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孔子辛勤地治理鲁国时,鲁定公却沉迷于酒色;齐国害怕孔子把鲁国变强,因而施加外交压力;三桓里势力最大的季桓子已经长大成人,不愿意看到孔子主宰朝堂。鲁国朝堂正面临内忧外患。

各方势力开始挤压孔子,孔子发现自己的工作越来越难做,处处受到掣肘。

直到有一天,鲁国要举行祭天仪式,鲁定公没来,让季桓子代理祭祀。祭祀结束后,要把祭肉分给参与祭祀的大夫。季桓子把祭肉分给了前来的大夫,唯独不给孔子。

读书人心气都比较高,孔子也不例外。孔子大怒,心想自己好歹也是代理国相,这点面子都不给我,老子不干了。

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于是孔子带着一群弟子,周游列国了。

“周游”听上去像孔子带着学生出去自驾游玩,实际上孔子周游列国跟流亡差不多,吃不饱,睡不好,小命差点不保,并且在流亡途中还产生了一个形容孔子落魄的专有名词——丧家狗,还记载在了《史记》里。

公元前496年,五十五岁的孔子带着徒弟一行人先来到靠近鲁国的卫国。卫国当时的领导人是卫灵公。让卫灵公在历史上出名的不是因为他本人,而是他老婆——南子。

南子是宋国的公主,长得非常漂亮,嫁给卫灵公后,与人私通,被人称为“美而**”。卫灵公知道自己被戴绿帽后,并没有阻止,反而鼓励老婆继续与人私通。可见卫灵公的大脑异于正常男人。

可就是这么一个大脑不正常的卫灵公,对孔子还不错,按照孔子在鲁国的待遇发给了俸米六万斗,可惜没有给孔子安排官做。

南子听说孔子名气很大,于是想见见孔子。孔子虽然知道南子“美而**”,可他吃了卫灵公那么多粮食,卫灵公的老婆要见他,他也不好拒绝,只能硬着头皮去了。

见完面后,孔子出来了,他的学生子路很不高兴。孔子看出子路的心思,于是对天发誓,说道:“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如果我做错了事,让老天厌弃自己!让老天厌弃自己!)

孔子在卫国住了三年,啥官也没给,工作也没做,人都长胖了。孔子不喜欢安逸的生活,既然在卫国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那就换一个地方。

孔子离开了卫国,途经曹国,到达了自己先祖的国家——宋国。宋国的司马不喜欢孔子,而且还想杀了他,孔子只能赶紧跑路。

孔子和他的弟子跑到了郑国。就在一行人到达郑国首都后,弟子们发现孔子走失了。一个大活人怎么就丢了呢?弟子们到处寻找,张贴寻人启事,有人告诉孔子的弟子子路:“外城的东门,有一个人狼狈不堪,精神萎靡,像丧家犬一样,可能是你们要找的人。”

子路赶紧跑到东门,看见孔子孤零零一个人。孔子激动地看着子路,子路要再来晚点,他就要流落街头,以乞讨为生了。

孔子问子路:“你是咋找到我的呀?”

子路说:“有人告诉我,东门有个人像丧家犬一样,于是我就找到了你。”

孔子听完后,苦笑道:“我的确像条丧家犬。”

孔子一行人接着走啊走,来到陈国,陈国国君友好地接待了孔子。孔子在那待了三年,可是也没发挥啥大作用。

楚昭王听说孔子很有才能,于是请孔子到楚国去。孔子从陈国出发要经过蔡国,陈蔡两国大夫怕孔子去楚国,会壮大楚国国力,于是派人在陈蔡边境围住孔子,打算饿死孔子。

眼看着孔子饿得眼睛发花,孔子的学生子贡突围出去,到楚国边境搬来救兵,这才把孔子救了出去。

孔子到了楚国后,他的学说没有市场,遭到楚国大臣们的排挤。孔子不得不又离开了,在离开的路上,遇到一名楚国隐士,他叫接舆,人送外号“狂人”。

接舆嘲笑孔子,并富有深意地说道:“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凤啊,凤啊,你的德行为何会衰退呢?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吧,抓住机遇把握好未来。放下吧,放下吧,远离那些危险的政治任务!)

孔子听完后,想和接舆好好聊聊,可是接舆转身就走了。

放下自己的执念,远离政坛,这对别人来说也许是好的建议,可是对孔子来说不可能。孔子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人,只有从政,才能将自己的思想传播开来。无处可去的孔子只能再次回到卫国,因为只有在卫国,他才会受到尊重。

公元前488年,六十三岁的孔子再次回到了卫国,此时卫国国君是卫出公。孔子在卫国一住就是四年,孔子的不少弟子也在卫国做了官。

公元前484年,孔子收到一封来自鲁国的信,写信人是季康子。季桓子死后,他的儿子季康子邀请孔子回国。

六十七岁的孔子踏上了返乡之路,从此再未出国。

十四年周游列国,让孔子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他看透了很多事情。步入耳顺之年的孔子,什么话都能听进去,即使是尖酸刺耳的话,他也放在心里,不去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