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宋王朝经常打成一锅粥的朝堂争斗史上,一代名相寇準的结局是其中不折不扣的悲剧。
寇準,一位穷出身的铁腕宰相,一位19岁中进士,31岁升同知枢密院事(副宰相)的俊才,一位澶渊大战里挺身护国的英雄,一位两度罢相,黯然流放的官场失意人。天圣元年(1023)九月,当62岁的寇準病故于雷州流放地时,北宋王朝竟刻薄到连归葬故乡的费用都不给足,以至于护送他灵柩的队伍走到洛阳就断了路费,只能在巩县将其草草安葬。直到十年之后,他才得以重新安葬于陕西渭南老家。一代名相,如此结局,可谓凄凉。
寇準的结局为什么会如此凄凉?这位野史里上演过不少传奇表现的寇準,在正史上究竟是个怎样的人?
1.临事明敏
身为北宋杰出政治家,寇準的槽点早被后人津津乐道了很多遍:生活奢侈的高官重臣,得志后夜夜欢歌饮宴,相当放飞自我。脾气还臭得很,做地方官时逼着小吏陪酒,把人家喝得卧病在床。身居宰相高位后更是眼比天高,瞅谁都不顺眼,三两句话就得罪同僚,所以落得墙倒众人推也不奇怪。可这么一个满身毛病的人,就凭一个独特本事——“临事明敏”,成为“多名相”的北宋年间当之无愧的佼佼者。
“临事明敏”,这一好评是宋太宗给早年寇準下的评语。就连最敏感的“立太子”问题,他也处理得相当“明敏”。在宋太宗纠结该立谁时,他一句“知子莫若父”就顺利解决了问题。太子被人喊“少年天子”,招了宋太宗忌讳时,寇準紧接着一句“此社稷之福也”,又轻松化解了宋太宗的心病——大宋王朝的继承人,就此敲定!
所以,如果要有谁说这个臭脾气的寇準“情商低”,宋太宗的宝贝太子赵恒(宋真宗)就不答应,他君临天下的位置就是靠寇準的高情商关键助力的。这“明敏”的评价,见证的就是寇準卓越干练的行政能力。
2.澶渊之战
而最能证明他这一强大能力的,是宋真宗登基后那场事关大宋王朝国运的大事:景德元年(1004)宋辽澶渊之战。
辽国发起这次空前规模的南侵时,43岁的寇準刚就任宰相一个月。正是由于之前宋军连吃败仗,国防乱七八糟,才紧急把他提拔上来救火。可他宰相位子还没坐热,战火就烧了过来,等于是当了“接盘侠”。战报传来后,与他一起当“接盘侠”的宰相毕世安没多久就怂了,借口生病就撂了挑子。寇準全扛了过来,接着说服惊慌失措的宋真宗,做出了那个震惊朝堂的抉择:御驾亲征。
很多后人说起此事,总喜欢拿寇準当时面对敌情喝酒吟诗的轻松表现说事,吐槽他只是忽悠宋真宗上前线碰运气,却忽略了以轻松状态示人的寇準背地里的心血:前线的贝州、刑州、定州要地,他都已做好了缜密的部署,河北各地的民兵队伍也已组建完成,正深入到敌后浴血奋战。当朝堂上的“精英”们为御驾亲征哭天抹泪时,一张困死辽军的大网已经编织完成。御驾亲征就是为了最后的致命一击!
然后,就有了接下来那看似“运气”的一幕:水到渠成的战局反转,宋真宗亲临澶州,前线宋军士气爆棚,在城头下悠然下棋喝酒的寇準缜密布局,辽军主将萧挞览毙命于澶州城下。进退维谷的辽国萧太后就坡下驴,与北宋达成《澶渊之盟》,以大宋花钱买和平的方式结成“兄弟之国”,结束了数十年的炼狱鏖战。
而在澶渊之战结束三十八年后,宋仁宗年间出使辽国的大臣富弼,面对辽国咄咄逼人的气焰,更以一声怒吼,道出了当年澶渊之战的真相:“澶渊之役,若从诸将之言,北兵无得脱者!”宋辽的和平,不是因为大宋的钱,而是求和心切的宋真宗用寇準打出来的大好战局换来的。
3.不能退!
寇準呢?他起初的“和平底线”是辽国必须称臣,且必须归还幽云十六州。呕心沥血的他得到的却是王钦若等主和派们“幸兵以自取”的诬陷。懂得进退的他只能无奈让步,并严令宋使曹利用,把岁币压到每年三十万以下——不能保住大宋的尊严,那就给大宋省点钱吧。
这劳苦功高的全过程,正如北宋名臣陈瓘的赞叹:“当时若无寇凖,天下分为南北矣。”
看懂这前后过程,也就明白,后来王钦若污蔑寇準的那句“寇準之孤注也”错得何等荒唐可笑!无奈的是,不惜用大好战局与钱财换和平的宋真宗真信了这一句,于是就有了寇準第一次罢相。十三年后,寇準再登相位,却又得罪了同样心机狡诈的丁谓,被丁谓趁着宋真宗病危的当口,扣上了“谋反”大罪,黯然贬去道州。
有人说,这悲剧,是因为寇準情商太低,太易得罪人。可连帝王心思都能洞悉的寇準,又怎会不懂官场这些钩心斗角?但他不能退,如果他退,宋真宗也许早听了王钦若的动员,撒腿跑去了金陵,“天下分为南北”了他还可以继续做宰相,可江山百姓怎么办?对王钦若、丁谓等小人,为国家负责的寇準没有退,然后就在这官场争斗里蒙上了不白之冤。
值得一提的是,陷害了寇準的丁谓后来也被宋仁宗流放,恰好路过道州。寇準的随从们来了精神,组团要去胖揍丁谓,却被寇準拦下,抬抬手放过了这个小人。这,就是慨然有担当的寇準一生不变的襟怀!