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改变欧洲的中国餐具
现代人说起西餐,印象里常是琳琅满目的各种刀叉餐具,还有看上去十分高贵优雅的进餐过程。不过放在中世纪时期,欧洲贵族的进食过程,且不论吃相高贵与否,反正所谓“精美餐具”大多是见不着影的。
比如汤勺,虽说在古罗马时代就有了,但铜质的汤勺一直都是贵族才用得上。最常用的叉子呢?最早出现在11世纪的意大利,12世纪才传入英格兰,且当时并不普及。据意大利史料记载,当时还有很多欧洲权贵把用叉子吃饭当作是“亵渎神灵”。
那当时欧洲人怎么吃饭呢?从罗马时代起,欧洲就有一套礼仪:吃饭的时候,平民百姓要五指齐下,而贵族只能用三个手指头。擦手的时候,平民百姓只许用衣服或桌布擦手,只有贵族才可以用毛巾擦手,以示身份尊贵。说白了,不管是贵族还是平民,吃饭都是下手抓。
比下手抓更令人难以接受的,还有当时欧洲各种餐具的卫生水平。当时欧洲大多数人用的碗碟都是木质和陶质的,木碗容易腐烂,陶碗不易洗刷,时间长了容易滋生细菌。外加吃饭主要靠手,欧洲人这饮食的卫生标准,脑补下画面就可以想到。意大利学者奇波拉在《欧洲经济史》中写道,中世纪的欧洲城市,疾病死亡率一度高达40%,恶劣的健康条件,很大程度上都是这落后的饮食卫生惹的祸。
而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漂洋过海来到欧洲的中国餐具,终于开始改变欧洲惨不忍睹的饮食习惯。最先带来变化的,倒还不是低调的筷子,而是高调的瓷器。中国瓷器质地光滑,耐热度高,与食物也不起化学反应,擦洗方便。于是进入欧洲后,迅速成了健康卫生的代表,自从16世纪起,就持续火遍欧洲贵族宫廷。
欧洲人的饮食安全标准也随着中国餐具的到来,开始自发提高。原先粗糙简单的餐具被精美成套的中国瓷器餐具取代,食物不再是胡乱盛放在粗糙的碗碟里,而是用一件件精美的瓷器盛放。尤其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绝对是中国餐具的“铁粉”。从1685年开始,他要求每一种餐饮都必须有成套的中国瓷器餐具,宫廷宴会上,人们也开始用刀叉食用瓷器里的精美食物。17世纪下半叶,中国瓷器餐具也进入了欧洲普通市民家庭,西方社会的饮食卫生水平就这样被助推提高。
可以说,中世纪欧洲人“惨不忍睹”的就餐过程,确实是被中国餐具“拯救”出来的。除此之外,低调的中国筷子在欧洲贵族精英阶层的知名度也开始高调攀升。
2.火遍欧洲贵族圈的筷子
其实,拥有三千年以上历史的中国筷子,之前的名称通常是“箸”或“?”,正式被统称为“筷子”已是明朝隆庆年间的事。不久以后,那些造访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们就见识到了“中国筷子”的风采。
最早向欧洲人介绍中国筷子的文献,是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的《中国札记》。这位经常一身汉服出入明朝士大夫宴席的“泰西儒士”,用生动的笔墨,写尽了明朝宴会的精美考究——清洁的衣着餐具,从喝茶到正餐的优雅流程,装修精美的房间,美味的中国食物,尤其还着重写了中国筷子。“筷子是用乌木或象牙或其他耐久材料制成,不容易弄脏”,所以“用它很容易把任何种类的食物放入口中,而不必借助于手指”。于是,欧洲读者们自然生出无限遐想:不用手抓就能吃到食物,中国真有这好东西?
不久以后,大量的中国商品和图书的输入令欧洲的“中国热”持续升温。《中国札记》图书里那神奇的小筷子也引发了欧洲人越来越多的好奇心。1681年,从中国返回欧洲的比利时传教士柏应理终于给欧洲带来了传说中的中国筷子。1684年,柏应理向法国国王路易十四送上了精美的中国象牙筷子,并由他的学生在法国宫廷里用象牙筷子表演了一场“吃饭秀”,瞬间轰动西欧大陆。
深爱中国文化的路易十四也在刹那间彻底爱上了中国筷子,这位国王不但学会了用筷子吃饭,而且亲自为筷子代言,从此筷子在法国被称为“小棍棍”,是当时红遍法国宫廷的时尚品。
当然,那时许多学不会用筷子的欧洲人也有疑问,这“小棍棍”真能当餐具?该不会是瞎编的吧?1692年,包括荷兰、德国等各国学者的沙皇俄国访华使团,亲眼见到了中国人用筷子吃饭的场面。使团成员荷兰人伊台斯用发现新大陆般的激动心情记录着:“中国人很会运用这种筷子,特别使人惊诧的是他们能用筷子夹住大头针的头儿,把它拣起来。??他们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及中指拿筷子,所有饭菜如汤、米饭、热菜等都盛在瓷碗里。”
在国人眼里司空见惯的现象,令当时对中国满怀好奇的西方人就此心服口服。于是之后的一百年里,拥有一双精美的筷子就是欧洲上流社会值得炫耀的时尚,会用筷子吃饭更是一个人身份与文明水平的象征。包括启蒙运动诸多思想家在内的欧洲精英们,都是筷子的“铁粉”。
可以说,在大航海时代里,正是包括中国筷子在内的古代中国餐具登陆欧洲,才彻底改变了当时欧洲人的卫生习惯,助推欧洲人形成健康的餐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