卫亲兵。谁能想到,始毕可汗竟然这么不讲究,调动数十万大军来擒龙?

朝臣们惊慌了:“陛下啊,数十万大军可不是闹着玩的,让亲兵赶紧护送您返回长安吧,晚了可就来不及了。”

朝臣的说法没有错,就算你是皇帝,该跑的时候也得跑啊。国内形势不稳,实在没必要为了面子,让自己以身犯险啊。问题是,杨广什么时候认输过啊?在他的字典里,恐怕还没有认输这个词吧。

隋炀帝霸气回应:“群臣莫慌,咱们已经知道了敌方阴谋,有何惧怕?”

群臣无语。

隋炀帝:“来人!给朕传旨,立即前往雁门关视察工作。”

什么玩意儿?还要继续北上,莫非陛下出门的时候忘记吃药了?

隋炀帝毕竟还是小觑了始毕可汗的能耐,也高看了此人的忠诚度。隋大业十一年(615)八月十二日,隋炀帝一行到达雁门郡城。隋大业十一年(615)八月十三日,数十万突厥骑兵犹如狂风骤雨裹挟而来,瞬间就包围了郡城。隋炀帝这才如梦方醒。

“朕打高句丽也没派这么多人上阵,就为了打朕的主意,你竟然调派了数十万大军,还真看得起朕啊!城池之下,黑压压的一片,看起来让人有点绝望。兄弟们,如果东突厥一口气端了隋炀帝和隋朝大臣,大隋的根基可就完了。”

当时,雁门郡一共有四十一座城池,在始毕可汗的疯狂冲击之下,其中三十九城全部沦陷敌手,唯独隋炀帝所在的雁门郡城,以及隋炀帝次子、齐王杨暕镇守的崞县(今山西省忻州市崞县)还控制在朝廷的手中。

突厥人虽然擅长骑兵作战,可为了活捉隋炀帝,带足了攻城器具,隋军的防守压力非常之大。雁门郡城内,大部分房屋的木质材料都被拆下来当作守城的器具,如果再这样打下去,老百姓恐怕只能以天为被,以地为床了。更要命的是,城中的军民加起来有十五万之多,而剩余的粮食只够吃二十天。

始毕可汗的攻击从未停止,尤其是凌厉无比的羽箭,一度落到了隋炀帝的跟前,在当时的情况下,隋炀帝除了后悔就是无尽的绝望,他抱着赵王杨杲号啕痛哭,犹如世界末日来临一般。

左卫大将军宇文述:“陛下,如今情势危急,困守城池不是办法,臣愿意率领数千精兵,保护您突围而去。”

纳言苏威急忙制止:“如果坐守雁门等待援军,咱们还有几分把握,可一旦离开城池,突厥的骑兵立马就会派上用场,逃跑岂不是找死?”

户部尚书樊子盖:“陛下是万乘之主,怎可轻易犯险。咱们据守城池,等待各地援军的到来,陛下再宣布停止征伐辽东,嘉奖有功将士,何愁大事不成?”

内史侍郎萧瑀:“陛下,按照突厥的习俗,义成公主有权参与军机,您可以派遣使者前去求援,公主必定会有所帮助。如今,将士们最担心的就是平定突厥之后,您会再去征讨高句丽,莫不如赦免高句丽的罪过,让将士们安心平叛。”

总而言之,就三条建议:第一,固守雁门,等待四方的援兵。第二,由隋炀帝下诏,嘉奖有功的将士。第三,下诏停止对高句丽的战争,使百姓不再惧怕隋朝的兵役。这几条建议的难度并不算太大,隋炀帝答应得非常爽快。

危急时刻,隋炀帝亲自巡视军营,给大家来了一场动员大会:“将士们,你们要努力守城,如果能够活下来,不要担心你的前程,朕在此保证,守城有功者,没官的直接晋升为六品,赐物百段,有官的依次加赏。”

有了隋炀帝的承诺,将士们不分白天黑夜,卖命守城,尽管隋军死伤众多,最后还是将突厥军队狙击在雁门城下。

隋大业十一年(615)八月二十四日,隋炀帝正式下诏,招募各州县的军队前去雁门支援。此时距雁门郡城被围已经有十一天的时间,并非隋炀帝不想下诏,而是在突厥大军的围困之下,求援信息根本就传不出去。

洛阳是大隋的根据地,守军闻讯后在第一时间赶去救援。左屯卫大将军云定兴(隋文帝时废太子杨勇的岳父)驻屯在雁门附近,闻讯后也开始招兵买马,组织救援。

义成公主则更加积极,在她的眼里,突厥只是她的客居之地,而大隋才是她的娘家,人生最后的归属。有些出嫁的媳妇,但凡有个好东西,总喜欢往娘家里拿,义成公主就是这样的人。不过,义成公主的手段更加彪悍:她直接在突厥大本营散布烟幕弹,扬言有人意图谋反,希望丈夫赶紧回去主持大局。

始毕可汗蒙了,我不是已经写好了剧本,打一场出其不意的偷袭吗?怎么就变成旷日持久的攻坚战,而且一打就是一个月。还有,家里怎么会有人敢造反,吃了熊心豹子胆了?始毕可汗彻底颤抖了,如今大隋的各路援军已经赶来,家中又爆发内乱,再不撤退恐怕就会被包饺子了吧。

撤军!撤军!

隋大业十一年(615)九月十五日,始毕可汗正式退兵。

隋炀帝算是捡回了一条命,不过他并没有盲目欢喜,他就像是个好胜要强的孩子,在正面打不过对方,总得找机会恶心一下敌人。随后,隋炀帝派遣侦骑前去查探,确认没有伏兵之后,派出了两千名铁骑去追赶,最终抓获两千多名突厥老幼妇孺,心中的怒火这才稍微平息下来。

好面子的人,碰到任何困难都得帮自己找回一点场子,俗语叫“挽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