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孔子代理国相没几日,在鲁国的大街上,突然一群官兵将一具尸首扔在大街上,并且不让人收尸,要暴尸数日。

吃瓜群众很快围了上来,他们对着尸体指指点点时,一声惊叫从人群里传了出来:“是少正卯。”

人群开始**了,大家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很多人仔细一看,果然是少正卯。

少正卯跟孔子都是同时代开私学的民办教师,少正是他曾经担任的官职,卯是他的名。按照级别大小,也算是高级干部。少正卯当过一段时间的领导干部,后来不干了,就像孔子一样教书育人了。

教育市场竞争也是比较激烈的。据说少正卯讲课很好,是个明星老师。很多孔子的徒弟跑去少正卯那里听课,这让孔子的脸挂不住了。

更让孔子生气的是,少正卯讲的学说都是和孔子完全相反的,甚至有的学说在孔子看来是异端邪说。

孔子心想:必须要抢占年轻人的思想阵地,决不能让邪恶的思想腐蚀他们的灵魂,我要拯救他们。

于是在孔子担任国相之后不久,利用职务之便处死了少正卯。在后人看来,这是孔子一生的污点。

一般来说,被处死的人都是犯了十恶不赦的罪,可是少正卯一没杀人,二没叛国。孔子给了五项罪名,分别是:“心达而险、行辟而坚、言伪而辩、记丑而博、顺非而泽。”意思是,知道自己干的是十恶不赦的事,但行为顽固且死不改悔,言论虚伪善于诡辩,对丑恶的东西十分了解,但却赞同反动言论并加以润色。

对于这五项罪名,孔子美其名曰“君子之诛”。

可这五项罪名怎么看都像是人身攻击。学术争论本来就很常见,不同的思想撞击在一起,往往会产生更多的火花,这是一件好事。孔子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那是什么让满嘴讲“仁”的孔子,动起了杀人的念头呢?

从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比较好说话的人,一定是少正卯做了一些触碰他底线的事,让他不得不痛下杀手。

由于少正卯死后没有相关的史料记载流传下来,所以我们不能清楚地知悉这一原因,那我们不如换个角度来看问题。

比孔子晚出生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号称西方哲学之父。他启迪年轻人的智慧,嘲笑当权者的愚蠢,质疑雅典的神灵,因此拥有大批的信徒。

可就是这样一个没杀人、没放火的苏格拉底,却因为他的思想颠覆了雅典人民的精神世界,雅典人民害怕苏格拉底的思想传播,他们竟以民主投票的方式要处死苏格拉底。

民主的人民以民主的名义处死一位哲学家,这看似矛盾荒唐的背后是有一定的逻辑的。

一个人如果被踢了一下,打了一下,他不一定对打人者痛下杀手,但是如果他的信仰被他人摧毁,他没准会痛下杀手。因为一个人的信仰,是自己付出多年心血、为之坚持、为之奋斗的精神动力。

我们可以猜测,少正卯宣传的思想与孔子的思想完全背道而驰,直接冲击了孔子的信仰,才会让满嘴讲“仁”的孔子举起了屠刀。

虽然孔子诛杀少正卯,被很多后人看作是孔子的人生污点,但是孔子为了自己的信仰而战,他无所谓。

代理国相职位的孔子把鲁国治理得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但这还不是他的终极梦想,他要在转正后,把鲁国建设成自己心中的理想国。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每个人都能在“礼”的规范下,扮演好属于自己的角色,这样社会就会井然有序。每个人都有仁爱之心,那鲁国将会充满爱,没有仇恨,没有阴谋,没有妒忌。

可惜的是,很多伟大的理想主义者都是一个悲情的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